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阶段为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共纳入研究对象 142 例,均为冠心病患者,在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 71 例,A 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B 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PT、PA 变化均不显著(P> 0.05),而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APTT 与治疗前显著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PT、PA 变化均不显著(P> 0.05),经治疗,A 组血小板聚集率、APTT 与 B 组有显著差异,P< 0.05。A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2.78%(2/71),B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2.68%(9/71),显著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采用氯吡格雷安全性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冠心病;病因病机;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康永杰. 分析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治疗效果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0):68+71.
0引言
目前临床上针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当时服用阿司匹林其胃肠道副作用比较明显 [1]。氯吡格雷同样属于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种。本次研究重点探究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疗效,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该院收治的 142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和 B 组,每组 71 例。A 组其中男 42 例,女 29 例;年龄为 58-78 岁,平均(70.65±4.86)岁。B 组中男 40 例,女31 例,年龄为 61- 75 岁, 平均(69.99±5.0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临床检查确诊冠心病;②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精神类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③对本次药物过敏者;④胃粘膜活动性出血及溃疡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清晨空腹抽血检查相关指标。
142 例患者均接受 β- 受体阻断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的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 组联合氯吡格雷 [ 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规格 75 mg×7 s,国药准字 J20130083] 根据年龄、体重、症状 50 mg1 日 1 次口服给药。用药 8 周。B 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规格:50 mg×100 s,国药准字 H43021756)每日 50 mg,一日 1 次。用药 8 周。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变化。
1.4统计学分析。使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对比,计数资料以(n ,%)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 ±s) 的形式来表示,通过 t 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 P< 0.05 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表 1 可见,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PT、PA 变化均不显著(P> 0.05),而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APTT 与治疗前显著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 PT、PA 变化均不显著(P> 0.05),经治疗,A 组血小板聚集率、APTT 与 B 组有显著差异,P< 0.05。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 组发生 1 例消化道出血,1 例胃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2.78%(2/71),B 组发生 4 例消化道出血,皮疹 2 例,头痛 3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2.68%(9/71),显著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讨论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目前认为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性别(45 岁以上的男性,55 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家族史(父兄在55 岁以前,母亲 / 姐妹在 65 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过低),高血压,尿糖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 不运动等。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的少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可以没有粥样硬化), 产生变异性心绞痛,如果痉挛超过 30 分钟,也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3]。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动力性血管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及心肌梗死,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4-5]。本次研究分别对两种不同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临床分析,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PT、PA 变化均不显著(P> 0.05), 而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APTT 与治疗前显著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PT、PA 变化均不显著(P> 0.05),经治疗,A 组血小板聚集率、APTT 与 B 组有显著差异,P< 0.05。A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78%(2/71),B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68%(9/71),
显著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果可见,针对冠心病为确保安全性,可考虑选择氯吡格雷治疗。
参考文献:
[1]段敏. 宋一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蒌花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毒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 罗量. 冠 心病 治 疗 方 法 的 研 究 进 展 [J]. 基 层医学 论坛,2013,17(25):3363-3366.
[3]刘明辉.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6(13):12-13.
[4]刘龙涛, 陈可冀, 付长庚 , 等. 从“因瘀致毒”谈冠心病的病因病机[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35(11):1378-1380.
[5]卢红蓉 . 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分析——基于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的文献分析 [J].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3-1428.
《分析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治疗效果》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920/2018092003453863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