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调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02 13:59: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江西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优势。为调查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现状,文章运用调查和访谈方法,对大学生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认知度、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认知多重响应频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态度、红色文化融入方式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了解参差不齐;当前思政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思政教育效果不乐观;多数同学肯定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但对融入方式持有异议。文章从宏观规划、系统推进、主体优化、优化环境、创新方式五个方面提出“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大思政;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调查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刘亦晴 , 随贝贝 , 许春冬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调查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4):183-188,192.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Yiqing,SUI Beibei,XU Chundo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Abstract: The advantaged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Jiangxi provide a good resource advantag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d cultur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ueses survey and interview method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awareness of  re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ultiple response frequency     of cognition of red cultur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toward red cultur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way of red culture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re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uneven.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reached the expec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Most students affirm the positive role of  red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disagree on  the way of integ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five aspects of macro planning, systematic promotion, subject optimization,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一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如何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急迫课题 [1]。红色文化作为独具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特色的先进文化,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红色文化具有历史见证、文化传承、道德培育等独特价值,能极大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2]。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各种思潮的并存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信息的更迭,直接颠覆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青年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价值观偏差、国家文化信仰不够、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 , 有效引领青年学生、提升青年学生的价值信仰和文化自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尤显显迫,其中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根植于革命战争实践中凝练而成的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大、精品多、地域性鲜明,具备红色文化进思政的文化资源。基于此,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对赣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认知情况;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期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发展建议。

\

二 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民族、国家和区域文化之下的一个具有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特质的亚文化概念。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范围、内涵和特征众说纷纭。刘润为 [3] 认为,红色文化是一种用颜色标记的文化种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红色代表了当今中国的本质和主流,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徐朝亮、周琰培 [4] 认为,红色文化是在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进行传承和吸收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斗争经验所形成的,以战争时期与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所遗存的史迹、实物等为载体,以载体之中所蕴含的斗争历史、英雄故事和红色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一种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众多学者关注到对大学生的特殊作用,提出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5],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 [6],更有学者明确指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政治引导 [7]。红色文化在教育上拥有政治、经济、生态价值等意义,可以引领大学生群体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大学生群体爱国情操 [8];郭少华 [9] 认为将红色文化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近现代史教育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团结奋斗和创新教育的具体成效,让红色文化进入到大学生群体的文化风尚构建中,进入大学思政类相关课程之课堂讲授内容中,进入到大学生课内外以及社会实践、学习中刻不容缓。

       关于地域红色文化,具体以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革命仁人志士在革命斗争和建设时期所留存下来的遗址、遗迹、故居、领袖遗物、纪念馆堂、烈士陵园等物质载体; 后者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它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 [4]。

三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为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效果,以“认知度”调研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课程思政等认知情况,并了解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渠道与原因。于 2019 年 10 月20 ~ 11 月 5 日对江西省内高校不同性别、年级、学科门类、不同经济区域大学生开展调研。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918 份,问卷有效率为 91.8%; 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数据分析采用 SPSS22.0 统计软件。

       问卷信度采用 Cronbach’s AlPha 系数, 本次调查 AlPha 信度系数为 0.813,问卷信度比较理想。问卷效度采用因子分析使用 KMO 检验和Bartlett 球形检验。本次调查 KMO 值为 0.898,说明原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Bartlett 检验 Sig 值为0.000 小于 0.05,拒绝零假设,原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四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基本特性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影响的卡方分析

(1)性别相关性调查分析

受访者中男性有 431 人,约占 47%,女性有487 人,占比约 53%。对单样本进行 t 检验,t 检验得出 p 值为 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据此可以认为本次市场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基本符合随机抽样,所抽取的样本能够很好的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男女性别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差异上,卡方值 x2=15.671,渐进显著度 Asymp.Sig.(2-sided) <0.05,由于 pearson卡方检验 P 值小于 0.05,原假设不成立,性别和思政教育的了解程度显著相关。表明男女性别差异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具体数据见表 2。
\
 
(2)专业年级与校园思政教育态度相关性的卡方分析

       从 2016 年起教育部全面强化思政教育改革与探索,课程思政全面启动,2017 年后入学学生调查比例达到 83.17%,因此调研主体为 2017 年入学学生,比较具有针对性。

       从专业年级与高校思政教育态度相关性方面看(见表 3),卡方值 x2=24.140, 渐进显著度 Asymp.Sig.(2-sided) <0.05,pearson 卡方检验 P 值为 0.019,小于 0.05,专业年级和校园思政教育态度显著相关。不同年级对思政教育的态度不同, 高年级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自己帮助很大,有助于专业知识学习,低年级的认知度低一些;同时高年级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的认知、关注和参与意愿比较高,说明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正面影响, 如何将思政教育的“最大变量”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植入,实现价值引导的“最大增量”,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共同发力。
                                                         
\
注:a. 6 个单元格 (30.0%) 的期望计数小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1.87
 
(3)生源地分布与校园思政教育态度相关性分析

        考虑到学生受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影响程度与一个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当地政府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与覆盖范围有一定的关联度。文章对地域与高校思政教育态度相关性进行分析 , 如表 4 所示。卡方值 x2=187.117, 渐进显著度Asymp.Sig.(2-sided) <0.05, 学生生源地与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思政教育态度显著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不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百分比达到 68.5%, 63.6% 的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比较陌生, 而此次调查数据来自于华南、东北学生占比达74%,学生生源地华南地区闽粤赣革命区、东北抗日根据地有大量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宣传利用现状不乐观,说明在这一方面应该要加大对课程的价值利用。
 
\
 
(二) 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和红色文化认知度不太理想,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存在短板

         针对问题“你对思政教育了解吗?”、“你对红色文化了解吗?”这两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相关概念认知流于表面,多数学生选择基本了解。当问及具体内容时, 12.9% 的人对思政教育和红色文化比较不了解,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还缺乏深层了解。问及“您是否赞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接近 17.9% 的人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持 不赞同态度,说明对思政教育认可度还不够。

         从访谈结果看,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宏观背景缺乏深度思考,对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的方向认知比较弱。大学生普遍认为主体在于高校,如果缺少大方向的支持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能普遍识到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

       学生对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有明确认识,除了“提升当地经济的方式”和“普通旅游”的平均值得分较低外,其他选项的得分均在 0.60 以上,标准差都在 0.5 以内,数值比较集中,学生对红色文化具有一定认同感,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基础。
 
\
 
(三) 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式认可度不高,产出优质思政教育内容迫在眉睫

       针对问题“您觉得当前思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问卷调查显示(见表 5),教学内容过于空洞和教学方法单一两选项平均选择比达50% 左右,是影响目前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老师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空洞, 会极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前自媒体带来思政教育内容海量多元、媒体娱乐化背景下,如何优化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产出优质思政教育内容,改革迫在眉睫。

(四) 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态度的程度分析

        针对问题“您希望学校通过什么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程?”问卷统计结果程度排序:

         ①参观革命基地 > ②组织红色知识竞赛 > ③开展红色文化课 > ④开展红色知识宣传讲座 > ⑤通过自媒体的网络传播渠道和方式 > ⑥其他。
 
\
 
       在多重响应频率图中(见表 6),“参观革命基地”选择比率高达 42.9%,说明大学生希望多参观革命基地、各类博物馆等,通过遗址、文物学习教育达到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的最大化选择。40.5% 的大学生对以组织红色知识竞赛来促进大众对红色文化认识达成一致。

(五) 融入方式倾向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希望对接教师科研和学生社团活动针对问题“您赞同哪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做法?”,程度排序为①在实践中感知红色文化 > ②打造红色文化教育课堂 > ③打造红色教学、科研团队> ④成立红色文化社团 > ⑤建设红色文化应用软件。从调查数据看(见表 7),将近 70% 的大学生赞同在实践中感知红色文化这一做法,加强建设校外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访遗址,走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现场体验红色文化,更容易促进学生主动从心底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信念产生共鸣。
 
\

       62.97% 的学生认可红色文化教育课堂,强化教师的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能力,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意愿,进行自我塑造,达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效。其余选项比率比较均衡,说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和丰富化。

五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建议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认知不容乐观。高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是主导,教师是主力,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检阅人,要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从大思政视角进行系统规划,从校 - 院 - 系 - 专业 - 教师多个视角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 ,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 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 让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真正地入学生脑、入学生心、入学生行。

(一) 宏观规划——校政合作整合红色资源库,建立大学红色思政教育基地

       从调查结果看出,红色文化生源地丰富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对文化认知、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愿没达到期望值。这说明当地在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和利用方面存在短板。江西理工大学地处赣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政策优势。于都、兴国、井冈山等地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零散,缺乏整合和梳理,没有形成规模和影响力。红色文化资源入高校,对高校和地方政府是双赢行为。政府方面,在江西红博会、中国红歌会、跨越时空的回信几个大 IP 推动下,江西红色旅游战略已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融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还缺乏效果。高校方面,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重点。

       高校和地方政府通过整合赣南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历史资料、红色馆藏、红色艺术、红色餐饮等红色文化元素都充分挖掘出来,打造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宝库,建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教育研究资源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对接,打造出更受欢迎的思政课堂的后备资源宝库。从问卷和访谈结果看,学生们更加赞同实地参观体验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的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系统推进 -- 从大思政视角推进教学改革, 培养大视野、大课堂、大人格人才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行,各大高校掀起了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课程改革和探索之路 [10]。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改革也需要从大思政视角系统进行规划。

 
\

图 1 大思政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框架

     (1)大视野方面,宏观优化和整体调控本科人才教学培养方案。由学校层面—学院层面—系(教研室)三级进行思政课程、通识课程、课程思政的系统安排,梳理出一批校级、院级和各系品牌课程, 打破以往的个人为主、随意申请不成体系、单打独斗的局面。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改革尝试从国家层面、江西发展状况、地方特色产业等不同视野,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与红色文化、国家建设、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既顶天又立地。

     (2)大课堂方面,跨院系、跨学校整合师资力量。建议采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 对接其他专业 / 课程融合教学;其他二级学院教师 + 衍生对接思政专业 / 教师融合教学,构建大课堂,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室建设,组建由主讲专业教师、宣传部教师、马院教师、爱国主义基地、企业高管等组建的大课堂团队,通过课堂精讲、学术讲坛辅助、专题展览等方式打造特色大课堂, 将专业知识融入红色文化和社会领域。

     (3)大人格方面,通过课堂植入思政内容、月末学术讲坛对话、专题展览、学生展示等方式培育学生成为明是非、知美丑、爱家国、懂规则的人才。

       具体可以从改革目标、培养定位、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大思政”视角下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具体框架见图 1。

(三) 主体优化——强化高校教师红色文化科研 , 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1)教师要强化学习吸收,练好内功。通过深度研习红色经典作品、参加高质量培训、加强红色文化教学实践、研究等多种方式,修炼自身红色文化素养;注重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巧妙灵活的方式把红色文化纳入专业、课堂和学术研究中 , 打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 , 鼓励学生创新作品,利用微视频翻转课堂等方式完成文化作品 , 并将其纳入期末考核范围。组织情景式教学互动, 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这对江西红色文化传承和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双重价值。

(2)教师需练外功,将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催生新活力。教师突出地域经济服务职能, 可积极参与红色文化论坛,强化与世界各国的红色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同时还可以将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相结合, 探讨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协调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打开新的视角。

(四) 优化环境——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 促进红色文化认同

       目前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多采用讲述历史性事件、挖掘典型人物等方式,说教内容多,启发内容少。这对于网络原居民一代 00 后学生来说,机械式单向传播效果不足,需要优化新媒体时代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手段 [11]。

       首先,高校应当组建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团队。高校以宣传部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论坛帖吧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度。可以拓宽传播渠道,构建政府、媒体、高校、网民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的公众号,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参与度。

       其次,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内容质量,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共鸣。高校在传播红色文化时, 应对其内容进行鲜活化处理,以微视频、微博客、微电影、思政舞台剧等方式使红色文化更贴近生活,强化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提高红色文化宣传质量。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利用 VR 虚拟仿真、AR 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对赣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开发出“VR+ 红色教育” 资源包,对赣南苏区革命重大事件进行仿真还原, 优质的教学内容与交互式的 VR、AR 技术手段相结合,让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产生共鸣,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价值增量。

(五) 创新方式——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方式,掌握教育话语权

       红色思政教育中学生是接受主体,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上下功夫。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呆板,如何通过借鉴红色文化传播,历史再现的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激发高校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主动性,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井冈山大学学生将井冈山红色凝练成《井冈山》音乐剧,到全国各地高校进行汇演,提升了井冈山精神的影响力。赣南师范大学组织学生社会实践重走红军路,查阅党史资料,收集苏区故事,汇编《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出版,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升红色思政入脑入心的效果 [12]。

       思政教育应该在提升学生参与度,提升红色思政效果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形成红色主题学习活动:阅红色经典、优化 129 大合唱为红歌演送、认护一件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主题演讲等活动, 为学生群体创造主动与红色文化接触的空间与机会,进而促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学习红色文化, 提升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体系工作效果。另一方面,高校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组建红色文化社团、进行红色文化艺术创作。创办红色文化路途骑行社,红色文化舞台剧、纪录片、微视频、精品故事集、红色策划大赛等活动,将学生的兴趣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彦杰 . 关中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D]. 西北工业大学 ,2018.
[2]陈欢 .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3]刘润为 . 红色文化 : 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J]. 红旗文稿 .2013(18):4-9+1.
[4]徐朝亮 , 周琰培 . 利用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07):98-100.
[5]胡建 , 冯开甫 . 红色资源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100-103.
[6]何其鑫 , 向国华 , 余雪源 . 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 [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10):235-239.
[7]王秀苹 , 刘亮 .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J]. 改革与开放,2017(21):114-115.
[8]李艳 . 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J].广西社会科学 ,2017(10):249-252.
[9]郭少华.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J]. 井冈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32(04):18-22.
[10]李静 . 大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探究 [J]. 智库时代 ,2019(42):102-103.
[11]沈树永 .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研究——评《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赣南师范学院为视角》[J]. 语文建设 ,2018(12):81.
[12]方水明 .“微”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42(02):195-2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8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