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工程教育认证和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18 17:19: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分析工程教育认证和当前信息社会对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立足于我国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现状,结合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特点,从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措施。旨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社会需求;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模式

Exploration on training mod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student und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social dem and Yan Li-xin,Zhang Cheng,Xiong Yu-bing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su,China)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society’s demand for transportation talents,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personnel training,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the new era,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method,training mode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high-quality applied student to the sociality.

Key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social demand;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

        据统计,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创历史新高的8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也将无可避免。同时,用人市场对毕业生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为例,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也快速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高速铁路等方向转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从单一技能型逐渐实现向综合型、智慧型转变。因此,以提高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能力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培养能够使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和基本要求。

        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国际上第18个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逐步向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等方向转变。协议对成员国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毕业生应达到的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1]。同时,协议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以便于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培养模式,在以“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的促进高校专业人才出口能力的达成。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整个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掌握交通运输理论和现代创新理论和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根本需要,同时也是工程教育认证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存在加入《华盛顿协议》时间短,且社会需求市场具有变化速度快、人才素质要求高等特点,导致高校在进行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式较为守旧、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等情况。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及我国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等方面着手,探索工程教育认证和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合理化的优化改善措施,缩小当前人才培养与工程教育认证及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一 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一)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水平亟需提升


       《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预计到2020年,公路水路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需达到1500万人以上,其中具备专业技师及以上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达到70万以上[2]。而就目前的人才储备而言,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这就要求交通运输行业相关高校优化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专业人才的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双向培养,为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储备和基础保障。

\

 
(二)跨学科复合型交通运输人才紧缺

          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革新将交通运输行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中,相较于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模式,现行交通运输发展要求人才具备更为综合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例如,公路运输技术现代化所需的人才应具备融合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工程、信息工程和人工智能在内的多学科专业知识。传统的公路运输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路面养护、车辆被动安全和驾驶员培训等方面,而现代公路运输技术趋于更加智能化和高速化。无论从新型运输工具(无人驾驶汽车和智慧物流等)的出现,还是运输载体(信息化道路和自动公路等)的智能化应用,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型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继续沿用传统交通运输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还需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通信和数字图像处理等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支撑。这意味着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在高等教育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更多地、更全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也使高校相关专业教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三)自主创新型专业人才备受瞩目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总理李克强同志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自此,鼓励大学生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成为我国政府力推的一项富国强民的重大举措。由于交通运输行业具备涉猎技术范围广、发展空间大、兼容性强等特点,业内创业成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的重要目标。鼓励高校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认证的不断深入,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国内外绝大部分高校逐步加大了对高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进行有针对性改革的步伐,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的尝试,交通运输专业也不例外。目前,改革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

        郭淑清通过调查分析社会及行业对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提出了“3+1”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图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钟自锋等通过对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采用校企合作、研究式教学和讨论教学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综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的效果[4]。张秀媛等通过对其所在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校企合作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平台+”的教学新体系[5]。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步意识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普遍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专业技术,为其快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进而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供合格的人才。当然,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如部分企业考虑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及学生的安全等问题,对学生参与生产实习还持保留态度。这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优化机制,不断的探索和改善,进而总结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

      邹铁方通过对“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现有的改革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从课时调整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两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9]。罗清玉等通过分析新时代工科教育改革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融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探讨了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并从课程教学质量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改进措施,为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奠定坚实基础[6]。刘华胜等从课程与教育认证契合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毕业要求达成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吉林大学在《交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的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并明确提出应确立“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7]。

\

 
         总而言之,目前交通运输类高校进行课程改革主要围绕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和课程体系设计几方面展开,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模式,以“持续改进”为主要手段,力争做到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协调进行的目标,以便更好应对社会市场和工程教育认证的双重需求。然而,多数高校的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所以在改革的执行力度和改革的方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取最优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三)其它方面的探索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还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如袁超等通过对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立一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毕业设计改革模式,并对其实施过程和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8]。为了适应信息时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需要,江苏大学的蔡英凤等结合所在学科与实际发展情况,对智能汽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9]。此外,孔春玉等在分析“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结合调查数据对广东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人才需求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新思路,并从教师队伍、教育观念、培养方案和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意见[10]。

四 双重驱动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提升举措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响应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对当代交通运输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交通运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质量为落脚点,以教育工程认证为驱动力,全面地、全方位地对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实现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步入社会时做到“三强”,即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能够为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基于此,根据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规划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师资引进、课程培养体系、专业技能培养和毕业设计环节等方面。

(一)组建多元化、多重知识背景的师资队伍

         智能交通和交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夯实的交通知识基础,同时还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和其它相关技能掌握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突破学科专业界限、打造多学科背景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师资团队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提高人才综合能力。以华东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近三年引进的博士青年教师为例,该专业共引进青年博士6名,学科门类遍布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等多个学科,而研究的方向包括交通心理学、智能交通、交通信号控制、社会学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青年博士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分别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规划项目等课题资助,并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而多学科融合的教师队伍也加速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指导的专业学生在交通科技大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分获国家级奖励。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增加课外实训环节

         交通运输专业是华东交通大学凸显轨道交通办学特色建设的专业,并于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等三大类,旨在从人文修养、专业基础和行业引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交通运输属于交叉学科,所涵盖的学科领域较为宽泛,而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对从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所以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讲授肯定无法充分达到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效果。为此,学院和系部开设了“天佑讲坛”,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学生代表为专业学生开展专业讲座,提高学生多行业的认识。此外,学院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尖椒讲坛”,定期为学生培训基础计算机知识、交通数据挖掘方法和专业软件应用等,让专业学生能够通过课外实践,充分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三)推行专业导师制,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

         加强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制定合理科学地合理的培养计划,对交通运输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有重大意义。自教育部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大高校在教育部组织下纷纷启动了“卓越计划”、“拔尖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并就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强、自学习能力强的优质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我校交通运输自2014年入选江西省“卓越计划”培养专业以来,通过对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估,设置“詹天佑班”和“卓越班”等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并在“卓越班”中试行导师制,平均每2名本科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基本都由本专业专职教师组成。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专业老师的距离,并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所将从事行业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参加导师主持的各类横、纵向科研项目或各类专业竞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为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四)落实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强化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关联度

         毕业设计(论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核心环节,是对本科四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总结,是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恰逢学生考研、找工作等关键时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同时,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都是专业老师设置,学生只是机械的选择,大多学生在选题时可能都对其要完成的课题方向都不熟悉,这也导致最终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较低,远远达不到工程教育认证和社会对毕业设计能力锻炼的要求。所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前安排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确定、制作和完成全过程,将能够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在该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由于行业背景需要,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在大三暑期都将赴各车站和编组站进行为期20天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要求每个参与生产实习的学生必须积极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发现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思考毕业设计选题,撰写开题报告。通过该种方式,一方面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结论

         在新工业革命的趋势下,我国各高校都吹响了“争创双一流、积极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新工科”的号角。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我们要想在这项伟大的教育变革中占得先机,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等多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为国家“交通强国”伟大事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樊东方.交通科技人才培养选拔政策的思考与建议[J].交通企业管理,2013,28(5):72-74.
[3]郭淑清.新工科理念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7(24):25-25.
[4]钟自锋,聂鹏.基于CDIO理念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6(23):61-62.
[5]张秀媛,翟怀远,聂正英.交通运输专业科技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141-142.
[6]邹铁方.基于OBE理念的"交通运输安全与法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中外交流,2017(47):132.
[7]罗清玉,吴文静,杨丽丽,等.基于工程教育核心理念的交通运输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15):45-46.
[8]袁超,曹鹏.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J].汽车实用技术,2018(4):123-125.
[9]蔡英凤,李健,王海,等.对智能汽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5):48-50.
[10]孔春玉,王小莉,王思卓,等.“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4):244-245.
[11]刘华胜,赵淑芝,曹阳.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运输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15):39-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