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科研小组互助、中外学生联合模式”培养医学留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研究和体会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7 15:02: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医学留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医学留学生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温州医科大学的科研环境、以及留学生科研能力调查等现实因素,提出以“科研小组互助、中外学生联合培养模式”,探讨适合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教育;留学生;科研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叶薇,等.以“科研小组互助、中外学生联合模式”培养医学留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研究和体会[J].教育现代化,2019,6(52):25-26,40.

       在快速发展的医学科学和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之下,目前医学高等教育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来华学习的医学留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医学留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近几年也逐渐受到重视,由于医学留学生文化背景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而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困难则更多。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对科研活动感知力和参与度等多方面的差异,加之留学生自身的特点等,医学留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是更大的挑战。因此,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并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实现留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以适应未来对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需求。

一 医学留学生教育及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概述

        面对留学生医学教育,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突显。留学生教学实践中的互动性、宽容度、自主性、思维方式的差异等与传统教学模式冲突不断。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调查也显示医学留学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极为渴望,并认为科研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中对医学留学生培养存在难度也显而易见。因此,留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留学生教育过程中非常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 温州医科大留学生科研环境现状

        温州医科大学自2006年面向海外招生,目前有3个留学生的本科专业,分别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我校通过构建多层次留学生科技创新平台,为留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机会。(1)大学生科研项目,主要包括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和温州医科大学本专科生科研课题,每学年集中申请一次,获批项目实施周期为一至两年,涵盖了项目申请到实施全过程,这为学生提供完整、全面的科研能力培养的流程和方案。(2)科技作品大赛,包括两年一度的“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一年一度的浙江省生命学科竞赛,旨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团队协作、科研成果展示能力等。(3)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包含“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浙江省职业规划大赛和温州市创业大赛等,则为学生提供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展示平台。以上各科研活动以同等机会面向医学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科研实践环境。此外,根据对医学留学生和中国医学生的问卷调查[2],学校通过定期邀请国外专家开展英文讲座,成立留学生科技协会,在留学生群体中开展学术周等措施,提高了留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意识。


\


 
三 以“科研小组互助、中外学生联合模式”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

        本文将基于Molecular Biology课程,从课堂教学出发,以建立科研互助小组模式,探索提高留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为便于描述,以下将实施过程分为成员筛选、组队和选题、项目实施和结果呈现各部分。

(一)成员筛选

      Molecular Biology课程为高年级留学生设置,该专业也是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课程包含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通过讲述Molecular Biology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生命科学、医学专业领域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该专业理论基础与科学实践之间的连接。同时,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观察学生,从实验课和理论课中,发掘学习能力突出、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于能够及时反馈,对于未能及时理解的知识点会在课堂上、课间、课后及时反馈,这是与中国学生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因此授课教师较为容易发现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多以两人一组形式完成一项实验任务,因此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差异显而易见,这也为教师筛选小组成员提供了条件基础。在中国学生的选择方面,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选择面较大,主要通过学院推荐和面试形式进行筛选,结合学生各自特点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二)组队和选题

      组队形式以中外学生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小组互助模式。团队的核心理念即“互助合作,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科研项目的选题。在科研内容选择上,需要从学生特点的角度切入,难度和新意并存。过难或过易都有可能导致实施过程中失去动力和积极性,这也是指导教师需要去综合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指导教师首先需要对每位成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性格特征等等。在组队完成之初,小组成员各自之间需要磨合,可根据选题需要对每位成员进行一段时间初步训练,在该阶段,不仅促进教师对成员的深入了解,而且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分工合作奠定基础。从总体表现上,留学生思维活跃,及时反馈、动手能力强,个性较强,规则意识较弱;中国学生基础更为扎实,做事严谨认真,务实、理解能力强、比较遵守规则,创新意识较弱。在互为强弱的团队里,教师的角色即促进各个队员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积极性,互补合作。

(三)项目实施和结果呈现

       在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出现困难或者瓶颈时,是团队最容易发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在此时需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勇气。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应有相应的对策:(1)教师需要反复强调团队的共同目标和预期的结果,让学生在问题面前依然有信心和动力,去共同解决问题,向目标靠近。(2)防止发生小团体的现象,需要教师不断强化“互助”的团队精神,在实施过程中,任务分工可以有所偏向,如每组成员在完成各自实验的基础上,中国学生偏向实验的管理,留学生偏向问题解决,包括科研文献的查阅和分享。共同负责调整团队整体科研气氛。(3)提倡“小组合作与自我评价”,为每个学生营造自我表现的宽松氛围,鼓励积极表达,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提出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考验教师和团队合作的关键环节。

        项目实施接最后阶段,面对收获时的结果呈现环节,小组成员可利用各自擅长的语言来呈现科研成果,如用中、英文撰写论文、PPT展示等,并互相修正,共同促进,让互助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可能性。这一环节也是对团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建立的信任感和合作能力的一种考核。

四 小结和讨论

        科研团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学生科研团队可以让成员之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留学生因语言障碍、教育和文化背景差异等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并不占优势。因此,基于国内外医学教育现状分析、本校教学特点和学术氛围等方面,我们借鉴日本教育方法,即强调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思维[3],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课后组建科研互助小组,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留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我们试行通过“科研小组互助、中外学生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如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竞赛等形式,在此过程中,中外学生各自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互助合作,共同完成科研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科研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思维能力[4]。在探索培养模式过程,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几年,温州医科大学医学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活动,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技术立项资助项目3项、校级科研课题8项、省级学科竞赛获奖2项、校级创业大赛荣获二等奖等成绩。

         但整体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科研感知力、参与度仍比中国学生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融入科研小组仍然存在困难等。为解决上述差异,教师和学校需要加大力度为留学生搭建起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平台和科研氛围,做好全方位的宣传工作,通过课堂内的信息传递和课堂外的宣讲,鼓励留学生参与进来,真正体验科研的乐趣。在科研创新活动中,不仅提高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科研项目,收获了超越成绩的友谊和互相成就,促进了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专业学习、专业研究方面的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方位交流和多角度融合。


\

 
参考文献

[1]张亚南,郭伟,王磊,等.以科研小组模式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的创新教育研究[J].海南医学,2015,26(10):1534-1536.
[2]施苏雪,姚伶,王金丹.来华医学留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现状及途径探讨——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07):30-31.
[3]张健,向永孝,王文军,等.参与式教学法在医学留学生骨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2016,27(15):2564-2566.
[4]曹宜人,张军.热带地区医学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42):3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