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发展中的一对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在大数据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开始疏离,学生有了更多途径可以学习和获取知识,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主体地位渐趋弱化。近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在信息媒体的发酵下,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基于此,建立大数据时代和谐的时代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传统文化则是建立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基础。大数据时代同样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大数据时代;师生关系
本文引用格式:杜瑞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大数据时代和谐师生关系[J].教育现代化,2019,6(80):340-341.
高校师生关系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发展中一对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反映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样态,是整个教育样态的晴雨表。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师生关系研究中认为,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客体,跟随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于传统的师生关系所不同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师生关系的悄然变化使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师生关系的表现,构建新时代师生关系成为高校教育一项重要的任务。大数据信息化与传统文化的共融共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正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大数据时代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途径。
一 大数据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社会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网络世界,网络在革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等方面是最合适的工具,但也冲击着教育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网络的去中心化解构了权威与中心,衍生出平等的观念,社会控制更加民主化。传统等级性的师生关系权力制衡被打破,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将被解构;当下的大学生相比过去社会的学生独自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网络的个性化又使大学生极力挣脱被控制的束缚,对抗教师的权威,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又使学生很容易自己塑造价值趋向,教师的社会代言人地位开始动摇,甚至出现学生对教师的“反哺”,充分说明网络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世俗文化与市场伦理将高校师生关系异化为功利主义的校园现象、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加剧了高校师生间关系的疏离,高校师生间的互信关系出现弱化的不和谐现象。师生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如果极端发展就容易产生师生关系紧张、尖锐。高校中的杨宝德自杀案、北航陈小武性侵案、欺凌、学术不端等事件新闻见诸报端。新闻媒体的一触即发,让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时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舆论关注。这就使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而对高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有直接影响。
二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形成的原因
大数据时代[1],各种信息和知识来源的多途径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的依赖与被依赖、支持与被支持开始弱化。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外更多的途径去了解海量的信息,而不必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教师课堂的讲授。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远远不能吸引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往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师生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开始转变,学生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渐渐抽离,敢于怀疑,敢于从掌握的大数据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所需的知识。
在大数据环境下[1],信息、文化以加速度的方式被不断地传播、复制、汲取、应用。古今中外的文化从未向现在这样发生激烈的碰撞、交汇,当代的师生应该正确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者时刻需要思考的,教育工作必须关注,正确认识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造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新的时代,师生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立足新时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广大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大数据时代新的师生关系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微信、QQ等聊天工具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不能贴近学生、难以有效沟通等弊端,因此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能摒弃传统面对面的交流,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使学生感到被重视;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针对学生特点,逐步深入,提供个性化指导,相互了解,增进情感。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学生这个极具敏感性和代表性的群体也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他们对师生关系有了更多的需求,亦师亦友、平等、公平……成为了新型师生关系的新内核。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不是要摒弃传统文化,反而是需要返璞归真,回归传统文化教育中去汲取养分,舍弃不合时宜的师生尊卑上下关系,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大数据时代给了构建的需求,而构建的基础仍然要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绵延至今,这样的文化特性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其把中国视为政治实体还不如把它视为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2],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及文学家罗素先生受梁启超之约于1920年来中国讲学,并于1922年在英国出版了《中国问题》,对中国文化做了全面的论述。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传统的典型师生关系,“我国素有尊师重教传统,是一个尊重文化、重视教化的国度,传统文化中的师生关系在思想论述和实践体现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资源”,“传统文化中的师生关系观,以内在基因的文化传统方式,绵延至今深沉潜隐地影响着当代师生关系的现实呈现”[3,4],将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传统进行当代的反思、转换和更新。
中国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迭代、更新与传统文化的坚守并蓄应有效结合起来。新时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体系,拉近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等优势。让大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潜移默化中树立与教师亲近的关系。
高校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师生一起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共同担负起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新时代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代楷模大连海事大学的曲建武,开创“徐川工作法”、讲好思政故事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有“思修女神”之称的复旦大学的陈果……引导着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成长之路上奋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样的师生关系离不开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宝贵资源,用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作为根植于学生内心的魂魄,这样再借助大数据时代信息媒体的便捷,对于促进高校的发展、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结束语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育人水平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愉快完成大学生活、高质量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时刻保持理智的心态,积极构建、维护和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大数据时代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大数据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激荡中,带领学生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拉近师生距离,绽放平等的和谐之花。
参考文献
[1]郗洪涛.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7(13):160+162.
[2]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64.
[3]黄春梅,司晓宏.传统文化与内隐观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J].教育科学,2013,29(01):46-50.
[4]鲁可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视角下村落社区组织人才培育机制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407-4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