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瓶颈与应对(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5 10:3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当前, 国际学生辅导员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包括角色定位问题、理论建设问题、培育机制问题和制度应用问题等。对此, 应厘清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职业身份, 建立相应的专业理论体系, 完善培养与发展机制, 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范式, 对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
国际学生辅导员; 专业化; 职业化;

\

基金: 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高校留学生辅导员专业化培育路径与机制探微” (项目编号2016-D-09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年3月, 教育部、外交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 指出高等学校应设置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 配备比例、待遇等参照中国学生辅导员执行。[1]同年9月, 教育部发布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对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更加贴近时代要求的基本依据。[2]该文件的出台, 意味着国际学生辅导员具备教师与管理人员双重身份, 参与职称职级双线晋升, 整体纳入高等学校师资与干部队伍培养规划, 对拓宽国际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渠道、指明其职业化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的实践中, 2004年北京大学已首创留学生辅导员项目 (Tutor Program for Internationd Students, 简称TPIS项目) 。随后, 以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为代表, 不少高校设立了专职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 通过专业的人员配备、专门的职能分工, 将人才培养理念体现在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中, 取得了系列成果。我国高校国际学生辅导员正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逐步迈进。

一、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内涵

“所谓‘专业化’, 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 专门从事并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3]专业化相对注重自然属性, 强调理论基础, 侧重于内部素养的培养与培训, 对岗位的学理支撑和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要求。“所谓‘职业化’, 是指职场中按照一定行为规范进行活动的行为。”[4]职业化相对注重社会属性, 强调实践前提, 侧重于外部的发展与激励, 对从业人员对接社会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多要求。

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化, 指通过探索内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 界定适用于国际学生工作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 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专业支撑, 进而指导国际学生辅导员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应用, 并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国际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与职称水平相对应, 决定了是否具备完成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是职业化发展的基础。国际学生辅导员职业化, 指将队伍建设作为着力点, 建立专门组织, 确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 完善从职业准入到考核晋升的各项机制, 督促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与其职位相契合, 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的工作特点。国际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准与职级水平相对应, 决定了专业化培育的具体内容, 是专业化的内在动力。国际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互相促进、有机统一。

二、当前的发展瓶颈

(一) 专业化职业化中的误区:角色定位模糊
国际学生辅导员, 职业概念上脱胎于中国学生辅导员, 工作内容和留学生管理人员有极大重合, 故三者之间常有混淆。现实中, 在绝大多数高校, 国际学生辅导员并非定岗定编人员, 其角色认知有一定随意性, 主要存在两个常见误区:一是将国际学生辅导员和留学生管理人员完全等同, 认为国际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事务和咨询, 能够熟练地应用外语回答学生的疑问, 以及按时完成相关行政工作即可, 因而不必专门设立国际学生辅导员岗位;二是将国际学生辅导员和中国学生辅导员简单剥离, 认为二者虽然在处理学生事务性工作上有相同之处, 但前者缺乏时政教育、党团建设等辅导员应开展的思政核心工作, 在学理层面不属于辅导员行列。故而, 虽有高校名义上设立了国际学生辅导员, 但归口仅在国际交流部门, 且并不认定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两种认知混淆了国际学生辅导员的核心职能, 导致其职业身份、工作内容与边界模糊不清, 在管理辖口上无所适从。

(二) 专业化职业化中的新区:学理基础缺失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国际学生辅导员具有其他专业无法取代的职业特点, 既要懂思想政治, 具备良好的教育引导、跨文化交流、行政管理能力, 又要掌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应用性知识, 综合性要求极强, 故而要推动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走向纵深, 就必须对其进行学科化建设与发展, 明确研究边界, 奠定学理基础。从中国知网的收录情况看, 截至2017年9月, 以“留学生辅导员”为关键词, 搜索到的历年论文总和仅123篇, 其中比较符合研究范畴或规范的论文79篇, 核心论文6篇, 总体质量和数量均待提高。数据和资料充分反映出国际学生辅导员在学理建设方面的缺失, 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和规范性不足, 现有的研究成果杂、散, 多为工作中某方面经验反思, 专业概念不够清晰且无系统性, 不足以形成理论来源与支撑。研究成果不丰硕, 体现国际学生辅导员主动研究的意识有所欠缺, 集体科研能力不强, 客观上反映了高校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严重制约了国际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

(三) 专业化职业化中的盲区:培育机制适用性薄弱
国际学生辅导员作为边缘群体, 难免走简单复制之路。事实上, 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和工作内容的差异, 中国学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研究和实践并不都适用于国际学生辅导员。以培训体系为例, 国际学生辅导员最需要学习的外事相关政策、文件、制度, 最需要掌握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流知识, 最需要具备的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教育管理能力等, 在现行的培训体系中均属空白。以发展与激励机制为例, 由于受众面小, 国际学生辅导员的理论研究往往得不到重视而被边缘化, 研究内容不受认可, 课题立项不受支持, 工作成果只能停留在经验阶段, 无法转化为理论沉淀。此外, 由于缺乏党团管理以及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和管理的经验, 无形中丧失了晋升行政职级的最重要通道, 甚至职称评定也受到一定影响, 极大地制约了国际学生辅导员专家队伍的形成。

(四) 专业化职业化中的难区:工作制度实用性不足
目前, 国际学生工作制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可操作性不强。与国外高校学生手册的巨细无遗相比, 国内高校的规章制度多为框架性, 缺乏配套的说明性文字及操作细则, 每次实际应用时, 都需加以口头解释或再行制定实施方案, 增加了管理工作的繁杂度。二是人性化不够。管理重于服务, 往往从管理者角度制定条例, 忽略了学生群体的诉求, 对国际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信息获取、资源共享方面的条例, 如奖学金的申请、实习工作的推介等, 缺失或描述模糊。因此, 制度执行弹性较大, 辅导员对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 易形成不专业的差别化处理结果。实践中, 有的国际学生有任何问题都找辅导员, 过多技能含量低的事务性工作分散了专业化的精力, 模糊了职业化的边界。

三、分析与应对

(一) 明确国际学生辅导员角色定位
准确定位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角色, 对其专业化的培养内容、职业化的发展方向有指向性作用。国际学生辅导员之所以给人游离在思政队伍以外的错觉, 是因为国际学生所在各国体制相异, 思想教育无法简单移植, 国际学生辅导员不能强加政治观点, 有时还要回避政治敏感问题, 故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工作职能有限。然而, 正如学者冯刚所言:作为一个专业术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代和国外都不曾使用, 但其所包含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概念却始终运用于古今中外的相关实践之中。[5]思政教育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不从事党团工作并不表示国际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存在, 只是更多时候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显性的跨文化教育管理及日常事务性工作中。《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有关国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管理活动”的概念, 指出要结合国际学生的思想情况开展教育, 增进学生对中国政治、文化、经济、历史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面向不同对象, 介绍我国的政治主张。[6]因此, 思政教育始终是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的灵魂, 也是其与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根本区别。如果说留学生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行政管理, 国际学生辅导员的核心职能则着眼于思想教育, 通过扮演国际学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角色, 从思想上提升国际学生对华的理解度和支持度, 带动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综上, 国际学生辅导员既可视为“高校辅导员在国际交流这一特殊领域的角色延升”, 又可视为“留学生管理干部在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新形势下的角色升华”, [7]于职业概念和内涵上, 都是名副其实的辅导员, 应当坚决纳入辅导员行列, 辖口归于学工部, 国际交流学院及相关外事部门可具体指导其工作的开展。

(二) 构建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理论体系
明确职业身份和核心职能后, 就应逐步构建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理论体系。一是可参照当前中国学生辅导员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研究范围总体设计, 在与职能对应的学科基础上, 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和基于实践凝练而成的理论, 形成相对独立、稳定的学理支撑;二是立足国际学生工作实际特点, 从多个维度统筹考虑, 如从工作块面看, 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理论体系的研究范畴应包括国际学生辅导员自身、国际学生、国际学生工作三个部分, 从工作内容看应包括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学业辅导和社会化引导四个重点方向等。

构建国际学生辅导员的专业理论体系, 可尝试以一门核心学科为依托, 按照交叉学科的培育方式, 设置为一体两翼式, 探索建立理论学习、能力训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教材和课程体系, 模型 (如下图) 。

\
国际学生辅导员理论体系架构模型

(三) 探索国际学生辅导员培育机制
一是从个体的培育角度而言, 要细化专业培育方向。依据前述专业应用学科分支, 可设置以下四个培育方向:其一, 心理咨询, 主要工作职责是国际学生的思想困惑疏导、心理健康辅导;其二, 职业指导, 负责国际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规划、实习就业政策及信息传递;其三, 学业辅导, 主要负责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辅助工作、学习方法经验指导;其四, 社会化引导, 负责国际学生的社团与社会活动、社区与生活管理、文化融入引导等。这种条状培育模式, 有助于明确国际学生辅导员的专业方向和工作职责, 解决多头管理、事务繁杂、精力分散的局面, 以极强的针对性造就高度的专业化职业化, 使国际学生工作的开展臻于有效完备。

二是从队伍的培育角度而言, 要填补培育机制的空白。在中国学生辅导员培育机制建设的基础上, 补充制订符合国际学生辅导员自身职业特点的系列培育内容。其一, 在配备与选聘机制上, 针对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增加对应聘人员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知识与能力的考察。其二, 在发展与激励机制上, 设计适合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培训、课题研究等。如, 在科研方面适当给予倾斜, 鼓励开展国际学生、国际学生辅导员及国际学生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其三, 在管理与考核机制上, 以中国学生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参照, 建立一套反映国际学生辅导员能力的评价标准, 全面评价其专业状况。填补国际学生辅导员培育机制中的空白区域, 为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拓宽路径。

(四) 形成国际学生辅导员工作范式
所谓“范式”是一种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 国际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范式表现为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和职业行为的标准化。不一样的国际学生辅导员, 处理同样的学生事务会有很大差异性, 这是因为没有系统稳定的工作范式, 如何开展工作只能完全依据个人能力与水平, 专业化职业化缺乏具体的目标参照。

一要建立对学生而言规范实用的制度。制度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抓手, 制定制度的目的是有效管理和服务学生。因此, 对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反复推敲、注重细节, 在合理吸收国际学生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 对共性问题形成统一答案, 自下而上地完善有关制度的配套解读, 并确保这些解读易于理解、便于执行。以《学生手册》为例, 包含的不仅仅是各种规章条例, 更应以学生为本体, 收录学生经常遇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同时制作中英文双语的书面材料, 方便国际学生了解和遵循。只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应用和操作细节, 形成一整套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专业化管理制度, 辅导员才能从繁复的口头解释和亲身代劳等工作中剥离。

二要建立统一的制度执行标准和操作流程。梳理辅导员先进的操作经验和典型的工作案例, 对反复出现的工作内容制订标准流程, 进而形成相应的工作制度。以国际学生入学教育工作为例, 辅导员团队应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 综合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整理和统一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 确保所有学生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和知识, 而非随机式的, 有经验的辅导员则耐心讲解反之则疏忽懈怠。在具体实践中, 只有理顺工作程序, 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体制, 建立标准的职业行为, 形成工作范式, 才能更迅速、更全面地促使国际学生辅导员获得个体的成长, 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效力, 以此深入推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外交部, 公安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42号) [A].2017-3-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第43号) [A].2017-9-21.

[3][4]冯刚.论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11) :13、13.

[5]冯刚,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318.

[6]王慧, 侯芳.角色理论视角下的留学生辅导员岗位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5 (1) :55.

[7]国务院.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 (国发[1985]121号) [A].1985-10-14. 

       《国际学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瓶颈与应对》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5/2018080510381425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74.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