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1 12:44: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对《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包括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学生教师双线并行,课程体系的优化、科教融合三步法教学模式的应用,双语教学模式及多元化考核方式的采用,实现该门课程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推进学科、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推进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科教融合

本文引用格式:张春红,等.《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08):85-87,94.

 Exploration on Chiral Polymer and Chiral Recognition Course Through Co-constru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Expert ZHANG Chun-hong,XU Xiao-dong,LIU Li-jia,SHEN Jun,DONG Hong-xing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eilongjiang Harbin,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the exploration on Chiral Polymer and Chiral Recognition course through co-constru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expert,including all-round training of talents,student and teacher two-line parallel,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three-step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integration,bilingual education mode and diversified examination mode.Thes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omoted the course goes with the tide of world education development,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accelerated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pecialty and course,and acceler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double top-class”.

Key words:Chiral polymer and chiral recognition;International high-level expert;Co-construction cours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integration

         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前进方向。“双一流”建设政策在技术核心上突破,就是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1,2]。

          手性高分子广泛存在自然界中,生命体系是手性的,蛋白质、核酸和多糖都具有与它们功能相关的手性特征,自然界中的生命与手性高分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通过现代合成手段,可以实现人工合成手性高分子的制备与结构控制,以实现性能与功能的调控。因此手性高分子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地位日益突出。在医药领域中,很多药物都存在手性结构,这些手性药物在进入生物体后,其作用机理多与它和体内靶分子之间的手性匹配和分子识别能力有关。含手性的药物,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显示出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4]。因此,手性识别与拆分对于生命科学、药物化学以及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我校将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列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引进该领域国际高水平学者、日本名古屋大学冈本佳男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开展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方向的研究。冈本佳男教授在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领域,尤其是多糖类色谱手性固定相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为推进科教融合,我校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科研特色课程《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并进行了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该课程的探索。

一 全方位人才培养,学生教师双线并行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5]。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更应注重实践与独立创造的能力。在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研究生需要更高水平的思维拓展和对专业知识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

        我校《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是与国际高水平学者——诺贝尔化学奖提名科学家冈本佳男教授共同建设的课程。冈本佳男教授站在国际大师的高度上,通过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和精彩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手性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结构,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授课内容。他结合自己原创性的科研思维、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学术成就,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生动的图片与动画,深入浅出地对手性高分子的合成方法、手性高分子的结构控制和功能及其在手性识别领域的应用等手性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进行了系统而又详实的讲解。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冈本佳男教授采用英文授课的方式,促进该课程与国际接轨,推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冈本佳男教授在精心备课、精心授课、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着力全方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的同时,亦注重对于我校授课教师培养。参与《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授课的我校教师团队由四位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的骨干教师组成。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冈本佳男教授发挥了对我校授课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冈本佳男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四位教师的授课水平、科研能力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一位教师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一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且学术水平高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团队,包括国际高水平学者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授课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均为博士生导师。该教学团队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研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体会,促进我校教师逐渐掌握国外高水平大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我校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共建课程结束后能够完成该门课程的独立教学,不仅实现该门课程逐步与国际接轨,而且实现该门课程我校授课教师授课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

 
二 优化课程体系,科教融合三步法推进研究性教学

        《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依托于哈尔滨工程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科研资源,科教融合,将相关领域科研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整合归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全面的了解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现状,从而站在“巨人”——国际高水平学者的肩膀上进行下一步的科研探索,推进学科、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为适应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的需要,实现课程的国际接轨,在冈本佳男教授的指导下,《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授课教师团队开展了深入的教学研讨,对于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安排。

         学好基础知识是研究生未来进行科研的基石。首先由课程共建小组长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讲授手性及手性高分子的发展历程、手性及手性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等,使学生在具备该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适应英语授课的能力。然后由国际高水平学者冈本佳男教授授课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在巩固手性高分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手性高分子及手性识别前沿发展现状及热点难点,对学生来说既觉得新鲜,又是挑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他3位授课教师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结合各自的科研方向,讲授了不同类型手性高分子的合成、结构控制及其在手性识别领域的应用。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稳态与动态螺旋手性高分子及其结构控制,手性催化与不对称合成,聚苯乙炔类手性高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路线、手性识别以及多功能特性,乙烯基手性高分子的结构设计、合成路线、手性识别与功能,天然手性高分子的改性与手性识别机理、天然手性高分子的性能及应用。

        在原有普通的“讲-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团队对《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高效科学的创新改革。大学教育应坚持能力导向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用能力。能力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2]。《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在科教融合的基础上采用了“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科研”的三步法推动研究性教育。在教师讲授方面,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冈本佳男教授鼓励本课程全体授课教师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他指出:“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层次的关键。”教师应认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利用自身科研素养感染与引导学生,利用科研成果支持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目的。在师生研讨方面,冈本佳男教授结合多媒体教学、分子结构模型和动画演示,并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授课内容产生的问题以及由该课程所激发的科研兴趣,鼓励学生到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去实践,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良好的开展手性研究的科研实验条件以及该领域先进的仪器设备。冈本佳男教授课下更愿意与学生亲切交流,结合他自身科研经历与成长历程,鼓励学生们刻苦努力,勇攀科学高峰,学生有机会与这样的国际大师面对面,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更是对他们今后的科学研究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行课程学习的学生大多开展手性相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带着科研中的问题进行学习,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科研素养。在科教融合的基础上采用了“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科研”的三步法,充分利用了科研团队的科研资源,着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了学科、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

三 双语教学实践,多样化考核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全球化已经随之而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人才标准国际化的要求[6]。教育部曾提出:高校积极开展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高等教育部分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支持学校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建立联合研发基地。纲要中岁没有提及双语教学,但间接地对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创新性强、人文素质高、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才,离不开双语教学。《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在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情况下,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

         《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授课教师团队以中文授课多媒体课件为基础,以英文版书籍和英文专业文献为依托,结合多年的科研积累,制作了适合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力求英文语句的准确表达,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完善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校授课教师以中英文双语的授课方式,冈本佳男教授以英文授课的方式,完成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冈本佳男教授传帮带的作用下,我校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以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

 
        冈本佳男教授以国际大师视野,指出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倡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该领域研究进展的掌握,从课程学习和考核中引导学生阅读文献并逐步应用文献,为硕士论文的开展做好铺垫。

         《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基于科教融合的三步法教学方式。不仅仅以一张期末试卷进行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结合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建立综合的考核测评方法,最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随堂考核和课上研讨三部分;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位授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考试题目,试题侧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考核。一方面,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问题的积极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的展开和深入,让学生能以更好的代入方式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备课过程中,教研组共同商讨后准备了详尽的随堂考核内容,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发现教学问题,力求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有清晰的知识框架,能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在每一部分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都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课上研讨,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学习合作关系,让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显著推进授课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则是最终考核,每位授课老师结合自己的授课内容、专业知识以及课堂的实时反馈选择题目,最大限度的在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最前沿的科研应用能力。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手性高分子与手性识别》研究生课程坚持科教融合,并引进国际高水平学者进行共建。该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科教融合三步法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开展全方位人才培养。在国际高水平学者的传帮带作用下,本校教师的授课水平、科研能力均有明显提升,逐步实现本门课程与国际接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紧密关注学科发展,不断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期待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2]周光礼,周详,秦惠民,等.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教学的行动框架[J].中国高教研究,2018(08):11-16.
[3]Y.Okamoto,T.Ikai,Chiral HPLC for Efficient Resolution of Enantiomers[J].Chem.Soc.Rev.,2008,37:2593-2608.
[4]J.Shen,Y.Okamoto.Efficient Separation of Enantiomers Using Stereoregular Chiral Polymers[J].Chem.Rev.,2016,116(3):1094-1128.
[5]万敏,冒泽慧,姜斌,等.基于国际化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4):49-50.
[6]程永波,巴素英.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32-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16.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