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具有“特色鲜明、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基本特征。依据系统论理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双高计划”过程中,探索系统化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着力做好顶层系统规划设计;聚智引资,多元投入;规范管理,科学运营。实现了育训结合和资源共享,提升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关键词: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
本文引用格式:廖波光.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7):129-13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High-level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on Campu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O Bo-guang
(Liuzhou Vocational Colleges,Liuzhou Guangxi)
Abstract: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has raised that the nation would construct numbers of high-level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combining with resources sharing,practical teaching,social training,enterprises producing and social services.High-level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has characteristics with distinctive,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resources sharing.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theories,during the procedure of constructing duo-high level colleges,Li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explores systematically on construction on high-level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and emphasizes on top-level design,concentrating top talent and varieties of capital,standardized management,scientific operation.The bases has realized that cultivation combining with training and resources sharing,so that it raised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ng talents.
Key words:High-level;Specialized;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on campus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到2022年,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2]。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是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如何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双高计划”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 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
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要把握好“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三个核心概念。“专业化”和“产教融合”是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构成要素,“高水平”是实训基地的水平标准。“高水平”主要是指实训基地定位要体现高端性,主动对接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体现深度产教融合,把基地提升到校企命运共同体层次。“专业化”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对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支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二是指面向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具备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产教融合”主要是指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全过程,校企共建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于企业真实产品生产,服务于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有助于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建设一批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训基地,能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衡量高水平高职院校重要标志之一。因此,高职院校既要保持实训基地的数量,更要重视实训基地的质量。通过“双高计划”的实施,建设一批服务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
二 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基本特征
(一)定位精准,特色鲜明
首先要定位精准。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是服务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是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和更高质量发展需要,需要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此,要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谋划布局实训基地建设。其次要特色鲜明。满足地方经济结构升级和区域产业转型需求,并根据院校的资源优势,建设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实训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对于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布局,政府要进行宏观指导,鼓励区域内学校错位发展,各自建出特色,同时保持一定规模及设备先进,成为当地经济离不开的战略合作伙伴。
(二)校企共建,产教融合
一是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和各种社会力量等,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是高水平的关键性指标[3]。既可以学校为主,即学校利用设备、技术等优势,吸引企业投入资金、管理技术,满足学校在校生实训教学需要,同时承担企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也可以企业为主,企业投入设备、技术,学校投入场地、人员,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师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双赢。二是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应该具备复合功能,需要集企业真实生产、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和专业技术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充分借鉴瑞士、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成熟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探索和创新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4]。三是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应成为育训结合、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成为支撑职业教育“育训结合、产教融合”的重要支点和着力点,通过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为社会公众、职业院校在校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5]。
(三)资源共享,绩效导向
一是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要具有资源共享性。首先,由于实训设备购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要注重加强校企、校际、甚至区域内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互享共用,充分利用其价值;其次,要统筹管理、技术、资本、设备和人才等有限资源,校企共建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再次,要尽量避免低水平低层次无效性投资,提高实训基地资源使用频率和效益。二是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要注重绩效导向。首先,要构建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实训基地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其次,科学安排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实践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各环节,提高综合利用率,促进基地建设投资效益回收;再次,要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安全、设备耗材、资产及人员管理、对外开放等各项管理制度,使实训基地管理做到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运行科学规范。
三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缺乏顶层设计,无关联分布
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更多关注单个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建设,一是缺乏对全校顶层实训基地系统谋篇布局,主要表现在缺乏与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业联系,呈现出小而全、大而全,孤立、点状分布特点。二是基于区域内产业群内部职业岗位群的分布特征组建专业群[6]是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但各二级学院、系部更多从各自专业需要出发建设实训基地,而不是以群建实训基地,也就谈不上专业群内部共享实训资源。三是没有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去设计实训基地,具体表现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没有梳理清楚到底需要哪些技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没有按照培养基础技能(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创新技能的逻辑来布局实训基地。也没有很好地统筹处理实训基地和课程、技能竞赛体系之间的关系。
(二)学校投入为主,企业投入不足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因此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保持设备先进性和真实性,保持技术水平与企业与时俱进,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企业作为以追求盈利为目的地经济组织,不仅未能有效开发参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与潜力,并且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且融资能力匮乏、生产性实现基地数量较少、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缺乏、共享型基地数量寥寥无几且共享度极低[7]。
(三)注重硬件投入,管理运行制度缺失
由于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目前相当部分高职院校都建设有新校区,建设了新的实训大楼、实训中心等,满足在校生技能训练和社会培训需要,购置的设备也更高端、更先进。但是,实训基地简单更多注重硬件投入,对于如何管理和运行校内实训基地等“软”的方面则关注较少。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管理的内容包含了实训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维护、耗材管理、实训教学管理等内容,涉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多方参与[8]。目前实训基地基本上制定了相关的安全、设备、人员等规定,但存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形式单一等问题,没有将物联网技术、精益化和信息化等企业先进管理手段引入实训基地管理。运行管理机制主要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机构、校企双方责权利划分以及“自我造血”功能等。目前高职院校除了部分院校单独成立工业中心、实训中心等专门管理机构,很大一部分学校依然把实训基地管理职能与教学、科研等机构合并起来,带来的后果是多头管理或无头管理等低效率管理;与此同时,由于校企共建基地没有进行校企双方责权利等清晰的划分,也导致合作双方从各自利益出发,教学与生产难以协调;由于实训基地需要消耗大量的实训耗材难以及时补充,基地本身不具备生产性实训水平,难以维持基地运转。
四 高水平专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与实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学校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程机械技术2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动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群与世界500强企业——ABB机器人公司(中国),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协同创新研究院”;工程机械技术专业群与工程机械领域行业领先型企业——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柳工-柳职院工程机械全球客户体验中心”,精准对接柳州市汽车、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在合作企业遴选、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管理运营、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经验。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系统化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借鉴系统论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为了满足“培养有理想信念、工匠精神,技艺高超的‘素养·管理·创新'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入手,规划专业群设置,重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规划全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对接产业,定位高端,带动引领,协调发展”的思路整体规划学校专业群设置,按照“产业背景相同、技术领域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专业群。围绕专业群的产业定位和技术领域,按照群共享、方向分立、创研灵活的思路,重构专业群“群技术+方向技术+创研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目标、实践内容、运行与保障等方面,系统设计实验实训、创新研发、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理念先导、需求契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保障、文化共融”的建设思路,与区域主导行业产业的主流企业深化合作,建设基于群技术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专业群共享。
按共性技术、特色技术、跨领域技术三层递进原则,构建校内实训基地“三层级”模型(见图1)。底层以培养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要求为依据,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对接柳州工业文明,传承工业基因,系统规划建设全校性公共实训基地。一是实施“精益实训”,根据产业高端对技术技能的要求,融入柳州工业文化、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精益生产要求,建设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融合的先进制造模拟实训工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现代工厂的精益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实训,工业机器人、工业传感、5G工业通讯技术等智能技术典型应用实训,让学生掌握工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安全、质量、持续改进意识,精益生产管理能力。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新时代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能力、以问题导向的系统思维能力”,校企共同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标准、讲义和课程资源,建设一流、前卫的云物大智技术应用教学实践基地(体验馆),实现实训、科普、师资培养、科研、创新创作等功能的有机结合。
中间层以培养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群共享为原则,以产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为依据,紧密对接产业链,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开发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新技术课程。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训指导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顶层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依托协同创新研究院、大学生创业园等载体,系统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把原有《就业与创业》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大学生创新与创造项目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调动师生创新创业积极性。按照开放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集各方创新要素,政-校-院(所)-行-企紧密合作。依托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工业应用柳州基地、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打造协同创新研究院。建成集智库咨询、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能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技术技能创新支撑柳州的汽车、工程机械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国典范。
(二)聚智引资建设产教融合载体,多元投入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在理念上,优先考虑企业的需要,树立“对方赢为先”的合作先导理念,合作共赢;需求上,企业贡献资本、技术、生产场所等要素,获得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效益的技术服务,为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提供产业支持,根据技术变化要求,及时更新实训设备;学校贡献师资、技术研发、管理咨询等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服务,获得最新行业技术信息、学生真实生产实训、教师企业锻炼等便利,双方需求契合;内容上,重点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七个共同”: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式上,创新产业学院、技术服务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合作形式;机制上,重点建立共同领导机制、师资互培机制、产学研创新机制、资源互补机制。
协同创新研究院基于开放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面向柳州和区域经济,围绕产业发展转型需求,突破学校内部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依托国家级高新区——柳东新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世界500强的德国企业思爱普(中国)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共同建设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柳州研究中心、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智库咨询、英才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项目和平台汇聚高端人才。瞄准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及其团队,通过“项目+高端人才、平台+高端人才”的方式,汇聚国产工业机器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蔡鹤皋院士、863专家长江学者孙立宁、长江学者高会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秦磊、英国赫尔大学Darwin Gordon Caldwell院士、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家蔡奕渔等国内外高端人才。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流动站,组建“高端人才+本地科技人才”的混合技术团队,培养本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人才培训,建成高端人才培育基地,先进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改革。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搭建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创新管理机制,吸纳社会力量投资,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形成政府与民间教育共存的竞争局面。构建合作项目,在现代学徒制、横向技术开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引导企业经费投入。例如,国家创新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由学校提供场地,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大部分设备,中心占地约2.7万平米,总投资8000万元。该中心由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享,在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为柳工全球经销商和客户,提供柳工全系列产品整机驾驶及工况体验,提供专业工程机械培训,并致力于工程机械生产及管理优化、产品技术革新[9],是一个集教学、培训、客户体验、咨询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和专业技术交流的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可发挥平台在人才培养、师资提升、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集聚效应,推动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带动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促进技术价值、产业价值与教育价值的深度融合,建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三)规范管理,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最新的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实训基地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相融合,创建符合学校实训基地运行的实训管理服务平台,实时感知实训资源使用和绩效等方面的信息,使学校管理层能够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决策[10]。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推进实训基地设备管理与服务智慧云平台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全校教学实训设备接入智慧校园系统,结合先进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构建集数据采集、诊断分析、设备管控、维修追踪、维修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设备管理与服务智慧云平台。实现对实训基地利用情况、设备使用情况、设备维修情况等数据自动收集、统计和分析预测,为实训基地管理提供动态数据支持。对教学设备实现“管控在远程、维修在现场”,解决职业院校教学设备使用效益、运行状况、投入产出无法准确测算和监控的难点问题。
校内实训基地兼具生产、技能实训、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等功能。在管理组织机构上,成立了以专业群为单位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目的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行。同时为了改变过去消耗性实训,增强实训基地“造血功能”,引入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承接企业实战项目和企业零部件生产。建立对外开放机制,拓宽实训基地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研发等功能,为教师培训、社会培训、学生自主训练、企业技术服务提供支撑。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和企业生产绩效管理办法,既能做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又能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4][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1-24.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Z].2019-3-29.
[3]贾文胜.关于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3-107.
[6]梁克东.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逻辑、特征与行动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
[7]南海.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调查研究——基于某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J].职教论坛,2013(33):80-84.
[8]李莉,肖建英,许晓惠.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6):94-98.
[9]覃宗万,杨琳,石玉丹.聚力“双高”贡献柳职智慧[N].中国教育报,2019-05-21.
[10]强伟纲.专业群视角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4(5):149-1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