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而产教融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本人对企业、行业的职业认同。职业认同度低对于学生就业、企业发展是不利的,严重阻碍产教融合模式的长远发展及学生个人的职业成长。文章通过对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认同进行探索和分析,深入剖析职业认同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给出人才培养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职业认同
本文引用格式:徐徐,等.产教融合环境下应用型人才职业认同感的分析与建立[J].教育现代化,2019,6(97):9-10,13.
Analysis and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Applied Talents in the Environment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XU Xu,ZHU Hua-bing,FEI Zhi-yo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Jiangsu)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ocial demand-oriented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becomes the inevitable cours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wever,this model ignor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Low professional identity adds to the disadvantage of students'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which seriously hinder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which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trateg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mode.
Key words:Education integration;Applied talents;Vocational identity
人才培养是高校学校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及产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加速,创新驱动要求下的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由单一技术技能型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加速转变。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指明了道路,高等学校教育应走出校园向行业、产业延伸,依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能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将学生培养从理论向应用转变,其打造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优势不言而喻。在实施过程中这一模式却出现了若干问题,如学生动员乏力、实习倦怠、职业忠诚度低、离职率高等。究其原因是产教融合下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完善、不成熟造成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最根本的是忽略了学生本人的意志,未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学生职业认同的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生产与高校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以企业和高校作为双主体,发挥双优势,形成双发力、双整合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本质上是高校人才培养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改善,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产教融合的特点是以行业企业自身升级和转型所需的人才要求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的过程,合理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二 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由“自我”和“职业价值”两方面组成,职业认同是个体的,自我的,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主观判断。正向的职业认同,可以指导毕业生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理的职业认同类型,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适应职业环境、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三 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高校产教融合的推进,已经有多批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就业,然而学生动员乏力、实习倦怠、职业忠诚度低、跳槽现象频繁、职业倦怠等现象也已然显现出来。这些问题根本上是学生对于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及发展方向等方面与自身预期的不匹配造成的,即学生对于岗位的职业认同度低。而学生职业认同度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本文主要从学生本人、企业以及高校三个维度来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
(1)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网络化及信息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倾向追求新鲜事物,在追求职业中为彰显性格而选择职业。(2)信息的碎片化、快餐化也使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然而保持兴趣的时间短暂,造成大学生对于岗位的探索不够深入,无法发掘岗位的潜在价值。(3)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认同趋于功利性,普遍认同社会评价好的岗位。考研、考公的比例逐年上升,本专业就业反而成为最后的备选项[1]。
(二)企业深入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
(1)培养人才的耐心不足:企业期望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担心人才的外流,因此无法真正下大力气进行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培养人才及储备人才的长期动力不足。(2)过分关注生产经营,消耗学生热情: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经营,重复、学习性低的劳作,消耗学生了解职位、探索职位的热情和好奇心,给未来学生的跳槽及职业倦怠等问题埋下隐患。(3)企业导师的教育型技能不足:企业中具备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但是缺乏教育型人才,无法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职业探索、职业规划、职业教育等进行有效融合,引发学生的兴趣及对职业发展产生共鸣[2]。
(三)高校产教融合机制的不完善
(1)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作为新型的高校培养模式,其发展处于探索阶段。相应的机制、体制尚未完成形成,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是教学、实践等过程的衔接不够紧密,使学生本人感觉到“不适应”、“困难”。(2)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学生实习期,未能通盘考虑大学期间的课程设计,未能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另外,需要把学分和学时更合理地分配给教学和企业实践,形成课程设计层面的重视,充分利用“弹性学分制”等规则,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调动学生进入企业的主动性。(3)最后,需要构建多渠道、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反馈机制,根据实际调整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有效调整[3]。
四 高校产教融合下应用型人才职业认同的培养途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的“三全育人、三线融通”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科学的育人体系和高职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上,需要更加突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努力构建校内、外的育人机制,保障学生在校企实践阶段的思想建设。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育人机制从单纯的高校向校外延伸并向企业转移,教师需要更多地把握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的动态,了解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动向,促进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学生思想建设、职业生涯的共同引导。在课程设计、生产实践、学生成长上始终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怀学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将教学、科研、实习、学生工作上相互贯通,形成“三线融通”的育人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师资队伍,依托行业学院引进来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鼓励他们带着项目和任务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学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研发,实现自身知识、能力、素质“重构”。
(二)提高专业认同向职业认同的转化率
大力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等通识课程的建设,将职业生涯教育与本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深度融合。这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了解并掌握专业的发展及职业发展方向,解答职业发展中实际的困惑和疑问。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开展模拟职业生涯环节及将职业生涯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刻板印象固着,逐步激发学生对专业认同和兴趣。同时,积极走出课堂,融入实际,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联动,建立系统的学生职业特征分析模型,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与专业的匹配度,促进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岗位科学选择[4]。
(三)“认同”氛围的营造
研究表明,理想化的认同源自于彼此认同的主张、感觉、态度和价值观;而行为上的认同来源于彼此在共同参与的具体事务的参与、组织、安排等方面的合作。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认同过程中,需要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入手,帮助同学构建正确的“认同”思维。通过树立就业典型、企业文化宣传、学生活动与企业活动的良性互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思想上对于企业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促进学生“认同”心理的形成,并由价值认同、理念认同、专业认同并逐步向职业认同方向发展[5]。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企业导师的帮助和引导,给予学生在岗位及工作的实际帮助,协助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困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熟练技能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在共同的劳动和彼此的帮助中获得对企业和岗位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高树文,邵欣霞.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取向变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6):78-80.
[2]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1):46-56.
[3]朱永坤.“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专业文化”的特征及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0):51-55.
[4]左东东.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3):23-25.
[5]张丽芬.非正式制度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认同度的影响研究[J].学海,2018(05):128-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