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17:00: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愈发重要。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来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输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当前社会现状,通过例举国内三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情境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途径,旨在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实践;发展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南,等.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1):42-4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Wa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New Era

WANG Xiao-nan,DING Han-lin,SONG Bin-na,HU Zeng-rong

(Shagang School of Iron and Stee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the education mode focusing on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the cultivation and output of innovative talents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Based on the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ontext by citing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ree universities in China,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The new era;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University practice;Development way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1]。新时代的“新”一方面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新”意味着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才能引领国家进入知识型时代。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新时代。随后,2018年11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4个方面19项举措。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为:拓宽就业领域,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推动双创升级,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由此可见,该文件将如何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当前现状下,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口,如何摒弃传统教育“高均值、低方差”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情境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界定

(一)创新教育


现代字典中将创新教育理解为“小发明,小创造”。即在吸收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管理、思想、学术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培养出具有卓越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着重点在于提升学生不拘现状、勇于开拓、乐于创造的能力,以及培养善于应对环境多变性的素质。

(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研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教育理论[2]。按照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是指通过相关课程体系整体提升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首创性、开创性的个人。狭义上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利用学校知识、专业技能等以技术入股、众筹等方式在觉得个人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新经济实体。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在社会领域开发新事业、新岗位等,这是创新教育在实践方面的具体体现。

\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教授在1947年开设的“创新企业管理”课程,被看作是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的首次提出[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结合体,不仅是二者在理念和内容上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是个体发展、教育改革、知识积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四者协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具有二者在一般层面上的意义和价值,还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而具有特殊价值。一方面,我国经济面临增速缓慢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问题亟需解决。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能产生带动其他社会群体就业的倍增效应;另一方面,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符合社会规律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 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实践

(一)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南京大学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对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号召,在2015年和2016年先后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通过建立部门联动协同、校院分层规划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实现各类资源的互补协作。南京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具体措施如下[4]。

展以讲座、论坛、沙龙、工作坊等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创业讲堂;第二层次是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由教务处统筹参加多项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层次是面向具有初步创新成果的学生或团队,利用学校科技园以及本校与江苏省各市共建的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孵化器,帮助学生或团队迅速对接市场,完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分阶段是指南京大学本科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划分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以及多元培养三阶段,再根据所选科目不同,制定出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以及就业创业类的“三三制”路径。“五位一体”是指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的深入融合。2.“四创融合”支撑平台。南京大学通过构建院校两级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众创空间,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学校各学科在创新活动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3.“三个协同”育人机制。协同创新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的优势互补、能力异质等特性,突破各创新主体壁垒,达到资源整合最大化的创新形式。南京大学主要实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校校协同方面,联合纽约大学理工分校以及英国华威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实体性质的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校地协同方面,与江苏省多家企业建立政产学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校企协同方面,与多家企业、行业专家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获得前沿性理论研究的同时,提高所承担项目的数量。

(二)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川大学将创新创业工作贯穿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创业、团队协作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5]。四川大学采用“323+X”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将本科生划分为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三大类创新人才。其次,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创新创业型、实践应用型三种。再次,通过“X”项支撑计划实现个性化、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两大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在创新创业体系中一直把握两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课程,具体措施如下。

1“.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南京大学采用分层次、分阶段、“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分层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讲座、论坛、沙龙、工作坊等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创业讲堂;第二层次是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由教务处统筹参加多项创新创业大赛;第三层次是面向具有初步创新成果的学生或团队,利用学校科技园以及本校与江苏省各市共建的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孵化器,帮助学生或团队迅速对接市场,完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分阶段是指南京大学本科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划分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以及多元培养三阶段,再根据所选科目不同,制定出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以及就业创业类的“三三制”路径。“五位一体”是指课程、讲堂、训练、竞赛和成果孵化的深入融合。

2.“ 四创融合”支撑平台。南京大学通过构建院校两级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众创空间,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学校各学科在创新活动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3.“ 三个协同”育人机制。协同创新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的优势互补、能力异质等特性,突破各创新主体壁垒,达到资源整合最大化的创新形式。南京大学主要实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校校协同方面,联合纽约大学理工分校以及英国华威大学,成立全国首家实体性质的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校地协同方面,与江苏省多家企业建立政产学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校企协同方面,与多家企业、行业专家成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获得前沿性理论研究的同时, 提高所承担项目的数量。

(二)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川大学将创新创业工作贯穿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创业、团队协作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5]。四川大学采用“323+X”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 将本科生划分为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三大类创新人才。其次,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创新创业型、实践应用型三种。再次, 通过“X”项支撑计划实现个性化、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两大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在创新创业体系中一直把握两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课程,具体措施如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统领性措施。通过构建质量监控框架、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中。

“双创”教育。四川大学在 2016 年初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双创”教育改革行动计划 18 条,时刻将创新、创业贯穿于高校培养计划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事业谋事业”的意识、知识、以及专业素养。

3.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创新创业工作落实到课堂建设中,实现创新创业实践的凝华、课堂建设的升华“双赢”局面[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本领,更要知晓创新创业规律、方法和过程的具体实施策略。因此,如何将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深度融合,是更好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步。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最初的如何勾画课堂笔记,到如何确定研究领域,再到如何撰写立项报告,最后到项目实施与总结,每一步都精细的设计授课和实践环节。以教授知识为基础、培养精神为核心、提升能力为目标,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师资建设方面,鼓励教师将国际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等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科交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等方式催生学生创意;课程体系方面,实施创新创业能力认证以及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制定多项计划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任务的完成;实践体系方面,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及时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创业园孵化,努力将学生的创意变为现实;平台建设方面,全面构建优秀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和优质实验室,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

四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培养敢闯、会闯的高素质人才必经之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求高等院校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全面梳理,还要积极争取和社会各界力量的互补协作,才能更好地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因此,建立学生、教师、学院以及学校的四级联动是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的首要选择。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时刻把握创新、专注、合作、传承以及奉献精神是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四级联动驱动机制

1.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背景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要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忍耐力、反省能力、胆量等多种综合性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是其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努力扎实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取更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另一方面,针对“创新”“创业”的双向要求,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等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什么是创新创业、怎样创新创业、如何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等话题还很陌生。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需要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校友创业故事等话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鲜活的案例教学能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效性和说服力,“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此外,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个层面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如院级、校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敢闯、会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真正能适合创新创业的人才。

3.打造“双创型”师资队伍

学院作为学校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其关键着力点应在于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将所聘教师是否具有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考核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并对取得成绩的老师及学生给予奖励。教师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以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考虑;学生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以从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荣誉称号评定等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校外知名企业家、行业专家等来校讲课,加强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培训,从细节上、小事上提升“双创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所邀请的企业家、专家等如果是校友其授课效果会更佳,因为不但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也为后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硬件设备与软件服务相统一

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学校。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相当于“动车组的火车头”。因此,在硬件设备方面,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科技园以及孵化室等创新创业平台,为需要实习兼职的学生提供到合作企业学习的机会,实现“企业用人、学校育人”的良好循环。在软件服务方面,学校的校风、氛围是直接影响学生素质培养的软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宣传廊、走道标语、横幅等多种平台媒介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沙龙、学术交流、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拓展在校学生的视野。

(二)五要素创新创业路径

1.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的创新路径而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方式,转而向民主化、激励式的方式转变,确保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最为关键的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引进时应注重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学校建立能够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平台和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动性。

2.专注。专注原是指能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完成某件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言,专注不仅意味着高校机构在教学工作上对于专业知识的专注,更意味着高校在与其他机构协作上的理念专注。一方面,在教育细节上尽可能将教育的正面效应反馈给学生,避免将坏情绪、坏思想带给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中要时刻把握内心笃定且着眼于细节的执着精神,将创新创业理念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3.合作。从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少有一家企业或者机构能够具备独立完成某件事情的全部资源。良好的合作能够聚集多方资源,扬长避短,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言,高等院校应善于利用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辅助性机构的潜在资源,采取协同、接力等形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双赢”。

4.传承。传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泛指对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过程。因此,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一切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出发点,将“工匠精神”所传递的信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并将这种优良传统在教师队伍中传承下去。教师应时刻把握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5.奉献。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具体体现,是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教师作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使者,首先要在人格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充分激发学生潜力;其次,教师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再次,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心态,为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

五 结论

本文是立足于当前社会所处的新时代背景,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具体实施路径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前文所述来看,创新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具备创新专业知识、创新理念以及创新环境的高等院校才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形成正反馈。因此,营造科技、文化、学术以及艺术的多元立体融合,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高等院校乃至全国各阶层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在未来更长久的时间内工作内容的重要落脚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梅.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市场周刊,2019(10):145-146.
[2]韩琦,孙孝玲,张忠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5):83-84.
[3]白玉.基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6(25):74-75.
[4]南京大学“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EB/OL].http://news.nju.edu.cn/show_article_2_37483.2014-12-09.
[5]党跃武.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以四川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03):2-6+57.
[6]兰景岩.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6):46-47.
[7]鲁佳,白雪.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1-2.
[8]张婷,李鹏,杨育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路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36):62-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5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