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代社会的5G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多,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医药类行业对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增强医药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满足新时代形势下医药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医药类;高职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本文引用格式:伍仲舜.基于“5G+智慧教育”理念的医药类高职学生信息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4):60-62.
(Based on the Concept of"5G+Intelligent Education",the 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edical Vocational Students'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WU Zhong-shun
(Guangdong Jiangmen Chinese Medical College,Jiangmen Guangdong)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5g network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re more and more,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ll walks of life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and the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industry for students’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Only by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can we cultivate high-end skilled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Medicine;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Deep fusion
一 现代医疗单位计算机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应用的普及性
在信息化迅速普及的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疗单位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了。2019年6月,中国移动等四家运营商获得5G牌照,中国的5G进入产业全面冲刺的重要阶段,2019年10月,工信部正式宣布5G商用,这意味着全球规模最大的5G市场正式启动。为贯彻“教育强国”战略、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助推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全面启动“5G+智慧教育”行动计划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主要建设内容。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自此之后,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起来[1]。在医院的正常运营中,整个运营过程里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人、财、物。利用信息化对医院进行管理,有利于科学管理医院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已初步实现信息化医疗系统,医院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院内的各类药品、物资、资料进行分类与整理,减少员工因人手笔录而产生的各种错误,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管理的信息、病人的信息、护理信息、临床检验信息以及临床检查信息等等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分析,快速的整理出对医院发展有利的或不足的地方,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有依据的数据信息。并且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医疗单位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通过网上预先挂号、网上预约专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专家会诊等,使得病人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医生的病因判断以及治疗方案更加科学。
二 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基于“5G+智慧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上主要输出技术性人才的一个机构来说,一定要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综合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趋势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自身的根本教学应用质量[2]。为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与医疗机构产教融合,为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全面对接当前医疗机构单位的信息化医疗系统。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创建于1984年,原名江门卫校,1992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门中医药学校,是江门地区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和“全国重点中医药学校”。2017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核准正式成为公办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是广东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职业学院,也是唯一由广东省中医药局和江门市政府共建的高职院校。目前学院正处于高职教育的全新建设时期,经过2年多的基础能力建设,在管理体制机制、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专业建设与内涵建设方面均有较大发展,达到国家标准。学校成为中医药类高职院校以来,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基于“5G+智慧教育”模式下的智慧校园建设,随着5G技术的全面成熟与发展,依托5G技术将全面促进信息化教育模式改革已成为以内普遍共识。这为学校实施“5G+智慧校园”在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应用试点示范建设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学校将结合大数据计算,挖掘符合学习者、教师等认知的教学模式,在AR/VR/全息等技术支持下实现对远程智慧教育更加沉浸式学习场景的模拟和交互式全息服务的提供。也为开展基于“5G+智慧教育”理念的医药类高职学生信息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与改革氛围。本课题将基于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构建“5G+智慧教育”模式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开展课题研究,为我省其他医药类高职院校基于“5G+智慧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三 医药类高职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信息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是我国高职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适应了社会和职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也延伸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
(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掌握不充分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5G网络技术不断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广泛应用以至于中小学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教育,学生们中小学时期就能学习到计算机知识,还有电脑家庭化因素的影响,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以至于许多学生在进入高校时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使用能力[3]。但是学生们在中小学时期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文化课方面,因此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应用、计算机安全等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不高。
(二)学生对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差异性大
每个班的学生因为生源不同,有些学生在中小学已经接触计算机,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但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中小学基本上没有怎么接触过计算机,根本不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懂得怎么操作计算机。存在的主要现状是,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熟练的信息化知识,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的计算机尚处于空白阶段,最新的信息化知识更无从谈起,这种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巨大鸿沟的现象导致高职信息化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差异偏大,教师上课时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解,这样对于原来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只能重复学习;如果教师加快授课进度直接跳过一些基础知识的教授,对于之前没有学过计算机或者计算机基础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学习进度很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为上述原因,教师在上课时只能照顾其中一部分学生,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下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高。
(三)高校信息化基础办学条件薄弱
高职院校的教学经费不是很充足,学校的计算机机房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或购置,所以普遍计算机机房的设备都比较落后,有些新的软件在现有的计算机根本运行不起来或者只能龟速运行;教学用的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数量也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课余时间想去计算机机房进行操作练习根本没办法安排。更无法实现将设想中现代最新的5G+智慧教育信息化技术与医药类专业技能深度融合。
四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设想
(一)增强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必须加大对计算机机房和信息化教学的投入,让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满足或超出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的8台/百名学生;计算机机房的设备要不断更新,包括:计算机的网络、机房控制室的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保障学校计算机机房软件更新、计算机数量、网络的流畅性等等,让教师上课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或者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练习得到可靠的保证。只有将最根本的计算机机房设备增强了,数量也足够多了,之后才能把学生真正地召集起来,进行真正的计算机教学。
满足对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然后加强5G+智慧校园建设,建成“5G双师互动教学”“5G全息投影教学”“5GVR/AR沉浸式教学”“5G个性化教学”等教学场景的“5G智慧课堂”,打造互动型、沉浸式、现场级的跨区域多点远程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进行测试,对每个学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水平有了明确的了解,按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做出评价,可以相应把学生分成基础比较差的和有一定基础的两组,在上课时先说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需要熟悉掌握、哪些需要了解的,然后把任务安排下去,通过电子教室,教师通过教师端对学生端进行控制,在讲解过程中按照教学内容让有基础的一组同学有更多操作练习的时间。利用电子教室的人机对话与人人对话相结合,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讨论,可以边学习边讨论边操作[5]。通过电子教室的“学生机窗口方式接收屏幕广播”功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跟随教师的操作进行练习,这样每节课的难点、重点教师都可以做到“一对一”的单独指导,学生学习由先听后练变为边学边练,从而使学生和老师形成更好的互动效果。根据对每节课安排的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质量观察到每位同学的学习效果,对大部分同学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再重点讲解,如果是个别同学不掌握的,通过个别单独辅导,使得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对每个知识点通过制作微课的形式,教师把课本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微课形式在把课件放在网络端,学生可通过终端系统随时在网络反复学习。
(三)加强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教育
计算机教师在课程教学当中,应大力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无缝兼容引入区域经济内知名医院的模拟卫生医疗信息化系统,通过大量医院信息化系统案例引导同学们学习医院信息系统,让学生提早接触到医院门诊管理系统、住院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电子病历等等的操作,使学生更早地熟悉工作需要的信息管理操作,避免学生上岗后除了要参加业务培训外还要把时间用在信息管理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聘请医院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作为学院信息化课程的兼课教师,通过兼课教师的专业化了讲解,让那个学生对医疗一线的专业卫生医疗系统有更直观的感受与接触,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岗位之前即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应岗能力,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真正做到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6]。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候,学校多措并举,与医疗单位深度产教融合[7]通过“订单班”、小专订制、现代学徒制、现代师承制等多种合作方式与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办学,让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中的信息化技能学习与医疗机构无缝衔接,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医院管理系统的运作模式,这将会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认识得到提高。
五 总结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计算机在很多领域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医疗行业计算机应用也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医疗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8]。医学类院校应该结合现代医疗的单位信息技术应用和学校的教学实际,不断的改进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实现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文晶,刘红岩.行业信息化引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5):22-26.
[2]陈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分析[J].才智,2019(25):121.
[3]张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0):248.
[4]潘建生,陈蓉,程实.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7):43-44.
[5]王亚民,徐长友.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法改革——基于极域电子教室的使用[J].高教学刊,2017(23):137-139.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115-116.
[7]周晶,岳金凤.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4):45-52.
[8]龙倩.医疗行业计算机应用现状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