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9 13:47: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做以总结和思考,阐述了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需求和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可从内容、载体、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着手。在对中国医科大学3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在第二临床学院开展了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以期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学术性社团

本文引用格式:李宇男,等.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16):18-20.

       科研能力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科研设计对医学生的多种能力均有促进作用。[1]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初级科研训练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2]目前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科研现状是,对科研重要性的认同率较高,对参与科研活动较为感兴趣,但实际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较少,对自己科研素质现状满意的较少。[3]医学生课业安排较满、考试任务较重,学生毕业后有的选择考研,有的选择工作,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需求不同,因此学校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更有针对性,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本研究通过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力求在时间安排、形式载体和内容涵盖上,寻找到新时期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效的方式方法,为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提供建议和参考。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以开展学术性社团活动的形式培养医学生本科阶段的科研能力,以辅导员老师入驻的形式加强社团的管理,在医院层面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以学生意愿为导向,丰富和做强社团活动,全面打造受欢迎、有效果,深入浅出引领医学生迈入科学研究大门的培养模式。

一 医学本科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需求调查

       为了设计合理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笔者通过对部分学生深入访谈和集体讨论,成立了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科研社”,并首先面向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大五学生,招募骨干成员。又通过与骨干成员的多轮讨论,初拟了关于社团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本科阶段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参加科研学习的意愿、认为开展科研学习的合适时间、形式,以及认为重要和感兴趣的具体内容。向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大五学生共350人发放问卷,其中大四132人,大五218人。收回有效问卷341份,其中大四129人,大五212人。现将问卷调查结果详述如下。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认为在在科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依次有:①一些科研相关的课程在教授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科研问题,因而不了解其重要性,学习也没有针对性,导致在实际中要用到了,才感觉很多知识和方法并没有掌握。②在学习统计学方法时,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虽然统计原理懂了,但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是使用统计软件的,上课时老师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看,没有真正用过,导致虽然通过了理论考试,但在实际应用时仍然不知道从何下手。③一些教学内容,因为不是考试重点,因而没有重视,现在读论文时才发现其重要性。④虽然在本科阶段也参与过一些老师的课题,但要么是按照导师指定的方向和课题查找资料,要么是按照分配完成实验很小的一部分,比如负责细胞培养之类的某一步操作,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后来的论文撰写工作,也很少能应用到各种科研技能。⑤还有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是科研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可以大提高工作效率的“窍门”,书本上没有,课堂上不教,但却对实际工作十分重要。

(二)学生的参与意愿

     医学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学生的参与意愿直接关系到科研培养的效果。[4]问卷就学生是否自愿参与“科研社”的培训活动展开了调查。大四年级有55.0%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科研培训活动,而大五年级有94.8%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科研培训活动。具体情况见图1。可以看出,大四阶段的学生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程学习和理论考试上,毕竟成绩决定了硕士阶段的专业和导师。而大五阶段的学生在考研结束后,有了时间和精力,因此愿意参加科研学习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

(三)培养内容的需求

       医学生在科研培养的初期需要得到恰当的引导,关键是建立正确的科研思维。[5]在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调查时也发现,医学本科生对科研思维、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相对于实验操作技能更感兴趣。当被问及希望学习到科研的哪些知识时,大四年级56.6%,大五年级84.0%的学生希望学习“文献检索和管理软件”;大四年级45.7%,大五年级58.5%的学生选择了“科研选题”;大四年级61.2%,大五年级92.5%的学生选择了“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大四
年级57.4%,大五年级76.9%的学生选择了“论文编辑软件”;大四年级31.0%,大五年级33.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具体情况见图2。同学们在“其他”中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较集中的是建议开设网课,可以反复听,课后增设作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知识和技能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同时,大五年级的学生相较大四年级时,更多的人对科研有了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

\


(四)培养方式的需求

         当被问及最希望以哪种方式学习科研技能时,大四年级64.3%,大五年级77.4%的学生选择了学术性社团;大四年级16.3%,大五年级12.3%的学生选择了选修课;大四年级10.9%,大五年级7.1%的学生选择了必修考察课;大四年级8.5%,大五年级3.3%的学生选择了必修考试课。具体情况见图3。通过进一步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之所以愿意以学术性社团的形式参加科研技能的培训,是因为有更大的选择性和自由性。每个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不同,侧重点不同,因此科研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鉴于之前的基础课程已经较为全面地学习了医学科研方法等知识,因此希望在科研起步阶段更有的放矢,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而不希望又被增加考试“负担”。有研究发现,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是科研活动的薄弱环节。[6]大学生学术性社团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做到“自我建设”和“学校管理”相得益彰。[7]因此,以大学生学术性社团模式开展本科生的科研培养,应该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


(五)培养时间的需求

        当被问及在哪个阶段开展科研技能培训最为合适时,四年级44.2%,五年级72.6%的学生选择了在大五年级开展;四年级33.3%,五年级21.7%的学生选择了在大四年级开展;四年级14.0%,五年级5.7%的学生选择了在大三年级开展;四年级8.5%,五年级0%的学生选择了在大二年级开展。具体情况见图4。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较多的学生选择了在大五阶段开展科研技能的培训,一方面是需要在前四年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大五阶段没有了考试压力,学习起来更轻松。


\

 

(六)其他

        当被问及对上过的哪些课、哪些老师感兴趣,希望邀请其来做讲座时,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喜爱的老师,较多地集中于有科研经历、优秀成果的两至三位青年教师。

       当被问及对科研社有哪些意见建议时,参与调查的同学表示,希望活动对全体同学开放而不局限于社员;开办的讲座从基础开始提升科研技能、多联系实际;老师的讲座课件能够分享,并成立学习小组可以互相交流;课程希望安排在晚上等等。

二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以科研社团模式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索

(一)资金支持


        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为“科研社”设置了专项活动资金,由学生申请,辅导员老师把握,即可使用,如果资金不够,仍可随时向学院申请追加。

(二)政策引领

        一方面,中国医科大学在学校层面对学生的综合测评方面,对参与学术活动、发表论文的学生都有政策上的加分,且分值相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可观,直接影响到学生奖学金的评选。另一方面,社团对保质保量参加社团科研培训活动,通过一定形式考核的学生,发给培训证明,使学生得到一种形式上的自我认可,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三)主要流程

          活动主要分为系列讲座——布置作业——模拟答辩,共历时五周时间。首先开展科研系列讲座:第一周选题思路讲座,邀请在科研方面优秀的青年医生、在读的研究生作为主讲人,特点是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渡,更能理解学生当前迷茫的状态,也更能从学生角度开拓出思路。第二周医学常用数据库和论文写作软件介绍的讲座。依托学院图书馆专业教师,教会学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查找文献,使用pubmed等常用数据库。教会学生使用endnote论文写作软件的使用,并与数据库相连接,提高查找文献和论文写作的效率。第三周医学常用统计学方法和统计软件的讲座。其特点是深入浅出,重在实践。学生在已有的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培训,可以迅速上手。

        其次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初步的论文选题和设计,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原因,实验的思路,应用的统计学方法。重点把握在学生初步尝试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发现问题。同时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在做科研设计遇到问题时相互帮助,对集中的问题请教老师。最后一周开展模拟答辩,筛选出典型的论文,邀请研究生导师对典型论文进行现场评审。评审主要针对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统计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给出评审意见。导师针对论文的不当之处和不合理方法做出现场指导,对学生的疑问做出现场解答。

(四)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估

        为期五周的科研能力培训结束后,研究者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方:一是对活动开展质量的评价,二是对培训内容实用性的评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92.5%。通过问卷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96.2%的学生认为讲座的主讲人经过认真的准备,所讲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91.4%的学生认为培训内容实用性强,对自己有所帮助;88.6%的学生表示希望类似的活动继续举办,可以常规化。

三 结语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也要重视科研实践的培训,其中科研设计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要总结既往工作的不足,也要把握新模式下的特点,既要有学校教学的总体考量,也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本文基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做了探索性的尝试。虽然学术性社团不是一个新的形式,但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却有着新的用武之地。人才培养需要从国家、高校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三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本文从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展开思考,还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以期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肖雪,白鹏,邹娟,等.科研训练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6):854-857.
[2]张爱华.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及启示[J].科技资讯,2007,(24):109-109.
[3]刘书中,王以朋,张海龙,等.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0):1866-1868.
[4]王瑞婷,董雅洁,狄婷婷,等.实验设计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效果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2):177-178.
[5]李波,董春玲,于维先,等.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7):177-180.
[6]郑翔,周雪,潘倩,等.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反思和改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8-31.
[7]刘晓慧,葛超,李光普,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32:50-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