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刍议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3 09:55: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服务于创新战略的积极应对,其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并提出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姜莉莉,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74):70-71,9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要使创新创业意识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作为人才第一资源与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责无旁贷,其关键在于师资队伍。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需求分析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1]从中可以看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双创”教育既可以培养独辟蹊径,不囿常规的思想家同时也可以培养敢想敢做,勇于拼搏的行动派,更应培养出思想和实践兼具的理想型人才。为此教者自身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对专业的认识和研究中,还表现在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性和对创业的实践和反思中。

(二)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创新创业不是简单的口号和倡议,而是理念和实践,是建立在一定专业和知识基础上的行为和活动。[4]因此就需要教者在专业领域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并能够找到专业与市场或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助力学生通过创业行为和管理知识将创新创业真正的落实落地。

\

 
(三)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判断力

创业活动不应是一时兴起的临时性、突发性行为,而是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基础上的深入,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需要教者对市场的需求和走势有一定的研究和预判,并能够及时地根据观察和判断,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并诉诸实践,如此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实践指导和帮助。

(四)具有一定的创业经历

“双创”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者不能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应该给学生程序和实践的指导,因此就要求教者自身具备创业经验,或是参与过创业工作有一定的创业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具体更接地气的指导。[5]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校“双创”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目前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队伍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没有专职、专业化,并且规模较小。一般由思政教师、人文经管教师或政治辅导员兼职进行,同时在实际中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也极为有限,这就使得队伍的个体和整体素质结构不甚合理,制约了“双创”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直接影响着“双创”教育的成效。

(二)缺乏顶层设计,理念不清晰

鲜见学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同时也缺乏从学校层面对“双创”教育的定位和理念构建,如此必然缺乏相应的建设举措和政策支持,当然也就不能吸引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双创”教育中,无法达到聚集人才的作用,自然也达不到队伍专业、职业的建设要求。

(三)社会氛围不浓,支持度有限

国家和地方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一些宏观指导性政策,也对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职称晋升、评价评估方面并没有相关的指导性政策,目标不清晰,这就使得高校将“双创”教育师资队伍视为普通师资来要求和建设,进而影响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师资队伍胜任力不强

“双创”教育是信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融合,这就要求教者具备扎实的理论讲授能力,还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主体是其他教师的兼任,很少有真正的创业者参与进来,主要开设“创业基础课”,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严重地影响了“双创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双创教育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该扎根于实践和教育之初,不是到了大学阶段才可以进行双创教育,而是应该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助力双创教育的发展。

(一)国家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高校的“双创”教育应该与小学、中学、高中及社会的“双创”教育形成顺畅接续。针对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内容,进而使“双创”意识和思维浸润头脑,成为一种内在的追求和外在的行动。同时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双创”教师队伍从引进、培养及保障和激励等应该给予明确的政策扶持和要求,引导“双创”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二)社会多方参与建设

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引导和保障,还需非政府机构和社会基金等社会组织多方合力,通过提供创新创业机会、筹措专项支持资金、组织多样化的全景实训等方式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更加全面立体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强与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不仅是由企业带来几场讲座报告,而是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助力高校在“双创”教育中,获得技术、人才、资金和实践平台的支持。

(三)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分析

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学校从宏观的层面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学校从学科和专业特长与行业领域的契合点出发,立足于学科专业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需求,规划“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确定“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等。并能营建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氛围,在师生中形成人人渴望创新创业的意识。

(四)学校各部门进行联动建设

高校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多部门形成联动。人事组织部门要从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筹谋队伍发展;教育教学部门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及与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明确要求和引导;科研及成果转化部门要对国家政策进行积极宣传,推动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师生创新创业;财务保障部门要对师资的培养培训及创新创业尝试进行一定的经费支持和保障。

四 高校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团队建设,多元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师的团队化建设,在团队中设置教学型、实践型和教学实践型等类型。教学型属于理论思想层面,专注于对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使其成为一种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实践型属于实践动手层面,这部分教师因具有参与创新创业的经历或体验,可以测重于从实际操作和实景模拟层面,帮助学生熟悉程序。教学实践型是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给学生以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指导,对处于成熟创业时期的学生帮助较大。

(二)政策引导,强化保障

因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师资队伍必须是专兼结合。一方面专门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起到稳定队伍的作用,另一方面聘用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可以更好地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此外对于教师还应该通过体系化的政策进行培养培训,在保留现有待遇和职务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能够为创新创业的风险进行投入和保障。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在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给予专门支持,同时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岗位职责和考评体系,对能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进行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

\

 
(三)专兼结合,扩大规模

“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3]是国家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创”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稳定的师资进行理论研究和讲授,另一方面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指导,对此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就要通过柔性引才的方式聘用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进行现身说法,以此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校实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3]。“双创”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要建设好这支队伍,必须在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队伍建设的各环节解放思想,联动发力。

参考文献

[1]甘守伟,王海湖.基于完善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1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512/t20151208_223786.html.2015-12-01.
[3]刘延东.在深入推进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l0-26(01).
[4]周笑妮,邵华.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教育现代化,2017,4(41):19-20.
[5]李陟威,谭韶生.浅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8,5(12):28-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5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