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创新创业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1:39: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政治工作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论述创新创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最后提出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旨在提升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高等院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周春滟.基于创新创业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0):30-31.

在国家“双创”政策的指引下,深化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体系和提升高校青年学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下,高等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能力[1]。通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载体,全面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意识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开辟新的途径。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同时,及时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发展和进步,才能切实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能力。

\

 
(一)教学工作中的成就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双创”教育在高校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理论架构、实践环境和教育成果等方面尤为明显。“双创”教育过程中对高校青年学生观念意识、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工作内容相通,一定程度上有效扩充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2]。其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校青年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取决于高校的教育效果。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激励、凝聚及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培养创新人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的适用领域。再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双创”教育相融合,能够有效丰富“双创”教育实践方式,增加新的切入点,在“双创”教育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强化思辨、受挫、运用等方面的核心能力[3]。

(二)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融入“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过于侧重理论知识,呈现出高度的理论化,实践过程中学科专业占比过高。当前的“双创”教育前期没有有效的培养过程和阶段性分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缺少明确的目标及创新与因地制宜并存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队伍中,同时具备“双创”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在教师专业水平、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再教育不能有效落实,同时考核层面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后续的信息反馈不能有效进行。

二 创新创业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创新改革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主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首要任务,通过两措并举的教育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效推进课本理论向社会实践的有效转化,提升高校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青年学生创新与创业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本着个人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特定群体、社会需求提出的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而改进或创造的新事物。创业是一个发现、把握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的事物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的首要特质,创业是创新的实践历程,通过创业来体现创新的价值。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优化整合相关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辅助高校青年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坚定创业意志,付诸创业实践。

(二)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被高校青年学生所重视,迫切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来转变。高校青年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此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领,在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扩充教育内涵、丰富社会实践等方式重点关注个体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健全人格,强化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优良品质。高校青年学生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群体,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精神、坚定的创业意识和夯实的创业能力,方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实践当中[4]。

三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双创”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受各种因素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良莠不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对高校青年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进行纠正,辅助青年学生提升创业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坚定创业意志、端正创业观念、明确创新创业价值,强化高校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一)创新青年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结合当前及社会经济发展及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标准,深入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引领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准度,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探索多渠道多维度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利用通过优化整合后的社会资源及资本,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个性化综合型优秀人才,促进学生横向多学科多维度发展[5]。积极鼓励教师精心设计和开发适合高校青年学生的科研训练项目,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探索积累适合当前形式下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双创”的社会背景及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水平,专业课要突破单一学科限制的壁垒,加强多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综合教育。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前专业发展前沿问题,强化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要以实效性及现实性作为基本导向,立足国内当下的现实情况,让学生能够充足掌握各种科学前沿理论[6]。根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利用互联网为载体,开发建设综合学习平台和软件,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培养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创新创业意识的引领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主体,是提高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成员。当前高校具备“双创”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教师屈指可数,只能依靠教学经验将理论知识片面的教授于学生,势必影响青年学生对创新创业内涵及价值观念的深度认知。为此,加强具有创新创业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师资团队建设,是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坚实有力的保障,能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

四 结语

在创新创业理念下开展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德树人功能,为青年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正确择业观培养。因此,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融合,是“双创”时代背景对高校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举措,有助于落实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和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结构的优化。

\

 
参考文献

[1]张海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引导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03):78-81.
[2]李永桥,谌丹阳,古松.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8(01):17-20.
[3]龚安华,孙岳玲,田歌亮,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2):219-220.
[4]王宇翔,唐莉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创新思考——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84-88.
[5]李兰晶.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79-81.
[6]夏梦颖,周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7):287-2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8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