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中的探索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04 14:10: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终身要发展的事业,一个民族的长远在于文化的流传,而文化的流传则需要教育的辅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更有责任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成长作出贡献,现代学徒制是国家为发展教育特地实行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主要的教育基地,是为国家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摇篮,更始教育方式,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全能型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教育的目标,现代学徒制符合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教育的革新,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探究

本文引用格式:张俊.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中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4):244-245.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也走向了现代化,从以前的传统教育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从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到现在的因材施教,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更始教学方法,革新教学体制,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显而易见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相对具有实训性。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未来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在学徒制的教育方法下,学校的教育要更加灵活多变,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问题的策略需多样化、生动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不仅将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锻炼学生的实战技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一 该教育模式释义

教育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人类发展始终都要面临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国家发展的优劣,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前途,教育所培养的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的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军,因此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对教育方法进行不断改革,不断优化,现代学徒制就是国家发展教育开展的新的教育模式[1]。现代学徒制于2014年提出,同年提出的还有核心素养,无论是哪一个,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是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创新,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结合,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现代化进程时代的加快,传统的高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高职相较于普通的学校来说教学具有专业性,针对的是学生以后未来从事的职业的教学,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训性,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市面上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人才的培养量,然而高职的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纸上谈兵的现象居多,学生学会了知识但并不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提倡现代学徒制将学生的教育与企业进行结合,将学生的培养与员工、徒弟的培养进行结合,强化产教结合。深化产教结合是目前国家发展该制度的目的,将企业与学校相结合,企业招工与招学结合,增进学生的实战经验,精进学生的专业技术,使其能够毕业之后能够立刻上岗,节省企业培训的时间,节约资源,该种教育模式能够推进教学发展,推动企业招收人才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

 
二 该制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该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学与生产的融合性差,教学的重点是“教”和“学”,什么是教?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什么是学?学是学习,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再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将理论进行应用,师长在教学过程中对弟子的实训教学力度不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将必要的知识传递给弟子,而弟子则需要运用自身的领悟能力进行学习。理论和实际上动手操作有一定的区别,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仅仅通过课上的一些实践是不足够的,因而学生需要提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实习,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缺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得到的实战经验不多,在技术上只会纸上谈兵,真正遇到问题时并不能解决。生产与教学几乎不是同一个领域,生产是企业才有的行为。学校如果想加强融合性,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实践,而且是在正规的企业实践,然而,企业与利益挂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就会导致企业的效益下降,影响企业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现代学徒制,提高校企合作,加强产教结合,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出了校门立刻上岗的教育,而不是毕业就失业。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推动国家发展[2]。另外生产和教学的特性有所不同,生产是企业依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生产,需要企业能够在市场的变化面前应付自如,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学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通常会有一定的落后性,不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因此教学与生产融合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缝隙”,从而导致融合度较低[3]。

三 该制度应用建议

(一)更始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方法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对于高职学校设立的专业来说,这些专业都是依照市场需求开设的,在市场上的变化较大,学生的学习应当随着市场上的需求而改变,要有自身的灵活性。另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落后的,要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必须推进教产结合,教学与生产良好的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更始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推动教产结合,教学计划相对于真正的企业生产来说是较为稳定的,几乎可以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生产是面向市场的,因而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改变,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在实训基地,教师的教学也要在最大程度上跟随市场的变化,基本达到与企业生产一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后能够直接上岗,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4]。

(二)建设实训基地,实现产教结合

要想达到教学与生产一致,除了上文所说的更始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基地供学生学习并且进行实际操作。目前,市场上的各个行业都在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紧跟行业发展的速度,依据市场上对该行业的要求而进行改变,建立集教学与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训基地与学校实现完全对接,将实训基地看作该专业的生产基地,让学生转变思维,成为生产基地的一名员工。在实训基地实行公司管理制度,学校是管理层,学生是员工,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前进行了解,重点培训,让学生自己动手生产。建设实训基地要将教学与生产进行有机融合,该办法不仅能够解决学生无地区实训以及企业与学校联合后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的问题,也推动了高职教学发展[5]。

(三)实行双重管理

在实训基地建成后,或与企业合作后,学校的管理也要发生改变,不仅教师的教学要提高灵活性,而且学校也要依据企业的特点进行改变,在实训基地或者与企业合作后不能依旧采用学校的管理模式,要学会利用企业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在基地内实行双重管理。在实训基地,学校的管理人员既是教师也是管理人员,学生拥有学习者和员工的两重身份,学校要实行企业的管理方法,依据企业的制度进行管理,学生作为员工和学习者,既要学好知识又要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学校作为企业,对学生的管理也不能抛弃学校的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基础上完成企业管理,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既要有学校的特点又要体现出企业的特性,双重评定标准评定学生的成绩,一方面是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实践,这种双重的评定方法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促进教产结合[6]。

四 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大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持续提高,市场在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紧抓经济发展的机会,积极发展自身企业,在该状况下,市场对于各个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各个专业学生的教育应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动,实训教学与生产融合,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王志换.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中的探索与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8,v.6;No.30(02):81-85.
[2]肖杰华.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5):159-163.
[3]李菁,顾东升,鞠克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公安院校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v.28;No.165(02):80-89.
[4]徐芬.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中英学徒制试点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Z6):80-83.
[5]何战会.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4(27):27-28.
[6]赵静,衣马木艾山·阿布都力克木.现代学徒制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探索——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v.9;No.33(01):59-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