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探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9 00:02: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一带一路”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新思路、新机遇, 也提出了新要求。基于对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不平衡、不充分等现状的分析, 提出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大局的能力, 为“海丝”建设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进而促进民心相通与文化交流,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升战略意识, 打造“海丝”品牌;合理统筹规划, 推动“海丝”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出台合作办学风险监管措施。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一带一路; 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刘晓瑜,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泉州师范学院讲师 (厦门361005)

基金: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编号FJJKCGZ16-201) 的研究成果;

\

2016年8月, 教育部印发《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下文简称《行动》) , 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推动各国文化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合作共赢。《行动》指出, 地方应重点推进, 突出“一带一路”的主体性、支撑性和落地性[1], 强调地方作为共建教育行动的责任主体, 应积极谋划共建大计, 做好规划, 提供政策支持, 使共建任务落地开花。同年11月, 教育部与福建、广西、海南等六省 (区) 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 省部将联合搭建省 (区) 部教育合作推进平台, 形成“携手同行、顶层设计、政策倾斜、重点突破”[2]的教育行动国际合作新局面。福建省区位独特, 民营经济发达, 海洋经济基础良好, 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在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 既是新时期福建省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筑文化软实力, 增进“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互信, 加深感情的桥梁和纽带,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一带一路”将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深刻影响

(一) 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发展新思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实践不断丰富, “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理念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城市、中巴经济走廊、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平台增进了文化交流, 为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新形势下,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积极开拓“共享”“共赢”“兼容并蓄”的合作办学新思路, 改变原有的“一对一”合作办学模式, 通过倡导双边、多边合作理念, 推动海丝经济带区域、次区域的合作高校、企业携手面对共同关注的产业领域问题。

(二) 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发展新机遇
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人文交流不均衡的情况得到缓解。目前, 我国“引进来”合作的机构和项目数量远远多于“走出去”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 形成了巨大的教育贸易逆差。“一带一路”共建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而沿线国家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还无法满足共建需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印发《行动》的作用, 在于力争经贸走到哪里, 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 教育的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一带一路”为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带来新机遇, 开启了新时代。“一带一路”涉及东亚、东盟、西亚、南亚、中亚、中东欧、北非和独联体等65个国家, 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重要合作伙伴。截至2017年4月, 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为开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提供了便利;八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组织合作以及双边多边教育部长会议, 开启了从国家政府层面引导高校间合作办学新机制。国际化基础好的高校集中优势学科、抓住发展机遇、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办学将成为我国教育贸易出口的新增长, 同时还将吸引大量“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来福建学习。

(三) 对中外合作办学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
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需要解决好规模、布局、结构和质量等问题。如, 调整学科产业结构, 适当扩大办学规模, 提升人才的教育供给质量。“一带一路”将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 我国高等教育也将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开放的高等教育系统必然要求其各部分更加高效优质地运行。“一带一路”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和师资质量、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体制, 以及健康、有序、规范的国际化办学治理等提出了新要求。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挑战

近5年来, 福建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与沿线各国的交流互动规模前所未有, 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资金融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但是, 要实现教育发展与经贸合作并驾齐驱, 为“海丝”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大量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主要体现为战略意识、发展规模、学科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3]的状况, 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一) 缺乏“海丝”战略意识, 办学规模发展不充分
2017年福建省GDP位列全国31省区市的第11位, 同比增长8.3%, 增速位列全国第8位, 属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4]2017年, 福建省人均GDP11184美元, 位列全国第6位。2017年, 福建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3565.4亿元, 同比增长14%, 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0.8%。其中, 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1355.4亿元, 增长40%;出口2210亿元, 增长2.4%。[5]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上交通、物流、经贸合作、渔业等领域合作规模和数量都位列全国之首, 在资金融通、人文交流方面也渐入佳境, 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平台。相比“海丝”经济建设的成绩而言,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规模显得极不充分。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公示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1月, 福建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 其中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为本科层次非独立法人机构, 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为专科层次的独立法人机构。在办的2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本科及以上层次项目18个, 占项目总数的75%, 其中研究生项目1个, 仅占所有专业总数的2.7%;专科层次项目6个, 占项目总数的25%。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数量为2626个,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在31省区市中排列居后, 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总数中所占不到1%。

海丝经济带省 (直辖市) 的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如下:上海市180个、广东省78个、浙江省147个、海南省24个、福建省26个。福建省仅为上海市的1/7, 不到浙江省的1/5。从各省市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数量上看, 福建省现有高校89所, 参与合作办学的高校13所, 仅占14.6%, 是海丝经济带5省 (直辖市) 中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比例最低的。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小, 高学历比例低, 高校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以高校自主发展为主, 缺乏政府层面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 与“海丝”其他省市相比, 发展速度缓慢, 缺乏示范性办学机构和项目成功经验共享机制。“十三五”期间, 福建省陆续出台了《福建省教育对外开放“十三五”发展规划》《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文件提到“力争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含非法人设置的二级学院) 5所、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0个”[6]“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世界排名前300位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7]等发展愿景, 但未上升到省域高等教育实力的战略高度统筹布局, 也未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推动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效益的蓬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适度规模是基础”[8], 没有一定的数量,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是一个长期战略, 既要做强本地高等教育, 又要大量国际化人才, 为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经贸和海洋合作等持续提供智力支持。目前,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与“海丝”核心区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 支撑“海丝”建设能力不充分, 学科专业布局、合作分布不平衡
《2017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9]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8%, 其中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是福建省的优势产业。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新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 初步具备了“走出去”发展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6%, 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一批集约型、融合型的新兴升级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省域经济发展重心及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及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市场向境外扩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贸易物流平台、远洋渔业等一批初具外向型集群特色的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对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公示数据显示,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涉及五大学科门类, 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1个, 分别是工学12个、管理学5个、农学2个、经济学和理学各1个;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4个, 主要集中在经管类9个, 计算机技术类2个, 工程类、机械类、语言类各1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中比重最大的工学占57%, 其中土木工程专业3个, 电气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各2个, 机械设计制造、数字媒体、网络工程、环境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各1个;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农学的对口专业也非常有限;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经管类占65%, 专业设置趋同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合作产业、省域重点支持的领域学科、交叉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专业还属于空白, 支持省域战略发展能力不充分, 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

福建省与欧美国家高校合作办学比例高,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项目 (含机构) 仅马来西亚2个, 这种合作分布状态显然与“一带一路”倡议不相适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沙特阿拉伯是福建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三大贸易伙伴, 但还没有合作办学的项目或机构。

(三) 质量保障意识不充分, 质量诉求与过程监管动力不平衡
“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外合作办学推向更深度务实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国际合作, 也面临着内涵式发展、增强服务大局能力等一系列重大议题。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的焦点是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即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服务于新时期建设的素质。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的责任主体, 部分省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重国外引进、轻本土化建设, 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使合作办学变成留学预科。高质量师资的长线培育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合作办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但大部分母体高校缺乏这方面的体制扶持, 普遍存在“飞行教学”的情况。多数母体高校对其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过程监管意识不足, 质量控制举措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合格评估是一种最低标准的准入机制, 与市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存在脱节。[10]面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诉求, 原来重审批、轻教学过程监管的做法难以驱动高水平的质量建设。外方高校提供的质量保障体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 但难以满足服务于本土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 难以全面深刻地揭示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质量现状。

从国际跨境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看, 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对质量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快、成效好的省市充分重视建立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针对办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配套政策。福建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外部质量保障的具体做法比较少, 地方性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三、对接“一带一路”, 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发展路径的思考

(一) 提升战略意识, 打造“海丝”品牌
《行动》明确指出,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应体现主体性、支撑性和落地性, 地方应抓紧制定本地教育和经济携手走出去行动计划, 支持指导本地教育系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交流, 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区域高地, 助力做强本地教育。[11]省政府应从省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 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省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手和提升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 在政策上倾斜, 在土地、资金、配套服务上予以支持。

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的“海丝”品牌, 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两条腿走路。福建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上贸易, 传播中华文明, 蜚声亚太地区乃至欧洲大陆。至今, 福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仍有深刻影响。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国内“985高校”境外办学的第一所高校。截至2016年3月, 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仅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等5个境外办学机构和98个项目[12], 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分布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境外办学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境外办学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的“海丝”品牌, 要发挥福建省的海洋性格, 在地方国际化的基础上, 制定“走出去”办学发展规划, 通过龙头牵引, 推动项目发展, 积极探索海外办学新模式。

打造“海丝”品牌, 应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中发挥引领、辐射、联通等作用。省政府应秉承多边合作, 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 积极为本地教育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办学牵线搭桥, 通过设立海丝经济带国际合作办学联盟的形式, 集结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及民间热心教育的力量, 促使海内外教育文化交流机制常态化, 搭建人文互信, 培养知华、友华的合作基础。

(二) 合理统筹规划, 推动“海丝”中外合作办学科学发展
打造服务于“海丝”核心区经济建设的中外合作办学系统, 应重视对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外方合作学校资质等进行科学研究, 合理统筹, 避免盲目扩大规模。针对专业设置过于集中、重复的现象, 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做出调控, 避免热门专业、低成本专业重复建设。通过研究立项牵引,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启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智库建设, 对服务省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高端制造、新能源、海洋高新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展开合作伙伴研究;海丝经济带沿线各国教育资源丰富, 特色鲜明, 与福建省高等教育具有互补性, 合作前景广阔。福建省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高等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寻求合作办学的最佳契合点, 因地制宜地推动科学发展, 做强本地教育。

目前, 我国境外办学专业涉及面较窄, 多为武术、汉语、中医药等中国特色专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深化, 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培育适应“一带一路”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是企业“走出去”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福建省海外华侨多、民营经济发达,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 建立国际化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是中外合作办学新的增长点。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调动各类型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鼓励探索不同定位的办学目标,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格局。闽台合作办学拥有活跃的经贸往来作为产业支持, 实践基础良好, 应培养大批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支撑。

(三)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出台合作办学风险监管措施
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总体要求, 结合地方具体情况, 出台相应的地方政策, 促进和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 重点带动一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的建设, 支持高校借鉴其他省份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成功经验, 促进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的教育资源互补。作为第二个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批”机制的省份, 福建省应增强政府服务职能, 逐步建立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监管和公示平台, 增加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透明度和曝光度, 让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督中来, 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质量的监管职能,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高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此外, 相关部门应重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与质量建设息息相关的课程和师资的培育, 敦促高校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 使“办学主体调动、整合已有优质教育资源与引进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 把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转化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整体办学效益”[13]。

参考文献:

[1][11]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A].2016-7-15.

[2]教育部.教育部与六省 (区) 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A].2016-11-22.

[3]人民网.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305-29595277.html, 2017-10-19.

[4]人民网.31省区市2017年GDP出炉高质量发展将成未来主线[EB/OL].http://leaders.people.com.cn/n1/2018/0127/c58278-29790694.html, 2018-1-27.

[5][9]福建省统计局.2017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fj.gov.cn/xxgk/tjgb/201802/t20180226_41459.html, 2018-2-26.

[6]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福建省教育对外开放十三五发展规划[A].2016-05-13.

[7]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A].2017-03-15.

[8]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及其相互关系[J].教育研究, 2016 (7) :39-43.

[10]唐振福.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 2013 (2) :28-30.

[12]熊建辉.境外办学:“走出去”还要“走得稳”[N].光明日报, 2016-11-29 (14) .

[13]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10) :34-38.

       《“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路径探析》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9/2018080912044446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