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精准扶贫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0 13:45: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党中央划定了至2020年消灭贫困的总号令和时间表。精准扶贫为职业教育服务扶贫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通过对湘西州2011至2015年个体从业人员年均收入和受教育文化程度的调查统计,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运用教育综合指数法,测算出职业教育对湘西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教精准扶贫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经济贡献

本文引用格式:张明星.职业教育对湘西州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76):234-235+260.

习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破解法。“人”是贫困之根源。治人之贫先治其愚,扶贫先扶智,所以教育扶贫成为消除贫困“五个一批”工程之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技术经济联系最紧密的包括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教育类型,具有时间短、成本低、门槛低和实践性强的特征,其培养对象和方式契合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破解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有利于提升“贫困人”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而且有利于阻击和化解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职教扶贫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举措。本文以民族贫困地区的湘西州作为切入点,论证职业教育其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湘西州作为全国14个特定贫困成片区域之一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其先天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后天思想僵化及教育落后等综合因素而集成[1]。近年来,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经费持续增加,其财政投入占教育投入总量由2011年5.9%提升至2015年9.3%,职业教育整体呈现出高职发展迅猛、中职不断巩固的齐头迸进的良好态势,为湘西州职教精准扶贫注入了新的动力。职教扶贫特征:发展强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需求旺盛,培养总量供给不足,扶贫规模的成效不明显。湘西穷的表象是经济差,根在教育穷[2],陷入经济差--教育投入少--职业教育落后--经济更差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通过实证分析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职教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

一职业教育对湘西州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


本对象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计量模型进行研究。其表现形式为:

Y=AKαLβ (1)

式中:Y代表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力投入量,α表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β表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且α>0,β>0,α+β=1(假定为规模中性)。L可分解成初始劳动力(L0)和教育投入量(E)。

教育拉动经济增长率的公式:由公式(1)求导得出:Ce=βe/y (2)其中,y代表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e表示教育投入增长率(即E),Ce代表教育拉动经济增长率。假定β=0.7,即劳动投入每增加1%时产出增加0.7%[3]。

(二)采用教育综合指数法测算教育投入量(E)

1.测算各年份从业人员的不同教育程度所占百分比。按学历层次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以学制为权数,计算出不同文化层次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2.计算各年份的教育综合指数。从小学至研究生等从业人员的劳动力质量折算系数分别为1、1.28、1.38、1.51、1.81、2.25、2.83[4]。

\

(三)湘西州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结果

以湘西州2011-2015年从业人员个人工资收入与学历为研究对象,根据教育综合指数法,计算出从业人员不同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结果见表1。其中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之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6%。

\


(四)实证结果分析

1.以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职业教育贡献率为3.06%(中职1.23%与高职1.83%之和),居各类教育的第二位。以此得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明显的。由此推测,湘西州贫困的根源在于职业教育发展落后,陷入发展恶性循环怪圈:教育落后——经济穷——教育投入少——行业萎缩——经济更穷。

2.以各类教育增量占总教育增量百分比分析。小学﹥职业教育﹥初中﹥本科﹥高中﹥研究生。小学和初中属于基础性义务教育,不做讨论。职业教育对象是大众化和公益化教育,主要是以学习技术或技能为主,具有起点低、个体投入少、见效快等特征。而本科等教育对象是精英化的、以理论知识为主,起点高、个体投资大、见效慢。由此得出,职业教育不仅破解“智力”和“志力”问题,而且实现造血式脱贫效果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所以,职业教育扶贫是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扶贫方式。

二 湘西州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构建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扶贫体系


1.政府全力扶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能力和效果。

①政策支持。一是创建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优化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形成招生横向联合和专业教学纵向沟通(中高职衔接和“单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和资源互补态势。二是办学类型多样化。走学历型与非学历型教育并重之路,实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百花齐放。三是实施“农技特岗生”培养计划。通过定员定岗就业为精准脱贫培养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让职教“香、亮、忙、强、特、活”[7]。

②资金支持。一是适当增加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和设立专项基金与项目,夯实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育水平。二是加强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2.学校技术支持,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数量和质量。①加强内涵式建设。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创建合理职称评定机制和“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等,打造一支技术精湛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二是打造特色与精品专业。

学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服务产业为主线、以创建精品和特色专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实现育人与用人精准对接。三是创新育人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形式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育人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形成互利互惠“校企共同体”。②拓展外延式扶贫服务。一是学校与贫困村扶贫精准对接;二是建立专家扶贫团队,利用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服务于农;三是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育农民一技之长。

(二)构建社会参与职教扶贫模式

(1)区间扶贫办学。支持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与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

(2)鼓励民营办学。放开民营资本,调动社会各要素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独资或参股等办学,形成百花齐放的产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扶贫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能推动经济增长,在劳务输出方面必须结合职业教育,只有这样农村劳动人口才能更快做到走出去,扎稳根。湘西州的政府部门与职业教育部门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职业培训对于农民个人的益处,在资金与资源上给与职业教育支持,促进现有的职业教育改革。将职业教育不仅仅作为一项技术培训,而是一种义务教育,不仅仅针对初高中学生还有各个年龄段的农民工。只有搞好劳务经济下的职业教育,使得两者相互促进,才能使湘西州的经济获得长远发展。

\

 
参考文献

[1]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6(07):79-84.
[2]马立伟.王礼力,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07):61-63.
[3]刘召鑫.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J].浙江教育科学.2013(03):3-5.
[4]杭永宝.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5]李柔,文柳凤,蓝娜圆,王清,吴雄周.湘西州典型贫困村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调查研究——以比耳村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05):217-218+2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