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在分析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王玉辞,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32):103-105.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为目的而开展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大学生各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的科学知识而言,侧重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气质修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 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院校以农业为依托,数十年来围绕我国的农业需求,培养了大批农业高级专门人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落后局面,农业院校在招生、就业方面受到歧视,平均招生分数线比同类院校低30分左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农业院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危机。农业院校要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1]。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满足社会上各个行业对于学生多方面的需求,锻炼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农业院校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业院校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现代农业的发展涉及的学科是综合的、广泛的,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品质修养的优秀农业人才。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腔热情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农业院校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人文素质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贯彻这一方针,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农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城乡差距的现实状况,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农业院校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生平时以农业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容易形成注重自然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学科知识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全面提升农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 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淡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有所深入,但并没有广泛认识和全面贯彻,很多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一些院校受到学生竞争的压力影响,把在就业过程中不显优势的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看作是可有可无,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品格修养培养不够重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强调外语、计算机等技能的培训,轻视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创造意识的培养,把两课教育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两课教师的任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增加一些人文知识的选修课程,甚至把人文素质教育看作专业教育的附加课程[3]。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
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农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校特色与农业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农业学科与人文素质类学科存在着严重的比列失衡。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课程的开设没有经过充分论证,有教师就开设,没有教师就不开。课程内容交叉重叠,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学时和类别不足,课时比例不合理,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性、基础性和跨学科性特点。
(三)课程管理过于宽松,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性
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的考核基本以考查为主,一般期末提交论文即可,再加上考勤,计算出平时成绩。尽管可以避免了死记硬背,却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期末考试论文抄袭严重,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分要求,而考试的分数也没有像必修课那样列入学生评先评优的范围,加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般在晚上或双休日开设,学生课外活动较多,难以保证出勤率,学生选课比较随意,听课断断续续,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学习效果难以保证[4]。
(四)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一些院校领导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因此,很少引进专门的人文素质类教师,而是让专业课教师兼任,或者由辅导员、行政部门人员兼任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只有一小部分是专业对口的人文素质类专任教师,这些教师长期承担繁重的公共课程教学,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5]由于师资力量短缺,难以承担全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许多人文素质类课程只能大班授课,班级人数多达200多人,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另外,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些院校在引进教师的时候,侧重专业素质和科研成就,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培养也侧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教师的人文素质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制度约束,造成一些青年教师缺少基本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不良影响[6]。
(五)校园文化活动单调,人文气息缺失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和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密切相关。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侧重科技创新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而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气息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淡薄,而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盛,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理想信念有所动摇,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出现违反社会公德触犯法律的恶性事件。这些对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 农业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农业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正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而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而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加。要坚持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齐抓并重相互补充的原则,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7]农业院校的领导首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制度上作出根本性改变;教师是教育观念改变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专业课、基础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重视人文素质知识的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要结合农业院校特色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系统设置人文素质基础课、人文素质拓展课、人文素质网络课。人文素质基础课,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是人文素质课程的核心和基础。人文素质拓展课,作为选修课按照模块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课。选修课程要经过教务处和各学院的严格筛选和论证,一旦确定开设不能随意停课。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引进适合学生需要的网络精品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借助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使学生受到更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合理规划活动课程,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讲座、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和人文精神。第三,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课程管理,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将人文素质教育类选修课程纳入必修课课程管理体系,提高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地位,从观念和体制上转变师生对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的态度。首先,将其纳入必修的教学计划,时间上统一协调安排,解决选修课在晚上或周末开设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建设一定的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考核标准,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保证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持续发展[8]。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首先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文素质课专任教师,并对人文素质课兼职教师进行严格筛选,选派人文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鼓励教学名师、专家、教授积极从事人文素质课教育教学。其次,不断提高人文素质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他们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宣传,加强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第三,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人文素质课程专任教师,需要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等共同加入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队伍,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的理念,各显其长,实现育人的全员化和专业化[9]。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农业院校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建设富含农业院校特色、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陶冶和心灵上的震撼,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来熏陶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和品质,使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饱含人文气息的大学精神,将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形成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文化基因,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渠道。
参考文献
[1]纪咏梅.浅谈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5):31-33.
[2]熊春林,黄正泉,熊亮.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20-17222.
[3]李秀芳,方合林.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47-49.
[4]张夏.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构建思路[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62-65.
[5]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13-14.
[6]眭国荣,蓝天.理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9-11.
[7]蒋丽云,李玉春.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剖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1):75-78.
[8]杨艳秋,王洋.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类选修课程设置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77-1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