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时期我国艺术学科发展面临的五个问题 (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24 11:25: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新时期, 高等艺术教育肩负着中国文化复兴的重任。文章结合当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提出当前我国艺术学科建设应妥善处理好学科交叉与综合、技与道的结合、中西结合、古与今的统一、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艺术普及的统一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艺术学; 新时期; 学科建设; 学科交叉; 问题;

作者简介:王晨 (1970-) , 男, 汉, 江苏南京人, 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 江苏省紫金文创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经济学, 文化遗产学。

基金: 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建构与文化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2015ZSTD008) 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紫金文创研究院重点课题“艺术‘双一流’评价标准研究”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

Five Problems Confro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Art Discipline in New Era
WANG Chen College of Culture Industry ies Nanjing Arts Institute Abstract:
In new era, higher art education carrie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al revival. Integrating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higher art education, I propose that we should duly handle the relation between cross-disciplines and integrated disciplines, skill and Tao, Chinese and western,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and elite and popular education.

Keyword:
Art; New period; Discipline; Interdisciplinary;

高等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艺术学科引领着文艺人才培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艺术院校快速发展, 尤其是艺术学单列为学科门类, 为艺术学科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新时期要树立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艺术学“双一流”建设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由于各艺术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学科特色,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形成了单科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下属艺术学院等多种模式。艺术学“双一流”建设应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艺术学的学科综合与学科交叉

一是当前艺术学科的发展, 日益体现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趋势, 艺术学科发展中不断细化和交叉, 生成新的学科方向, 例如, 在美术学下除了传统的美术史、批评、书法、国画、油画和雕塑外, 已生长出插画、鉴定、文物修复、策展、艺术拍卖等多个方向。不同方向间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数据看, 综合艺术院校因在学科和专业不断细化同时, 发生学科与专业间纵深交叉, 专科艺术院校因为办学传统的途径依赖, 会形成各自的学科内涵特色, 并依托原有主干一级学科, 扩展出相关艺术学一级学科, 并在这些一级学科下又建立了与主干学科相互支撑的方向。这种学科和专业的分化和交叉, 使得传统的院、系、所的纵向学科组织体系受到了冲击。在艺术一流学科建设中, 如何建立跨院系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协同机制是所有艺术高校面临的难题。

二是诸如电影、歌剧、音乐剧、舞剧、装置、建筑设计等, 本身就是综合的艺术样式, 最能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新力, 也是国家和民族艺术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些艺术创作的综合性、团队性决定了高校在这类艺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艺术实践方面, 应加强跨院系和专业的模块化设计, 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交叉和综合。但是, 当前高校院系和专业过度细分、条块化和过于行政化难以适应的要求。

三是当代艺术的实验性, 已经从实验美术扩张到所有艺术学学科, 是灵活地运用不同材料、媒介、形式表达观念和立场, 根本上一种思想探索, 可以自由地跨界, 打破了不同艺术学科之间、艺术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 是“艺术自由”的当代特征。中国特色艺术学科建设同样需积极面对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和综合性, 有自己的话语建构。

四是艺术与理工类、经济管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艺术人才需求的变化, 艺术学与其他门类学科交叉日益扩大和深化。在艺术学与理工应用学科交叉层面形成了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文创设计、文物修复、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学科和专业。在艺术学理论层面也不断拓展, 形成了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艺术经济学等新方向。综合类大学和非专业艺术院校,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新闻传播、建筑、文学等学科与艺术学科的交叉, 向艺术学渗透形成具有自己内涵特色的艺术学科方向。这些新兴交叉学科在不同类型艺术院校学科环境中应有不同的发展, 应给予特殊的政策, 鼓励其大胆地探索和实验。

面临上述学科、专业综合和交叉的四个趋势, 艺术学“双一流”建设中, 高校应当梳理学科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系, 进一步凝练出学科特色, 进而在人才梯队、科研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艺术院校学科体系构建应该是多元、丰富、各具特色的百花园, 应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艺术院校差别化发展, 对同一学科领域、同一学科问题, 应该有不同的探索模式、实现路径, 应强调特色化和品牌化, 不应千篇一律地追求过度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二、艺术科研创作与人才培养中“技”与“道”的关系

当前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技轻道”的现象。“道以技显, 技因道进”, 中国传统艺术始终重视在技艺完善的基础上追求观念和精神的表达, 并实现对技术的超越而抵达道境。一方面, 艺术学人才培养一向重视技艺训练, 艺术学研究如果脱离以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实践等艺术本体为分析对象, 就不免会流于空泛和玄虚, 成为是无益之学;另一方面, 如果艺术创作中缺乏思想性, 再娴熟的技艺创作出来作品也难免流于平庸, 艺术创新也无从谈起。“道”与“技”的结合, 既可以表现为精深的学术研究, 也可以呈现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艺术史上, 通常伟大的艺术家, 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 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纵观西方从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不但是绘画艺术的技艺层面创新, 而且是艺术语言和思想的变革, 波及到所有的艺术形式, 既是一部艺术发展史, 也是思想斗争史, 不但反映时代的新声, 而且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 是与西方社会的变革同步的, 正是这样长期的、持续的艺术话语的建构和创新, 才奠了定西方艺术话语在当今东西方艺术交往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有赖于中国的艺术学科和艺术家能够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和世界性的艺术话语,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高等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所谓“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艺术人才培养应重视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通识教育、品格养成和美育熏陶。艺术高校应将道与技结合的理念贯彻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艺术实践等方面, 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不断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提高学生学术能力, 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艺术学科发展的中西结合问题

自晚清以来, 西学东进, 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 借鉴西方艺术教育思想和模式, 吸收西方艺术学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中国国家图强和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而逐步发展起来。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成立后引进西方现代工艺, 设立了工艺学堂, 设有图画、手等工艺技能教育。1867年, 上海江南制造局委员徐寿、华衡芳等提议设立翻译处, 后经曾国藩上书, 成立翻译馆, 大量翻译西方著作, 其中工艺、制造类约30种。1902年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明确了在中小学、师范教育中推行美术教育的制度。1906年两江示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奏请清廷同意, 采用西方美术教育体制添设图画手工科, 中国新美术教育从此起步。在艺术教育思想方面,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将文艺教育作为政治手段育新民, 带有明显的思想启蒙意义。王国维则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 认为美具有一种无用之用, 将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 其意义在于健全的人格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将美学与教育结合。在蔡元培的倡导和支持下, 推动了北平艺专、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术院、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等新式美术学校的创办, 并在教育模式上改革中国传统的师徒传授, 引进了科学方法和班级专业式教育,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采取中西调和的办法。后来, 1945年杭州国立艺术院西画系创立了画室制, 在吸收西方教育模式同时, 保留了师徒传承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中国各艺术高校逐步形成了国际工作坊、画室和工作室等多样化教学形态, 既延续了传统注重师承关系的美术教育方法, 又具备多元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现代美术教育特点。这种中西结合的教学组织形态更加有利于不同观念和方法的交互影响。

早期艺术教育的中西结合, 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近代美术教育实践者最具代表性。他们在现代艺术教育理念下, 依托艺术教育体制和教学组织形态, 引入西方艺术的思想、方法和内容, 对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乃至艺术本体语言的变革和创新, 在办学中形成了各自的发展路径, 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艺术教育多元发展格局。

林风眠主持国立北平艺专、杭州国立艺术学院期间, 秉承蔡元培兼收并蓄的教育理念, 提出“介绍西洋艺术, 整理中国艺术, 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积极倡导中西调和, 以系统的欧洲艺术教育理念改造中国艺术教育, 在办学中以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现代主义精神为学院教育之指归。在教学实践上, 既注重素描的训练, 也注重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和通识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和创造力提升的作用。

徐悲鸿以西方的素描改革中国画, 用写生解决中国画的程式化, 在中西结合的道路上坚定地贯彻写实主义, 复兴中国绘画的自然主义。在办学中, 他主张严格的写实训练和造型基础, 编《画范》以中外美术佳作供教学参考借鉴, 撰写《新七法》, 制订了严格技法训练教学制度, 让学生熟练掌握人物、风景、动物及建筑的画法。

刘海粟在1924年就提出:“艺术教育就是把艺术的精神, 通过教育以培养育化人类美的本能和美的感情;同时还促使这美的本能向上发展和美的感情向外表现, 普遍地培育出良善的健全的人类。”他在艺术创作中将西方后印象、野兽派与中国写意传统结合, 在艺术教育中引进西方的艺术教学方法, 在上海美专教学中使用人体模特和倡导旅行写生, 强调学生个性和创新力的培养, 倡导“集中外古今之大成, 吞进去吐出来, 诱发新的创造”。这种教学理念和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古今不同的观念的兼收并蓄, 使学生吮吸到各种文化营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全面采取了苏联艺术教育体系, 追求现实主义。改革开放后西学思潮涌入, 高等艺术教育虽然迅速发展, 但是艺术学科建设在中西结合上出现了新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统文化断层, 在传统式微的情况下, 一些人以复古名义退回到传统文化中去, 另一些人则生搬硬套地舶来西方的概念和方法, 对中国艺术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中西问题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二是与传统文化断层相对应的是, 伴随着全球化, 西方文化不但日益多元和强势, 而且裹挟着资本与市场的力量, 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和威胁, 使得中西之间话语地位的不对等、不平衡。例如, 中国的当代艺术在80、90年代的伤痕艺术之后, 很快便被资本裹挟进西方话语强权中。三是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 艺术学科发展面临着新问题和新冲突, 诸如全球化引起的文化霸权与民族文化传承、艺术与政治、艺术与资本、艺术虚拟化和互动艺术等问题, 中西结合需要中国艺术学科建设能够以中国自己的艺术话语回答和解决这个关系人类发展、个体发展的世界性的共同问题。

因此, 在当前艺术学“双一流”建设中, 中西结合依然是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体系建构的重大问题, 即如何在传承中国艺术学学术传统的同时, 吸纳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方法, 面向国际艺术学发展的共同问题, 建立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这也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以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具体而论:艺术学理论方面, 民族艺术学的建立需要在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基础上, 吸收和借鉴西方的方法, 面向中国问题, 才能真正实现中体西用;在美术学方面, 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借鉴西方的元素来改良中国画, 其本质是反对僵化的程式, 今天无论在美术理论还是美术创作上, 整理传统美术, 吸取西方艺术, 创造新的中国美术语言和形式, 这样的探索依旧意义重大;在音乐与舞蹈学方面, 中国民族音乐和舞蹈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对其传承保护方面进行人类学考察, 以及在民族音乐舞蹈语言的分析与重构, 是建构中国音乐与舞蹈表演话语体系的基础;在设计学方面, 中国设计学起源于《考工记》, 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发掘, 可以为我们建立中国当代设计话语提供新的思路;在戏剧与影视学方面, 中国戏曲有不同于西方的表演程式和审美心理, 即使是舶来的电影, 世界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心理和话语方式讲述不同的故事, 中国电影应在讲好中国故事和已中国故事回答世界性的问题努力。

此外, 即使在重要的、新兴的艺术学交叉学科方向, 我们也要注意以中西结合的方法不断深化和促进新学科的发展。例如在艺术经济和艺术市场研究方面, 中国艺术市场与西方在总体上按照皇家、私家和艺术市场脉络演进, 但是在过程中是有明显差异的, 这背后有社会地位、阶层、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我们即要采取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等的科学实证方法, 也需要重视中国艺术本体分析和继承中国艺术史学的学术传统;在艺术与科学交叉领域, 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与西方不同, 应着力从中华民族特有的科学观和科技哲学观, 面向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未来趋势, 提出中国的解答方案。

四、继承历史传统与关注当下现实的关系

谈到中西结合、中学为体的问题, 自然离不开古为今用, “中西”和“古今”的关系, 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文和艺术学科的建设要有历史思维和批判意识, 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去。不但重要视艺术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 而且艺术创作人才培养, 历史研究、历史反思和历史批判也十分重要。艺术发展与演变的历程, 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过程, 与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思想演进和社会变迁过程是相一致的。高等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建构中国民族艺术学重要载体, 在学科建设中也必然应加强对中国艺术史和艺术学学术史梳理和反思, 包括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中国传统各门类的艺术作品分析和艺术思想研究, 是中国特色艺术学科建构与发展的基础。

然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立足于中国的学术传统和艺术创作思想, 并不是要钻进故纸堆里。加强传统艺术和古典艺术的教育, 发掘中国艺术的智慧和经验是必要的。但是, 传统继承是为了持续发展, 历史研究要有现实关怀, 艺术学科研与创作要解决中国文化艺术转型、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历史上虽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争论, 这些不过从从个体、社会不同的立足点发展的艺术观, 从没有脱离中国的现实和人的发展根本问题。

要之, 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是世界各国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也是艺术学双一流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如设计、电影、戏剧、绘画、音乐等本来就是关于人和社会的艺术, 而当代艺术更加强调对社会介入和批判, 其现实性、当下性理所当然。艺术学科建设即是艺术学的学术发展, “学”是究理, “术”是修身济世, 即上述“道”与“技”的结合。因此, 当前高等艺术教育和学科建设应面向新时期中国文化复兴的现实任务, 肩负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使命, 应特别谨防复古、经院化的倾向。以复古之名死守传统教条, 以固守传统文化借口拒绝现代化, 或者对传统和历史做经院式的解读和沉迷于琐碎的细枝末节, 乃至搞出一套标准化的艺术学科模式, 或将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程式化和套路化, 这些都不符合当今艺术学科发展的要求和内在规律。

五、精英艺术教育与大众艺术教育的关系

艺术院校以培养优秀的艺术家为己任, 但文艺作品有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也应着力培养能够以艺术服务大众、启蒙大众和普及艺术的艺术工作者。长期以来, 艺术学生总是被误以为文化课可以差一点, 这时极其错误的。艺术学生恰恰需要更加敏锐的感悟力和批判思维, 这是建立在良好的通识教育、系统的艺术知识和扎实艺术技能训练基础上的。因此, 在艺术学“双一流”建设中, 应贯彻文艺服务大众的精神, 把握精英教育与大众艺术普及教育的关系, 着力提高艺术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 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是高等艺术教育中, 应大力投入建设适合艺术生、与艺术学科相衔接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生首先要加强文史哲方面的通识课程教育, 不但开阔学生视野, 而且加强对学生逻辑分析、辩证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随着艺术学科的快速发展, 无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科研的人才培养, 还应在高校通识课程体系中应增加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科学史等相关学科知识普及和介绍, 并关注艺术学与这些相关学科交叉领域的动态, 以开阔学生视野。

\

二是应在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面, 着力培养精英意识。所谓精英艺术教育或者精英阶层, 不是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或物质、名声上的社会特殊阶层, 而是培养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独立意识和对学术传统的继承。现代大学对老师和学生精英意识的养成和光大, 应该是在高等教育中全面地推动“学”与“术”、知与行的合一。对艺术院校来说, 精英意识并不排斥大众艺术普及, 恰恰推己及人, 是将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的合一, 也是科研、教学、创作的统一, 是以艺术精英意识影响学生, 并推及大众。艺术院校虽然不可能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大师, 但是应当在传承一种敬畏学术、技道合一、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和精英意识, 应在艺术课堂、艺术科研、艺术作品中全面地、多层次地呈现和传递给学生, 养成学生的品性和情趣。只有这样, 艺术教育才能通过这些艺术人才向社会传递, 影响和改造社会的风气。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艺术大学建设的使命和责任。当前艺术院校学科建设中, 一方面存在重艺术创作、轻学术研究, 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 另一方面, 现有大学评价制度又有一种重科研、轻教学, 重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的弊病, 从而造成艺术高校以创作为主的教师更加认为科研无益于艺术创作和教学。由此带来科研和教学的分离, 研究与创作的分离, 不但非常不利于艺术精英意识的养成, 而且是对大学精神的消解。艺术学一流学科建设如果不把艺术创作层面的经验提升总结成为方法和理论, 那么艺术人才培养上往往成为经验的、作坊的、师徒制, 这与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现代化、文艺服务大众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一流艺术学科建设应当科研与教学应相互促进, 将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 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和考核评价等高等艺术教育的管理环节。通过教师自觉地过教学、创作和研究的统一,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不但可以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建立起学生敬畏学术的态度, 而且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精英意识的艺术工作者。如果能够发挥这些艺术工作者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这将是艺术精英教育与艺术大众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