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十九大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失衡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将进行变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做的一次重要变革,是应用性教学的有益尝试,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论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财经类院校商务经济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迅速与企业的对接,从而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财经类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欧阳华.“一带一路”倡议下财经类院校商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6):1-5,11.
Research abou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Business Economics Professionals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Take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OU-YANG Hua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xi Nanning)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business economics specialty will be changed.The order-orienta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an important reform that complies with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a beneficial attempt of applied teaching,and an effective way of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order-orienta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business economics majors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It is proposed that in terms of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setting,the market demand should be oriented so that graduates of this major can quickly connect with enterprises in employment,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and provide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Financial institutions;Order-orientated mode;Talent cultivation mode
一 商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背景
(一)“结构性失业”理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实现人才培养大众化的目标,还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推动稳定和扩大就业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十九大也提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一些财经类院校,却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财经类人才,不能“适销对路”,导致“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实用型财经类人才,又出现“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82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整个社会的宏观就业压力都比较大,特别是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能否借鉴国外合作教育的成功模式,同时吸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实现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呢?
(二)“供给侧改革”理论
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在“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下,全国的经济改革重心放到了投入侧,特别是劳动力供给的改革上,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成为劳动力要素改革的重要内容。
广西财经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财经类院校,目前正在探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这和劳动力供给的改革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素质劳动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财经类院校如何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财经专业学科特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商务经济理论发展
商务经济概念的出现,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变革的结果,随着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体制机制变革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入,商务经济也在一步一步发展演变:贸易部—商业部、外贸部—内贸部—内贸局—商务部。商务经济学专业在2012年被我国正式纳入招生计划,广西财经学院也于2016年开始商务经济学专业的招生。在国外,阿莫斯特丹大学、荷兰格罗宁根汉斯大学,也把商务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和专业,开设了专门的商务经济学专业课程。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初来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纲要》中,提出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在此基础上,部分职业教育领域首先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赢,但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应用,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国内“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做的一次重要变革,在目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国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尚在初级探索阶段,有些学者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探索,王朝庄(2006)提出“订单教育”,他认为需要“订”的领域,包括:就业导向、市场需求、质量素质、培养规则、个性需求。傅君君(2007)指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所有订单模式共有的特征。鞠平(2008)提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应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李钧敏(2010)指出应该加强平台课程的改革,构架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党素芳(2014)从人才培养到就业的全过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界。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利于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比如:聂绪学(2008)提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高校自身发展,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建设,应该结合高等院校的特点和功能,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张莉萍(2009)提出: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且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冯俊萍(2015)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人才培养的可塑性、复杂性和风险性。尚喆(2017)研究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的“订单式”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问题。
一些学者强调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的校企合作。魏慧敏和闰志利(2011)认为应该从校企合作的层面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由学院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詹晓丽(2015)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专业对口岗位的需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在毕业学生中择优到企业就业。王卓英(2015)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校企联盟”的“全程、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南瑞亭和刘灼华(2017)对校企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二)国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美国,“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可以认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来源。1962年美国政府成立“国家教育合作委员会”,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对合作教育进行资金方面的援助。合作教育最初只是在部分社区学院开展,但发展到现在,有1000多所学校,都开展了合作教育,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类似。它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模式,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在50年代走向成熟完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国家的立法支持,由政府主导,学校负责基础理论学习,企业承担实践能力培训。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式工厂”,也是类似的模式。
在加拿大,有一种合作教育的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根据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主要能力,来制定人才培训模式,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在英国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CBET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它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挂钩,通过职业能力教育与培训,把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建设,建立一种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述评
国内外的高等教育领域,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但这些研究,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主要内容,还没有达成统一,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还在初级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地方财经院校与社会经济组织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专业设置方面,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更加吻合,更容易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对商务经济学专业这一新兴的专业,在全国也仅仅才开办4年的时间,其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国外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因此,对于商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只能从现有的一些人才培养模式中,寻求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进行学习。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性教学的有益尝试,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结合多方的力量,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希望能够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
三 财经类院校商务经济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一)财经类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财经类院校及财经类专业的竞争压力
我国目前有600多所本科高校,其中财经类院校有51所,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属各省市区共管,虽然传承了财经类院校多年积累的办学传统,并且定位为教学型高校,综合实力普遍不强,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非常大。
同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大多也设置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量的专业,与财经类院校的相关专业,名称是相似的、修读时间是相同的、甚至培养目标也类似的,这造成了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异常激烈。财经类院校在谋求发展规划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2.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院校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效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制约,人才培养思路受到限制,虽然近年来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培养模式更注重理论性。财经类院校本科生人才培养,在教学模式上走的是“学科型”道路,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财经类院校的师资力量,与重点大学相比处于较弱低位,采用“学科型”或者“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方面,比不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技工型”人才培养,财经类院校专业学生与之相比,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低,在就业中常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人才培养改革不够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与发展,虽然财经类院校近年来也进行了多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减少了纯理论课程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但是,大多数的改革,只是对“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小修小补,覆盖的学生非常有限,大部分财经类专业毕业生仍然存在不能学以致用、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滞后、人际交往能力弱等问题。
第三,理论教学与社会的需要脱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财经类院校比较注重构建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推崇“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标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够深化,没有了解和满足企业对真正人才的渴望,企业没有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缺少学校跟企业的合作,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还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相互适应过程。
3.财经类院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2017年毕业但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2018年待就业的学生,加在一起约有1500万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等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任务非常艰巨,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仅表现在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上,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也是需要迫切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往往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设置,这就很难满足企业和市场的现实需要,导致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很大的差异。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财经类院校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自己培养出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有更大竞争力?如何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
(二)财经类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
财经类院校应该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才质量需求提高的契机,分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在高考招生过程中,财经类院校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二本线以上,某些特色专业,录取的分数线已经超出一本线。从招生学生的来看,通常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够快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企业处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也迫切需要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专门人才,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能与财经类院校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契机,学生通过更加专业化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在毕业后更快的融入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办学的基础条件优越
财经类院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基本完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逐渐增强,学生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来看,是基本具备的。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大多由省市区共同管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更加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3.培养目标接近企业需求
很多财经类院校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以广西财经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商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管理、决策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商务经济人才。简单来说,就是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提升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提高他们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也更容易促成现代企业与财经类院校合作培养人才。
四 财经类院校商务经济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考虑到各个财经类院校的差异,无法构造一个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故选取广西财经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广西财经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以“立足广西、面向东盟”为导向,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为目标,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设计培养方案,以开设与东盟、“一带一路”、北部湾等相关特色课程为手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不断加强有区域特色的实习实训,培养适合广西本土需要、兼顾全国的商务管理人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一)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构
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创造性的改革和突破,需要打破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常规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新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由高校、行业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一方面带来了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让学生及早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的培养计划被纳入企业和行业发展规划,使得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具计划性和方向性。这个“订单式”人才培养组织机构,还需要负责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事宜,由高校、企业和行业代表,成立一个“订单”小组,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时间,建议开始于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学校可以根据相关企业和行业的需要,对商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订单选拔。需要注意的是:“订单”期不能过长,避免企业在培养期间人才需求变化的风险;“订单”期也不能过早,避免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在对自身的职业定位认识还不够清楚的时候选择订单。如果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始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会影响到学生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能够保证“厚基础”的标准,在后期的“订单培养”期间,又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的对口就业,解决大学生机构性失业的问题。
(二)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类型
目前一些高校,也采取了服务外包、委托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类方式,使得人才的培养过分依赖企业的用人需要,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商务经济学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制定,不能单纯的针对某一个企业,虽然针对特定企业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提早熟悉企业并提前就业,但也面临企业需求变化从而导致培养失败的风险。
在订单选择上,建议商务经济学专业制定行业“大订单”,把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为某一个大的行业,让当前的商务经济学专业教育,与行业的未来需求能够对接,充分发挥产学研模式。这需要对行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把企业“小订单”纳入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划,让学生与企业更好的结合。选择整个行业制定“大订单”式人才培养类型,通过高校的理论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好知识能力基础,通过企业和行业的培训,增强学生的通用技能,实现本科教育“宽口径”的要求。这种培养方式,能实现对整个行业的宏观把握,也避免了个别企业的订单“断单”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性。
(三)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和高校共同研究制定,面向市场需求,紧跟产业发展方向,体现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广西财经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在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上,紧盯“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开发,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应用性和区域性。在商务经济学专业中设置东盟通识课程,如: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市场营销、东南亚经济技术合作、东南亚政治与文化等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人才保障。
1.商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经济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商务经济学素养,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的能力,掌握商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管理、决策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商务经济人才。毕业生能在工商企业、外贸部门、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从事商务经济分析、商务政策研究、商务调查与预测、商务策划、商务咨询、商务沟通以及商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商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商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能够迅速与企业的对接,从而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能灵活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进行商务经济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在政府机关及相关部门从事商务经济管理、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商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技能,具备在企业(公司)从事商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3.商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商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立相应的课程,选取适当的教材,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广西财经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课在程体系设置方面,除设置基础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人文、哲学、社会学知识等理论课程外,特别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环境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的课程。开设“中国-东盟商务经济与管理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两个方向,设置不同专业任选课,以供学生自主选择。目前,我校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理事单位,购买“一带一路数据库与东盟研究相关资源”,举办“一带一路”倡议下卓越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这为商务经济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国家务实合作”研讨会,参与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南宁)动漫游戏产业合作发展论坛,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避免人才培养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如果商务经济学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可以缩短大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实现商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难题,这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袁慧英.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张云燕.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谢志忠.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01):87-91.
[4]王卓英.基于“校企联盟”的高职“全程、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100-101.
[5]沈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双赢发展之路[N].中国商报,2016-12-16(P02).
[6]龚佑红.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03):186-187.
[7]魏佳.“大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4):194-195.
[8]唐宇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8,5(07):2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