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审计是一门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职业,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审计理论》是一门能强化学生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审计专业人员的必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审计与企业实务经验,因此,任课老师很容易将本门课变为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最终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课程的过程中,枯燥无味;学完《审计理论》课程后,仍然缺乏对审计理论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审计问题专业表达及审计论文撰写的基本功,甚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科研能力,期望通过审计理论学习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更难提及了。因此。本论文拟以《审计理论》课程教改项目为例,结合本人教改实践状况, 探讨基于职业素养与科研能力训练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科研论文,并在课程实践加以实践,并以此为发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审计理论、职业素养、教学探索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罗春华. 基于职业素养与科研能力训练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审计理论》课程教改项目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28):58-60.
审计是一门与社会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职业,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经济业务日益复杂,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而对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现有的传统教学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而教,学生将在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中缺乏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很难胜任审计职业。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寻找和探索为了学生发展而服务的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也认为:好的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Bruce Joyce,2003)。
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审计理论》是一门能强化学生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审计专业人员的必修课程。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实习和毕业时均选择了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审计与企业实务经验,因此,任课老师很容易将本门课变为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最终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课程的过程中,枯燥无味;学完《审计理论》课程后,仍然缺乏对审计理论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审计问题专业表达及审计论文撰写的基本功,甚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科研能力,期望通过审计理论学习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更难提及了。因此。本论文拟以《审计理论》课程教改项目为例,结合本人教改实践状况,探讨基于职业素养与科研能力训练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科研论文,并在课程实践加以实践,并以此为发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一 项目创新点
一方面,现有《审计理论》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大多是审计学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传统的审计理论课程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虽然其中穿插讨论和提问环节,但这种提问式、且又不“善问”或组织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可能既不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有时还可能“凝固”学生思维。学生在学完此门课程后,对审计理论的整体框架缺乏认识,也缺乏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审计实务中的问题、探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审计职业素养的有意识引导,学生在未来审计实践中,也无法主动地进行审计理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而对未来的职业实践发挥指引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学目的创新:
a 审计理论教育与审计环境相结合
b 审计理论知识传播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c 有限的审计理论课程与审无限的审计教育资源相结合
第二,学内容创新: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思路
a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三层次模块化的审计理论课程内容体系;
b 结合培养目标,搜集、设计和开发原创性的审计理论教学资料库;
c 以教学资料库为基础,结合审计理论最新文献, 采用系统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二 项目实施介绍
本次教改项目实践针对本校 15 会计专业学生,合计 32 课时,周学时 2。根据学生选课情况,为实行小班化教学,将学生分成两个班,其中一个班 13 人,一个班 19 人。两个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均相同,区别只在于 19 人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在晚上。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未来《审计理论》课程教学探索将对传统的《审计理论》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并依据教学改革目标补充完善,采取了以下三大模块实施:模块一:审计理论框架的梳理。这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梳理已有审计学理论知识,并引出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课程内容的框架,阐述审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模块二:审计理论与审计职业教育的研讨。这部分拟主要探讨审计对象内容? 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以及专业胜任能力三者关系? 审计职业应有的职业思维?等三个大问题;模块三: 审计理论专题研讨。这部分结合本专业《审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选择了审计动因理论、审计组织理论、审计研究方法专题、审计质量、审计意见、审计收费、审计独立性、审计期望与审计失败以及审计市场与审计竞争等九个模块学习;教学模式采用文献阅读 + 个人阐述 + 课堂讨论与互动 + 小组讨论 + 案例分析及 PPT 展示 + 文献综述撰写 + 期末大论文等几部分内容展开。其目的在于以夯实学生的审计理论基础,并从科研能力训练的角度,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专业表达审计问题的理解和判断。
在本门课正式开展的第一堂课后,要求学生选择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相关的几本权威期刊,如审计研究、会计研究以及管理世界等期刊,浏览并开始关注审计热点问题,初步熟悉审计理论研究文献的模式。而在每个模块的课堂讨论和个人阐述中, 均要求学生结合主题学会自主搜索相关文献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围约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如该篇文献在研究(探讨)什么论题?论题的起因是什么? 作者为何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认为重要么? 它是如何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的? 文章框架如何进行列示?文章有哪些论点及其支持论据是什么?文章采用了哪些研究(分析)方法? 你如何评价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篇文献,你的收获和思考是什么?你认为还可以后续做什么研究(分析)?归纳而言,本次教改的特点是:
(1)个人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2)文献搜索与文献阅读相结合
(3)表达能力与 PPT 制作、文字撰写相结合
(4)职业教育与审计理论强化相结合
(5)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专题模块相结合本课程具体实施思路如下图:
三 项目实施结果
本课程学生期末总评由四部分组成:出勤、课堂讨论及 PPT 展示、期中文献综述三项平时成绩得分以及期末小结加期末课程大论文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课程大论文成绩比例分别为 40% 和 60%。其中,文献综述和期末大论文的评分标准又分别从选题、论文框架、行文分析、内容及逻辑等几个方面以一定的权重进行评分,并且要求字数在 5000 字左右,选题有针对性,框架合理、行文通畅,分析有逻辑, 有自己的观点。
从期末学生总评成绩来看,白天上课的 13 人的班级,4 位同学总评成绩 >90 分,最高分 93 分;其余同学总评均在 80-89 之间,平均分为 86.85.;晚上上课的 19 位同学中,3 位同学总评成绩 >90 分,最高分 92 分,只有一位同学得分在 70-79 之间,其余15 位同学得分均在 80-89 之间,平均分为 85.11。
从学生所撰写的期末小结来看,有同学提到, 很庆幸从众多的课程中选修了这门课程,并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提到:“由于同时间段内上课的同学数量不多,使得我们在课程进展过程中有了与老师、其他同学更多地交流讨论,老师循循善诱,注重引导而非灌输;同学们也各抒己见, 相互争论、采纳、完善观点。这些都是我在其他课上没有体会到的,这种课堂形式使我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专注,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思考,相较于大部分课程生硬的接纳老师叙述的知识点,我能真正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有同学提到 :“在本门课程学习中,还补充了许多其他的知识技能,包括在对所写文章展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充分考虑观者听着的客观状况,在保持精简的原则上进行详细的描述。另外,作为被表述方也要善于发现问题以及他人的优点。”有同学总结道:“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审计理论专题这门课,因为在这门课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快速读懂一篇论文、写出一份合格的文献综述或者小论文,也不仅仅弄懂了几个专业词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对文章、对作者观点的思考,学会了质疑所谓的“权威”,也意识到了自己和身边的人在大学中渐渐迷失的“真实”。以前我总以为可以被发表出来的论文,应该都是优秀的,那些写这些论文的作者应该都是超级厉害的吧。但是现在我知道,发表出来的文章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发表论文。研究不是在天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
另一方面,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两个班的学生自行组合,积极申报学院、学校以及浙江省科研项目, 其中两组学生获学院本科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并在国内相关专业刊物公开发表科研结项成果论文,一组学生获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一组学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
四 项目实施意义及反思
职业素养的具备以及包括科研核心能力的训练, 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中除岗位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同样也适用于各种职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一种伴随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些能力从大的方面大体可以归纳为与人交流与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以及创新革新等能力。这些能力既是一种职业方法能力又是一种职业社会能力,学生在大学课堂中主动受训这些能力,是增加他们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为自己拥有满意工作和幸福的活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因此,本项目①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有效关联,创新教学内容。通过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加强对学生基于职业素养与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推理、分析, 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并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②改变课程教学模式,采用讨论法、文献阅读法、调查法等以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创新精神, 并兼具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由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本项目的初衷和实施是应时的,并且取得了预期效果。
当然,从课程未来教改的思路来看,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有些问题分析讨论进展并不足够充分和深入,由于课程教学方式的限制,如何将此模式在学生人数更多的课堂铺开并取得有效预期,还需在未来的教改过程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Bruce Joyce.归纳教学模式 [A].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