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5 08:59: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是以集成创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系统集成的既定目标为导向,引领工科学生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聚合不同领域的工程技能、融合不同形式的思维,进而产生倍增效应的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集成模式与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集成模式的跨界特征超越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和学科边界;集成模式的融合特征扬弃了传统的工程能力训练的单一架构;集成模式的创新特征突破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机械性,而创新性地代之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关键词:跨界;集成;融合;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杨慧,等.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J].教育现代化,2020,7(56):14-16.

On the Integrated Mode of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YANG Hui,DU Jun,GU Ju-ping,WU Xiao,HUA Liang,XU Yi-ming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Abstract: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s a new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new disciplines,which is guided by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guided by the established goal of system integration,and guides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subject knowledge,engineering skills in different fields,and different forms of thinking,thus producing multiplier effects.Integration model and new engineering subject talent cultivation have inherent compatibility.The cross-border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model span the professional an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The fusion feature of integration mode abandons the single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The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mode break through the mechanics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and innovatively replace the diversity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cultivation.

Key words:Cross-border;Integration;Fusion;Innovation

一 引言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师资配置、学科背景、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验条件、科技竞赛等多个要素,上述多个要素的相互结合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虽然过往的人才培养虽然没有冠之以集成的名称,但是,实际上人才培养的过程始终体现为教育教学多个要素的融合集成过程,随着新工科的概念逐渐为高等教育界所接受,反思以往的非自觉的人才培养的集成状况,自觉构建与新工科人才培养内在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就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做一思考,求教于方家。

二 集成的涵义与功能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了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诸要素的集成与融合及其作用,集成与融合相比,更强调了融合的预期目标和完成状态,所以,集成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从这个意义上,基于集成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直接称之为集成模式。

所谓集成,一般是指相对独立的各个要素根据集成的预期目标经过实践主体的自主优化、选择、搭配进而结合成最为合理的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形式中由于集合汇总了有助于发挥整体功能的各个要素,并且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激发的内在联系,继而能够产生功能集聚的良好结果[1]。

首先,从集成要素来看,集成往往是两个及以上的离散要素的集合。根据集成明确的预设目标,活动主体有意识地选择多个相关要素予以系统性的集成,各个要素摆脱了互不关联的状态,而是与其它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为集成功能的发挥构建了稳定的结构形式,与不同要素的结合也就隐含着不同结构形式的生成,并将决定着不同功能的潜存与发挥。

其次,从集成功能来看,各个离散要素的特质经过有机整合,统一成一个全新的有机体,由于增添了原有结构形式尚未容纳的新质要素,蕴含了充满生命力的全新潜能,呈现出新颖的面貌和样态,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功能。一般而言,集成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放大,集成能够体现出显著的数量增加或体量增大的功能;二是功能嬗变,集成能够产生单个离散要素无法发挥尚不能充分发挥的功能;三是功能创新,集成的功能能够达到原有单个离散要素难以企及的性质及高度,展现集成的融合出新的功能。

最后,从集成效果来看,不同的离散要素的相互结合突显出放大效应及补短效应的统一。集成的结果从量的方面来说,具有了叠加效应、规模效应、倍增效应;从质的方面来说,形成了进化效应、聚合效应、创新效应;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体现了集成的放大效应,彰显了集成的显著优势;另一方面则体现了集成的补短效应,抬高了整体的“木桶效应”。

\

 
三 新工科人才的特征

新工科人才培养是新科技和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新科技的发展方兴未艾,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引领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的高科技越来越成为新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它不仅催生了信息产业、生物基因工程、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实现了对传统经济的整合与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不断跃上新经济的台阶。

新科技和新经济的突飞猛进,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科技和新经济已经突破了以往过往科技及传统经济的固有界限,彰显了多种科学技术的跨界融合,催生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嫁接再生。由此也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如果囿于沿袭已久的专业界限、学科界限、技术界限,培养的人才也就难以掌握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所以,高等教育的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理应亟待顺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趋势而嬗变与转换。

总体来说,新工科人才是指能够适应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的时代特征及要求,掌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具有跨界的工科知识与技能,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人才[2]。新工科人才和传统工科人才相比,在知识、技能及思维方面具有显著的区别,即架构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整合而成的一体多元贯通的知识结构;提升了不同领域技能的交融,聚合而成的软硬兼备的卓越工程能力;产生了不同思维形式的交集,汇合而成的创新求变的超凡思维功效。区别的核心在于知识、技能及思维的交叉融合。

一是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与整合。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与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的区别在于不再固守专业知识的边界,而是以某一工科专业的知识为根基或轴心,同时跨界吸纳理工类特别是前沿的信息科技、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使某一传统的工科专业知识融汇其它工科专业的知识,促使原有的工科知识结构得以优化进而焕发全新的活力,奠定知识结构功能嬗变的基础。另外,新工科人才培养还注重跨界吸纳人文学科的知识,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伦理,而且具备哲学思辨、法律底蕴、人文精神,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是不同领域工程技能的交融与聚合。工程能力培养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新工科人才培养不再囿于专业范围内的狭隘工程技能的培养,而是在掌握本工科专业工程技能的基础上,跟踪及追随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掌握信息工程、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工程技能,同时有选择地掌握非本专业的工科专业技能,并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技能有机聚合成全新的工程技能架构,以掌握综合性的工程技能为基础,进而开拓工程技能的整体视野,提高工程技能的效率。

三是不同形式思维的交集与融合。新工科人才需要全新的工程思维,不仅要融汇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而且需要融入人文科学特有的非逻辑思维,并且需要增添和融合以工程认知及筹划为特征的工程思维,以此来把握工程活动链条的复杂性,在强化思维逻辑性的基础上,贯通以跳跃性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渗透非理性的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以提升敏锐的思维辨识能力和深邃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构成系统的工程思维的立体网络[3]。

四 集成模式与新工科人才特质的内在契合性

显然,新工科人才是以交叉跨界、融合创新为特征的具有创新潜能的工科人才,因此,以传统的固守专业边界、打造单一技能、整齐划一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变,唯有集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匹配新工科人才培养,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是以集成创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工科教育的宏大系统,是以系统集成的既定目标为引领、以充分的富有弹性的学分制为过程、以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群为载体,在传授和继承现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聚合知识元的跨界融通、集成技术域的整体功能、建构思维端的贯通渠道;进而实现各科知识、工程能力、创新思维的系统集成、推进专业、企业、行业跨界融合的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五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与新工科人才特质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跨界”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与新工科人才特征的第一个契合之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长期固守的边界禁区,跨越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边界、学科边界、技能边界,不仅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等新型工科专业糅合了多个工科专业的知识,即使是传统的机械、化工、建筑等专业也增加了信息科学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内容,而且还增添了工程哲学、工程美学、工程伦理等非工科的学科知识,展现了跨界的学科知识聚合的多向度的可能性空间,为新工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品质的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4]。

“融合”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与新工科人才特征的第二个契合之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扬弃了单一的专业知识的灌输,体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另外,吸收了工科人才培养“回到工程”的合理因素,扬弃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的单一的工程技能的训练,在传统的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工程能力的训练,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日益融合的大趋势,表现了不同工程技能的深度贯通;否定了单一的逻辑思维的养成,充分吸收非逻辑思维的元素与养分,实现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拓展了工程思维的开放性和多向度,提升了工程思维的系统性和创新性[5]。

“创新”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与新工科人才特征的第三个契合之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摈弃了传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机械性,而代之以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和多样性。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由于受制于固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拘泥于传统工科专业或学科的范围,培养的工科人才虽然共性特征明显,但缺乏个性特征,并且忽略工科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向度,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工科学生走上社会后才能发挥与专业不对口,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集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工科专业及学科的边界,学生可以按照学分制的总体要求,并根据自身的志趣与志向有选择地自主安排大学的学习,经过大学知识、工程能力、思维的集成性的学习和训练,不再成为个性泯灭的工程技术人才,既有可能成为富有专长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有可能成为工程设计人才或工程安全人才,甚至成为金融工程人才、工程商业人才,未来在知识、工程能力、思维的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新工科将培养出工程+图像语音识别、工程+医疗、工程+教育的复合型人才也绝非是天方夜谭。人才培养的集成之花必将结出人才培养多样性的创新之果。

\

 
参考文献

[1]朱孔来.关于集成创新内涵特点及推进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8,6:41-45.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34):17-24.
[4]吴涛,刘楠,孙凯.新工科视域下工程人才关键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156-160.
[5]王众托.系统集成与知识的集成和生成[J].管理学报,2007,5(4):542-5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475.html
本文标签: 跨界 ,集成 ,融合 ,创新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