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了中职学生接受知识、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接触社会的重要媒介。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根据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清醒认识互联网时代给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多元评价体系建设、网络德育资源的开发等德育工作举措显得愈发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中职;德育;运用
本文引用格式:顾卫国.浅谈互联网平台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9):138-139.
学校进行德育宣传教育时,相对于传统形式的说教型、实战型、灌输式教育模式,青年学生更容易接受互联网所带来的迅速、便捷、直观、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要求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学校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推波助澜[1]。
一 中职德育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实践
(一)学校构建多重德育阵地,进一步推进德育步伐
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下,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服务于每一位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课余生活丰富,能熟练并高频率使用网络,互联网上的信息形式多样,内容真实性却良莠不齐,所以如果中职学生德育工作,能结合互联网+技术,发挥好提供及时必要的道德引领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效率将得以大大提升[2]。学校应在原有的传统形式的德育阵地基础上,在明确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互联网+”的认识为前提,根据学生需求,建立多元德育阵地。如网站、微视频、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手机APP等。尤其是一些自媒体的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特性相比较长篇大论的知识传授或者信息报道,更符合中职学生的数字化阅读习惯,另外,方便快捷的一键转发信息传播技术,也能让德育信息内容更大范围地传播蔓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德育讲座、德育沙龙、班会展示、工作交流总结等活动,使得德育活动范围更广、效率更高、效果更好[3]。
(二)学生利用网络自媒体,充分展示德育成效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以“互联网+”与中职德育结合时,应该正确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能只是“单向性”的接受德育信息和知识,更应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手机、计算机等网络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途径。一些微小型软件的开发更是让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德育活动中,使其从“受教者”“、参与者”成为“组织者”、“授教者”。如学生利用微信平台、录制短视频,只需要几句简练的文字就可以以最快地方式传递活动情况、自我感受等。而自媒体的立体交互式的传播特性,可以让所需要展示的信息瞬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自媒体给与学生自由评论和转发的平台,当代中职学生的舆论热情得以激发,自媒体平台进一步提升的学生的德育主体意识,促进其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翁[4]。
(三)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教育最新动态
以往公众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主要依赖于现场参观、舆论或者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如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平台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宣传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单项型方式。利用视频直播,在线互动,评论交流等形式,公众对于教育动态的获取变得更直观高效。此外,互联网技术能让家校沟通更加有效。比如学校创建家校交流APP平台,学校通过该平台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操行表现以相应的图标、图像等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可以将孩子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整个学习生涯的综合情况进行保存,家长可以随时下载查看孩子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家校互动平台可以让家长及时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通过家校交流平台、官方教育网站、班级群、微博等,家长和教师不仅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进行沟通,家长也可以把学生在家表现反馈给教师,使得对学生评价更全面客观。因此,“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的教育方式更可以获得家长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5]。
二“互联网+”中职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障碍
(一)网络信息监管难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有一些特点,即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门槛低。网络用户仅仅需要一个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制作、发布信息,即时的效果是传统媒介远远不及的。而现行网络监管力度还未能赶上信息发送量,故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充斥着很多消极负面的,有些甚至可以导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而中职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活跃期,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还不够,由于监管能力的欠缺,监管部门对于一些信息时代带来的弊端效应往往是等到蔓延范围加大,消极效应明显的情况下才有所察觉,采取措施制止,所以面对巨大的互联网用户群,网络信息监管能力的提升是“互联网+”中职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要点。
(二)网络评价公平难
自媒体等网络平台给予了学生平等的互动空间。学生喜欢互联网、自媒体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给其带来的公平和自由,利用网络,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间接。互联网活动平台对于德育活动能起到大力推进、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有时看似公平的网络平台却难以实现完全公平。如常见的网络投票评价活动,一些学校利用微信等平台,开展学生或班级集体评优活动,有些评价对象利用微信好友及微信群的力量拉票,而大多数投票者对于所投对象的真实情况并不知晓,有一些甚至利用刷票软件进行刷票,所以以网络投票为主要评选依据的德育活动,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但活动效果,尤其是评选过程的公平性却难以保证。所以学校网络平台上开展德育活动时,应更加注重考虑公平性要素。
(三)网络阵地坚守难
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随着“互联网+”德育意识的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班级集体、学生组织、学校官方等多个层面都在尝试使用自媒体更好地服务工作。各种公众号、微博、论坛、app等形式的德育网络阵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或者人为因素的制约,平台的信息内容不能及时更新、或者信息内容的新颖性不够,导致了一些平台的受众群对其兴趣降低,最终取消关注。所以“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德育要不仅要关注网络阵地的建设,更要注重其长远发展。
三 中职德育工作与“互联网+”结合的发展举措
(一)创建网络管理队伍
“互联网+”为中职德育工作提供给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要避免“麻烦”造成的不良影响,学校必须建立对于网络特别是自媒体的管理机制。比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舆情收集队伍,组建一支由德育工作者和品学兼优学生构成的网络文化宣传骨干队伍,加强该组织的培训和引导,让其收集学生群体中主要的舆论信息并分析,了解学生的主流思想动态并及时向学校德育工作部门汇报,并鼓励他们活跃在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发挥“领袖意见”,传播正能量,让主流意识引导舆论走向,帮助学生正确地甄别和筛选网络文化信息。引导师生在成为网络平台参与者的同时,自觉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维护者。
(二)构建多重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单一的、封闭的,且大部分是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帮助构建了多元的、开放的学生评价体系。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资源,如通过互联网网站或手机app建设、学校可以让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涵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个层面,还可以将总结性评价变过程性评价。
(三)探索开发网络德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注重探索开发网络德育资源,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德育对象开通专用微信公众号,开辟班级风采、趣味社团、热点活动、微课堂等模块,每日推送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信息,让德育活动的受众面布满整个校园。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提升方面,学校可以投入经费研究开发移动智能终端APP应用,让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该app进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学术交流,优课展示、学习提升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服务学校德育工作。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还可以结合日前流行的app软件,如五四青年节来临时,利用“全民k歌”app开展“唱响青春”活动,班级风采展示可以与“抖音短视频”app相结合,这些活动形式的创新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在校学生的关注目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 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APP等网络平台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中职德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新形势,变被动接受时代发展为主动引领时代潮流,以网络平台为新型德育阵地,不断加强其建设开发,同时注重监管,从而推进中职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赖丽云,陈茹云.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107,19(4):91.
[2]王力湖.“互联网+”背景下打造中职德育课堂新模式[J].职教通讯,2017(21):34-35.
[3]王力湖.“互联网+”时代下家长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J].山西财经,2017(16):15.
[4]那贵玲.“互联网+”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院,2017,(2):119-121.
[5]季丹华.以就业指导团队建设提升中职生就业质量[J];江苏教育.2013,(24):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