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给略显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语文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养并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其养成健全的思想人格。所以,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课活动中的学习兴趣,是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一直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活动;语文;学习兴趣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片面追求学科的优秀率,将教学重点完全置于枯燥乏味的文学语言和题海之中,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于是一部分学生纷纷大呼学习语文没有意思,没有兴趣,完全体会不到语文的魅力。针对上述出现的情况,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开展基于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中也明确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比讲授传统教材中一些与时代完全“脱节”的文章更为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呈现出几方面特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抓住这些特点,才有助于我们推动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知识素养。
一、活动目标的明确性
正常情况下,语文综合实践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学习内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几方面的学习也涵盖了当前正在倡导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要求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努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综合实践课活动的侧重点都是有所不同的,写作能力与综合性学习都各占一半,口语交际更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因此它的位置总是居于中间的。既然如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不妨先确立好自己所授课的中心思想,进一步明确本节活动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另外,教师对于各个活动的环节设计都应紧扣课文的中心论点,以期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进一步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及价值观的确立和形成。
例如,在教授《这就是我》《我也追“星”》《走上辩论台》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立足于作文写作基础之上的,教师在刚开始讲课时,可以先通过口头表达将自己的观点进行陈述,所以这类活动主题应让学生在围绕如何“写”、怎样“写”两方面做文章。又如《漫游语文世界》《莲文化的魅力》《到民间采风去》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而且通过历史、美术等角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
二、实践活动准备的充分性
在开展并进行实践活动课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语文课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它虽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虽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程,但它依然是语文课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专门为学生学习语文课而服务的。教师在进行这类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繁华”和“热闹”,一定要有目的、分步骤、按计划地科学安排和进行。另外,教师在活动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在开展这类实践活动时,从准备到成果展示,教师不妨以四周为一个阶段,四周也刚好是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长,在课文讲授前布置课题,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这些准备活动进行一种不定期、不定式的随机指导,或在活动的过程中随时检查,或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再让学生自己进行细致的自查,然后再展示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和进行。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准备《古诗苑漫步》实践活动课时,鉴于这类活动以写作为主,所以,活动成果以编辑诗集的形式和电脑幻灯片(PPT)形式展现,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明确查找的范围,我定下了以下几个主题:(1)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2)描写爱国情怀的诗词;(3)抒发离情别绪的诗词;(4)表达诗人与朋友之间友谊的诗词;(5)表达个人志向抱负的诗词;(6)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7)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首的边塞诗派。这几个主题基本上涵盖了我国诗词的写作内容,而且在网络上的可搜寻性也较大,学生的自由发挥度也很广。对于学生诗集的编辑,我也作了如下的要求:(1)写出全诗,作者,朝代;(2)对每首诗进行科学的点评,另外自撰也可自行摘录;(3)运用A4纸编辑,手写和打印都可以;(4)在撰写“前言”或“编后记”时,让学生再谈一谈编辑的全过程及对这次活动的感受。要求学生要力争做到中心鲜明,那样学生才会心中有数,就能按部就班、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但又保留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准备阶段,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点拨、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材料,其内容更是涉及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进一步贴近了生活,时代感也很强,这样一来,对语文实践课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多样,简便易行,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走上辩论台》和《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就可以用辩论赛、演讲会的形式呈现;《乘着音乐的翅膀》就可以用音乐欣赏会的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唱,自己表演。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选择活动形式,但有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不能只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不能只追求活动课的热闹。语文综合实践课活动的开展,一定是要能够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的,更是要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的。只有让语文课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两者兼备,才能使学生既乐意参加,又能有所收获。
四、课堂教学主人的可变性
这个特点是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延伸开来的,既然课堂模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那么课堂教学的主人同样也会发生变化。在开展的这类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更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应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新课标给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到:对于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学习精神,这类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的活动,教师一定要特别注重其探索、应用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表现”自己。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最成功的课堂教学,便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个活动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会减弱。相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要求则会更高。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变的,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通过进一步的方向指引,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在当前,有部分语文教师不愿意、更不乐意开展综合实践课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这种课型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高。传统的课文分析课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分析为主,教师只需要将文本解读通透、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但是,综合实践课不仅是单纯的文本分析,更多的是对一种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能对综合实践课进行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认为“师必定贤于弟子”的话,那么我们肯定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体系的更新。另外,教师也要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已超出以前,我们教师可以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加强师生的双向融合,使双方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使学生对自己足够“心服口服”,进而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一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进步,有这样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多层次的评价也有利于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由于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一位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正是我们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正因为如此,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不能成为摆设的,教师应将其摆放在与教材选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所以,在当前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大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一些自主活动和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另外,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各类事物的综合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语言交际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雅利.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初探[J].科技视界,2015(14).
[2]李晓波.试论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J].新课程(中学),2016(7).
[3]杜立海.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J].中华少年,201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