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艺术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主要研究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现象和音乐教育行为的心理规律。当前, 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刚刚起步, 高校音乐教师应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 关注国内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前沿性研究成果, 结合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学改革实践经验, 构建教育心理学体系, 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研究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心理现象和规律,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 提升大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由郑茂平和王耀华撰写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 对探究音乐心理学对音乐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具有帮助。该书分别从音乐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教师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相关问题进行介绍和阐述。该书介绍了音乐教育过程中时间属性的认知规律, 总结提炼了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规律、音乐教育中教学心理理论和教师心理特征, 探讨了大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理论、心理特征、音乐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形象思维训练中的心理规律, 探究了音乐教育过程的心境、音乐偏好、音乐趣味等个体心理特征。该书把教育心理学理论、音乐将教育实践等最新研究成果和音乐教育现象有机结合, 运用心理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 揭示了音乐教育的艺术规律和心理规律。
《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知识介绍中, 阐述了音乐教育心理意识的表现、音乐学习者心理规律的意识、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的心理本质、音乐教育的心理趋向和科学化发展趋势等问题, 研究了音乐教育从经验层面向心理层面转变、音乐教育逐渐重视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问题, 这些音乐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有助于大学生利用音乐心理学知识提高音乐学习效率。该书论述了音乐时间认知理论, 阐述了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相关概念界定、相关关系的梳理和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研究领域, 还重点阐述了音乐心理学时间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以及音乐时间心理的实证研究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在音乐情感体验问题中, 该书着重论述了音乐艺术的情感状态、情感体验、情绪智力、情感类型等, 具体阐述了音乐艺术情感的相关概念、表现形态、行为反应、经典情绪智力理论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启示、音乐教学中情绪智力与成功智力的关系、音乐教学中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等。
该书还论述了音乐教学理论:一是音乐教学目标设计的心理学理论, 阐述了音乐教学中认知教学目标的确立、情感教学目标的选择和技能目标的分析;二是音乐教学对象起始状态, 分析了音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如音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和音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等;三是音乐教学的内容选择, 如音乐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和音乐教学内容的组织等;四是音乐教学过程的监控, 如社会文化环境对音乐教学过程的调控, 音乐教学策略对音乐教学过程的监控等。最后, 该书论述了音乐教师心理、音乐创作教学心理、音乐表演教学心理、音乐审美教学心理和音乐学习心理等问题, 阐述了音乐学习者的心理特征、音乐知识学习、音乐动作技能的形成、音乐形象思维训练和音乐教育中的个体因素等基础知识。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音乐教育艺术实践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把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于音乐理论教学中, 研究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明确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向、目标和对象, 师生互为互动, 把握共同规律, 注重实践应用, 有利于锻造音乐教师的心理品质, 提升自身修养。研究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心理因素, 包括心理基础因素、心理动力因素、心理状态因素和心理成果因素等, 要从大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情况出发,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积极引导大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 大大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心理作为大脑中一种特殊生理机能, 是逐渐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 通过大脑主观反映客观音乐事实, 使大学生的大脑在实际音乐教育活动中不断得以完善。音乐心理现象又是人类心理不断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 是在音乐意识产生、发展过程中不断进化而来的。音乐听力水平的高低是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视唱音准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大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 培养大学生的听觉和听力非常重要。
因此, 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等, 以利于提高大学生对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的把握;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情绪把握能力、音乐内涵领悟能力、曲式结构的听辨力、音乐体裁听辨力等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还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大学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音响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 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要通过音乐乐曲鉴赏教学, 培养大学生的音响、节奏、力度、音高和音色等辨别力与感受力;通过音乐心理学知识指导大学生形成乐器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学习的能力, 为今后独唱、独奏和演出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促进大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教学;结合舞蹈元素, 提升学习音乐与舞蹈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大学音乐课程建设中广泛运用。当前我国音乐课程建设面临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地位缺失、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 音乐教育心理学还只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 未被纳入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中。作为培育未来音乐教师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建设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学以致用原则, 各高校要开设好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 培育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 要注重音乐教育心理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还要加强音乐教学的策略选择, 对音乐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设计。
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策略设计, 要注重音乐音阶上下行、音程度数、和弦音程关系、音符间时间比例等因素, 还要依靠这些因素所携带的方向性、强度性、动力性、长短比较性信息等, 对学生进行影响。这些心理特点提醒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知识传授, 还要注重知识延伸, 力求乐音与时间事件信息的时间特征形成自动连接。如, 音阶教学要注意音准, 更要注意体验音阶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动力指向性, 音程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音程具有的期待性、稳定性和邻近性, 为音乐表演做准备;和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和弦本身的动力性、和弦的动力性连接与音乐运动的内在关系等。
随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音乐心理学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在音乐课外教育教学中也得以充分展现。音乐教育心理学在课外音乐教育中的充分运用, 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 培养和提升学生音高感、节奏感与旋律感等。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变化, 运用专业指导方法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认知音乐基本内涵, 通过观看音乐会视频资料、实际演出、小型音乐会等教学形式, 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和开阔视野, 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类型音乐作品, 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对音乐作品的记忆, 形成科学的音乐知识体系。在课外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心理学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与讨论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音乐记忆力。课外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 可以采取加强对音乐心理学的理解、注重音乐属性与教育方式的协调、引入音乐心理学活动辅助音乐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变化调整教学方式等措施, 提高音乐课外教育教学质量。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评《音乐教育心理学》>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3/2018080302153710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