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提升,物联网企业亟需具备高水平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本文以福州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为例,概述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科研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科研项目融合进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科研;新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陈锋.科研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04):16-18.
A New Training Mode for the Advanced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s based-on Research Project
CHEN Feng
(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the demand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s are constantly raising.The advanced talents have been urgent needed by IOT enterprises.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for IOT,tak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IOT in F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A new training mode for the high-level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s based-on research project has been proposed and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integrate research projects into IOT courses has been analyzed.
Key words:IOT;Research;New mode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虽然开设的时间不长,但随着近几年国家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提升。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计算机、网络工程、通信、控制和电子等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容易陷入“多而杂”的局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参杂多个学科专业。培养的学生最后没有方向和重点,无法完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尤其是高水平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一直是当前各高校在不断探索的难题[1]。
本文以福州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为例,概述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科研型高校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本文提出了以科研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科研项目融合进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提高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水平。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福州大学于2012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招生资格,并于当年9月首批招收55名本科一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至今已有6年的人才培养经验。作为双一流高水平建设高校,我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2]。
(一)培养目标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研究、设计、开发等专业人才。专业主干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通信与组网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传感器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传感器原理、测试与检测技术、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射频识别、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等。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使毕业生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应用经验,同时也具备进行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能进行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具有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物联网工程、电子系统、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工程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集成、运行、开发与管理,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或考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基本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2.具备丰富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等人文知识。
3.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4.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知识解释物联网系统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建立物联网系统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
5.具有运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与系统解决物联网系统工程实现过程中相关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分析解决故障的基本能力。
6.具有运用感知、通信和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物联网工程设备研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科研驱动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法
高水平的物联网工程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这也是目前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中最缺乏的。因此,本文提出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开展部分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本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施
福州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配备专门导师。学生采用双向选择、竞争、择优的方式进入导师团队。学生进入导师团队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确定科研目标、要求、科研成果等[4]。学生一旦确定导师后,在大三大四的实践类课程和毕业设计中将根据导师的安排分别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导师参考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为本科学生指定培养计划,从大三开始一直到大四毕业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实施流程图如下所示。
1.导师发布研究课题:物联网工程专业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师的科研项目,发布学生的科研课题;导师在大三上学期完成课题发布。
2.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学生根据导师发布的课题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
3.导师制定目标、计划:导师分别根据《物联网创新综合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即课题研究目标。《物联网创新综合实践课程》的研究目标作为科研的阶段性目标,《毕业设计》的研究目标作为学生研究的最终目标。
4.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根据导师制定的《物联网创新综合实践课程》研究目标,在导师实验室内在导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研究。
5.课程答辩:在大三下结束时,专业学生采用课程答辩的形式验收阶段性的科研成果。
6.变更与深入课题:学生在完成《物联网创新综合实践课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允许变更课题或者继续深入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7.毕设答辩: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后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完成毕设答辩。
8.完成:所有流程完成后,学生和导师可以将学生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形成论文、专利。
(二)培养课程教学案例以科研项目为来源
福州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物联网创新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导师,以导师安排的课程任务完成该实践课程。各导师根据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确定相应的课程考核目标,在课程的教学中由各导师进行教学辅导。学生在该课程结束时,采用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课程的导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各学生进行答辩确定课程成绩。培养课程教学案例以科研项目为来源,以导师做专业辅导,将有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科研项目与教改项目相辅相成
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本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更好的实施科研项目,并且可以发现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对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可以重点培养,鼓励进行研究生学习。教师在科研项目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教案中。通过教改项目立项,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5][6]。形成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相互促进的局面,在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以科研驱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水平人才培养。通过介绍福州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概述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应让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并且在培养课程的案例安排中应以科研项目为来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本文作者认为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可以相互促进,可以将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No.129(21):26-29.
[2]钱慧.物联网工程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探索[J].大学教育,2015(3):37-38.
[3]张莉萍,雷大江,陈昌志.独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1):94-95.
[4]王霞,杨怀霞,刘磐,等.浅谈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促进教学相长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6-6.
[5]李旭,张为公.基于科研项目的数字电路创新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68-171.
[6]王维强,严运兵.基于导师制的地方高校本科生创新团队培养机制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2):26-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