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以昆明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4 15:38: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与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型大学相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基础比较薄弱,办学底蕴不足,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学校要想发展必须走转型的路子。为培养出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昆明学院从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到学生就业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基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摸索出了一套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交通运输人才的有效方案[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交通运输专业;校企合作

本文引用格式:戴丽玲.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以昆明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5):36-38,53.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im at the“Order Type”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New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Kunming University Transportation Major

DAI Li-ling

(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ose famous tradition universities,new local universities have a nature shortcoming because of their short histories and weak foundation to run a school.They can be in a vulnerable position when graduates face employment.New local universities must transform their way of running schools to get development.In order to bring up high quality talents who can fulfill social purposes,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order type”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education was hold by Kunming University,which aimed at transportation major.And in the practice of continuous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to find out an effective solu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ransportation major.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y;The“order type”talents training mode;Transportation major;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一国内轨道交通专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全球共有55个国家或地区,170座城市地铁系统被收录。截至2019年中旬,开通运行里程数位居前三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地铁(676千米)、北京地铁(636千米)以及广州地铁(478千米)。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含香港)已开通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33个,在建地铁的城市达8个。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它具有节能、省地、运量大、全天候、少污染、安全等特点,属于绿色环保交通体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我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很多本专科院校也抓住了轨道交通行业急需人才的机遇,掀起了一阵轨道交通专业的办学热潮。在这些兴办轨道交通专业的学校中,有一部分是传统的铁路系统院校:如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这些传统铁路系统院校增设轨道交通专业后,由于其本身的传统资源优势和扎实专业基础,培养出来的学生多进入管理岗位和研究部门,定位较高。兴办轨道交通专业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仿照传统本科院校,采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办学底蕴不足,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基础理论上不如名牌重点高校,在实际动手能力上不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与社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中常处于劣势[2]。

二德国FH模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

FH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在德国高端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至今,德国有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近一半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FH模式的成功在于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使得德国工业持续获得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德国工业产品质量优良、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FH模式在入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安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毕业设计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应用型特征,深受经济界和社会的欢迎。受FH模式的启发,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三 校企合作“订单式”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牢固树立“特色就是优势”的意识,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准确定位“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德国高校不论大小,都对自己的特色、定位非常清楚,不趋同也不盲目攀比。昆明学院坚持育人为本,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按照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优,理论基础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基本规格,着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己任,立足昆明、研究昆明、服务昆明,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的新空间。在此思想指导下,伴随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进行,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轨道交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交通运输,在政府牵头下,确立了以“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3-6]。

为尽快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2011年中旬我校首先在2008级机制专业增设了轨道交通运营和轨道交通设备两个专业方向;同年9月成功申报了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并于2012年9月份正式招生。从2011年至今,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已经历了8年的发展,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双方长期、紧密和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立师资培养基地等方式,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履行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培养了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多方位不断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昆明学院作为应用型的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高职高专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格、途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8年来,机电学院领导及骨干教师到西南交大、中南大学、大连铁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苏州大学、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类院校考察学习,吸取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同时坚持与昆明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的密切联系,从2011年4月以来,先后编订了五版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请轨道公司的领导及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提出修改意见,从源头上确保“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每学期安排两次由轨道公司技术人员开设的学术讲座,同时将岗位培训前移到毕业前在校内进行,在实验实训设备选型论证工作中虚心听取轨道公司专家的意见,力求全方位、全过程与用人单位合作,不断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以服务昆明地铁为人才培养目标

几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为昆明地铁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在此思想指导下,我们以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优化专业办学资源,规范教学管理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确保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不断寻求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与企业形成产学研结合、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为企业输送了合格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

特色根据昆明学院的定位,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了以“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突出重点、发展优势、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的体系中树立实践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3)以专业课程整合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手段

首先,依托机电学院传统机制和电气专业的办学优势,加大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的建设力度,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其次,构建科学、优化、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三批次建成了总价800万,占地700平方米,紧密结合昆明轨道运营实际的实验室,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再次,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轨道交通公司的需求相吻合。

(三)认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7]

重视实践过程、重视能力培养、重视方法训练、强调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是理论至上,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培养计划中与理论教学相联系又独立于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应附属于理论教学,而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8]。

1)与轨道公司合作建立师资培养基地,形成开放型、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一方面通过内培方式,如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985、211院校交通运输专业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学院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签订了专业教师培训协议,将专业教师分批次派往上海工技大接受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外引方式,从2012年开始,从昆明轨道交通公司聘任了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对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企业课题,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使学生尽快树立起工程意识。轨道公司每年接受1到2名我校教师企业在岗学习锻炼。

2)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加大硬件基础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先后获得了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的经费共计800万元支持,建成了轨道交通运营技术实验室、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实验室、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实验室,为交通运输专业两个专业方向08、09、10、11级学生提供了校内实习基地硬件平台。在进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和实施过程中,充分采纳吸收了昆明轨道公司专家的建议。

3)充分利用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中的甲方,依托昆明轨道公司的硬件和技术力量,逐步建设起功能完整、运行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从2011年开始,校企合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聘请轨道公司的专家担任交通运输专业兼职教授,定期开办职业资格培训班,开设专业讲座、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组织学生下企业参观学习、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组织、技术攻关等等,从而与企业建立广泛亲密的合作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就业门路。

2017年6月中旬,为配合昆明申报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需要,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向我院提出征集轨道交通工作志愿者的需求,我校安排了80名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昆明地铁配合志愿者服务工作。这就是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一个典型案例。

(四)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倡导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研究型转变,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组织在若干小组内,让学生自己合作去完成该项目,使学生从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会团队合作配合工作。目前已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站场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多门专业课和重点实践课中应用“项目驱动”和“任务中心”的教学模式及“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把课内与课外、课堂与实验室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积极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同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学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有鉴于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渠道,为师生“走出去”提供更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来”,通过邀请国际同行业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讲座等多种方式,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扩大学校在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影响,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订单式”培养模式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一个新建专业,4年来,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将继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为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钧敏.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6):11-14.
[2]何万国,孙泽平.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8(7):54-56.
[3]盖伟.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下传媒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6):57-58.
[4]张云燕.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5]周建松,郭福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38.
[6]卢宇昊.高等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3):36-37.
[7]罗振林.交通运输专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9-10.
[8]闫光辉.应用型本科院校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定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7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