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下,对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尚非十分明确,同时其培养模式也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与规范。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团队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论述,并从实践的角度给出了一套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于化龙,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26):6-7,26.
Discussion abo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Model of the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Students
YU Hua-long 1,WANG Shu-qi 2,DAN Yuan-yuan 3,GAO Shang 1,ZHENG Shang 1,CHEN Li-zhuang 3(1.School of Computer,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su Zhenjiang;2.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su Zhenjiang;3.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su Zhenjiang)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level of China,the society takes more and more high reques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especially to the graduate education.Nowadays,we still lack a explicit training objectiv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 students,and meanwhile,we also lack an uniform management standard of the training model.To solve the problems listed above,in this paper,we discuss these problems in theory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aspect of practice by combining the experiences of traini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Key words:post-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training objective;training model
一 引言
我国于2010年颁布并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其中着重指出应加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1]。2013年,我国又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确立了“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2]。由此可见,国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极高,可以说若研究生群体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那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尽管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对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仍非十分明确,同时其培养模式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团队的培养经验给出相应的建议。
二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了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因此,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关键。那么,究竟何为创新型研究生?所谓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知识。其要求:首先,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研究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其次,要树立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涉及到研究生创新的需求、动机、信念和理想的形成;再次,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具体涉及到研究生的自信、追求、抱负以及合作等品质的养成;最后,要形成研究生的创新知识,即新成果的产出。
上述四个目标看起来仍过于宽泛,且难以量化,这并不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而进行评价。因此,我们提出:应对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明确化,并采取相对量化的考核与管理方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根据专业及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创新能力图谱”这一工具,以对研究生创新性培养的质量进行实时的量化监督。图1以笔者所在团队的要求为例给出了相应的“创新能力图谱”。
从图1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图谱是对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知识等四方面各项指标的量化。具体而言,对于计算机类研究生,我们希望其在毕业时,英语能力达到7分,即可以快速阅览与课题相关的英文文献,并达到以正确的语法有逻辑地撰写论文的程度,而对于专业知识,则希望研究生可以达到10分,即熟练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可以对相关各类算法快速编程实现。同理,我们也根据国家与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创新知识的量化标准,要求研究生在毕业时,其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以及成果的创新性均要达到8分,对于各级档次期刊与学术会议,我们都设置了相应的配套分数,而对于创新性,课题组的导师团队也设计了严格的量化标准,如世界级创新成果、国家级创新成果、对现有方法的改进程度、改进后的质量及实用性等都配备有相应的分数。而对于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这两个相对抽象的培养目标,我们同样设计了量化的管理方式,如研究生的主观努力程度可以通过每周组内研讨会的汇报及研讨情况来进行度量,而合作精神等也可以通过研究生在协作完成某一课题或在研讨会上是否积极为其他同学提供建议所体现出来。通过建立目标性的能力图谱,不但有助于导师确定培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还有助于对研究生在诸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实时监控,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至于在绘制目标图谱时,究竟对各种能力配以多高的数值,完全应该根据专业需求以及各个高校或课题组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加以确定。
三严格培养模式
在明确了最终的培养目标之后,还应辅以一套严格的培养模式,并结合丰富的培养手段,否则培养目标将无从谈起。结合笔者所在研究生培养团队的经验,培养模式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即组会制和项目制。所谓组会制,即建立严格的组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研究生与导师团队进行集中学术研讨,研究生汇报一周所学及研究进展,并抛出目前所遇到的困惑和困难,由导师团队和其他研究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讨论解决。其次,是项目制,即让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三个月便自主加入到某个具体的研发项目中去,并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3-5]。之所以确定是在第三个月才进行项目分组,主要原因在于:要让研究生通过两个月来了解课题组的项目,以及自己的研究兴趣,可以在确定后最大限度地释放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项目来提升学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可以大幅度缩减培养的周期,并使学生在主观上获得科研的成就感。
除了建立上述两种制度外,也需要对学生当前的能力图谱进行随时的绘制与更新,并与培养目标所对应的目标图谱进行比对。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导师随时掌握学生在哪方面需要提高,进而辅以相应的教育手段,补其短板,同时也可以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因材施教”。举例而言,学生A的数学及专业知识程度很高,均已评估为很高的分数,但其英语程度却较低,而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将直接体现为其读不懂最新的英文文献,则其创新能力将会大打折扣,那么就应鼓励其在一个限定的短期时间内集中提升英语能力,尤其是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再如:学生B在各方面的能力均无明显欠缺,唯独缺乏主观能动性与上进心,导师则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其情况,帮助其建立人生规划,或者将课题调整到该生有兴趣的方向上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应建立时间表制度,即在某个时间段,某方面能力应提升多少,这种个性化教育也是关系到最终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的关键所在[6]。
最后,还要丰富培养的手段。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对其的培养绝对不能闭门造车。研究团队应该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类学术创新及交流活动,并需定期地邀请本专业的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与“学术牛人”开展学术交流。这不但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同时对其建立明确且积极向上的人生规划也是有极大帮助的。
四 结束语
大幅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了笔者团队多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从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到建立严格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特别地,提出了采用“创新能力图谱”这一工具来构建明确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建立“组会制”和“项目制”来严格培养的模式。希望上述经验能为国内其他研究生培养团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进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龚自禄,党延伟.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8(下旬刊):7-8.
[2]王福全,常国威,刘铁铮,等.综合改革形势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6):89-91,142.
[3]吴彦文,龚自禄,李诗.以科研课题为驱动的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图书情报论坛,2014.6:13-18.
[4]沈显庆,寇晓静,冯新宇,等.基于项目驱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6,12:170-171.
[5]刘文光,贺红林,冯占荣.基于PBL模型的研究生培养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28:141-143.
[6]刘苏强,黄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4,24(3):73-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