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关键环节,探索和创新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把办学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来的重要途径。根据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宗旨 , 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 , 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条件下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初步实践尝试。通过校企合作,辅以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同时 ,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孟广慧 .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9):126-12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G Guanghui
(Schoo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one of the major tasks for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training applied graduates.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running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 by local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necting with the local innovative element resources, and conforming to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a preliminary practical attempt is made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rough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supplemen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one can explore new ways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actual conditions.
Keywords: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cation-oriented graduates; engineering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一 引言
高等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创新四项主要职能 [1]。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必须由特定的教育机构加以培养 [2]。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不同高等学校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趋同的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而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过程中生产一线所需的复合应用型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逐步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近年来,很多地方普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校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7]。
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分工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越来越细化的必然需求,因此,应用型人才从不同的社会分工需求角度出发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没有固定标准而具有多样性。如前所述,地方普通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可知,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以此为导向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学改革, 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这说明,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相应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 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需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是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依据。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工程类专业课程建设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应强化人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应用型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综合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
三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途径
(一)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地方普通 高校的产教融合的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不对等。为有效解决该问题,采取与相关企业全面合作方式“双元”进行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司企业人员参与进来。可以采用高校、公司或企业双带头人制,在充分论证和社会区域发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 方案和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让课程体系建设能够充分实现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适应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此外,为强化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应逐步实现深度融合。可将公司企业引入学校,采取公司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地方公司企业的模式。例如, 可采用图 1 所示模式, 将地方公司企业存在的相关问题引入学校,融入到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当中。与此同时,也可以实现校企联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图 1 校企合作例图
(二) 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课程体系建设需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地方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最终落脚点为高校任课教师, 由教师负责实施,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①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师资应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8]。为加强“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提高教师队伍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地方普通高校应注重调整教师结构,改革现有的教师聘任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积极引进地方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聘请地方企业当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专兼职教师。
② 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应走入公司企业提升实践能力。为此,地方普通高校应积极争取地方社会各界和地方行业公司企业支持,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地方公司企业等实体接受培训、挂职锻炼和参加实践。与此同时,地方普通高校辅以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项制度, 增强教师赴地方公司企业参加现场实习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教师还应做好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教学方法改革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先进行单项改革,如某门课程内容、某门课程的考试制度及教学方法,而后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进行精选、优化之后,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些经验和成果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逐渐过渡到整体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总体协调发展。教学改革的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3.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
教材建设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基础,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教材建设是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落实教学计划,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9]。
① 做好教材建设规划工作。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教材适用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居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材也为数不少。而与此相对,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用教材数量并不多见。因此,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做好系统的教材编写规划工作,明确教材建设主要目标。
②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教材建设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及高校专业建设的需要,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教材的建设应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并结合院校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明确教材建设主要工作内容。
③ 循序渐进,确立规划教材体系。地方普通高校主要致力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决定了工程类专业的教材建设应考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系统的规划教材建设工作。这说明,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不能完全借鉴其他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相关专业的经验,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逐渐实现编写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规划教材, 建成完整的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体系。
四 借鉴国外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西方国家受到普遍重视,在不同的国家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有所区别。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德国 [10] 和俄罗斯等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建设可以借鉴其中一些经验。
德国的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工业企业需要的专业型实践人才(相当于我国广义上的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德国应用型大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界的技术管理人员,所有教师都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技术转换工作。获得终身教授职称的教师需要多年的公司企业工作经验。德国应用型大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或者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企业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归企业和教师所有。这样,学校与公司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岗位问题,公司企业也可以提前挑选和培养优秀人才。
俄罗斯也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与德国不同,其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俄罗斯一些工科高校对全日制本科生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常规人才,学制为四年;应用型人才(“专家”培养模式),学制为五年,且应用型人才企业实践经验不少于 1 年。学生在公司企业参加现场实践期间, 实行每日签到制度。完成企业实践通过企业联合培养老师的考核并经其同意后,方能在学校完成毕业答辩。以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通过毕业答辩后即可直接进入公司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五 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1]。建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要素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知识结构要素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具有知识专业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知识结构要素可划分为通识知识、学科与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三大类,其中每类又分为必修知识和选修知识。①通识知识包含在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体系中,是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学习学科与技术基础知识及日后从事专业工程技术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识知识也是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②学科与技术基础知识是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所学专业方向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必备知识,也是培养其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所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性和(或)操作性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③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构成应兼顾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院系课程,以利于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社会能力。此外,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要素中还包括文献检索、思维方法等选修知识。
(二) 能力结构要素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要素可以划分为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①综合能力是指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从事本专业领域内工作时能够将基本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综合应用的能力。综合能力是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它是通识知识、学科与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行业领域实践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工程类应用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基础;②专业实践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课程能力结构要素中,所指的是包括专业实践所需的能力,具有实践特征和能力特征的狭义的专业实践能力。其最为常见的和主要的是动手能力和职业活动实践能力;③社会能力是指在前述两种能力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不断实践形成的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并有助于职业转换、迁移的能力,它是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扩展和延伸,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是知识结构要素, 但知识结构要素并不等同于能力结构要素。只有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才能具备相应的能力。图 2 是二者的关系图。
图 2 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要素和能力结构要素关系图
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素质结构要素,且素质的内涵比知识和能力丰富得多。
(三) 素质结构要素
通过上述两种要素的构建,所培养的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至少应具备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素质结构要素。具体展开来看:①文化素质是指包括个人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及个人品质等在内的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②专业素质是指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从事专业工作中将知识与能力逐渐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专业特征的素质;③身心素质是指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性特征。除上述三种基本素质外 , 还有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多种素质。
在知识结构要素、能力结构要素和素质结构要素三者之中,知识结构要素是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要素通过应用才能转变成能力结构要素。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应当格外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
六 结论与展望
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型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的要求。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在保证专业建设稳定性前提下进行。首先, 明确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确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而后在公司企业人员的参与下校企共同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并对所建课程体系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因素和能力结构因素进行分析。课程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当前为数众多的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正在进行当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在进行中。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势必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安国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J]. 价值工程 , 2012, (10): 226-227.
[2]殷瑞钰 , 汪应洛 , 李伯聪 , 等 . 工程哲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66-68.
[3]蒋翠珍 , 刘修财 . 我国地方工科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当代教育科学 , 2019, (10): 62-68.
[4]王运锋 .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创新举措探究——关于韩山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的思考 [J]. 教书育人 ( 高教论坛 ), 2019, (6): 8-10.
[5]孙宏恩 .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17, (3): 172-173.
[6]吴军明 , 罗婷 . 地方普通高校开放教学的意义及核心要素 [J]. 教育观察 , 2018 (10): 110-112.
[7]荆丽秋 , 毕荣生 , 徐凤霞 , 等 . 地方普通高等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教育现代化 , 2019,6(53): 5-7.
[8]林权 . 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 2017, 4(3): 66-67.
[9]刘璇 , 李庆军 , 张莉君 , 等 . 转型及专业认证背景下制造课程群实践教学与教材建设改革 [J]. 教育现代化 , 2019,6(24): 119- 121,140.
[10]刘兴华 , 杨君玲 , 黄利军 . 基于德国模式的应用技术型科技大学的启迪与思考——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9,6(43):88-89+107.
[11]宋克慧 , 田圣会 , 彭庆文 .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 [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07): 94-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