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医务工作者都被大众亲切地称作“白衣天使”,这是他们世世代代辛勤付出换来的认可和尊重,连接民众和医务工作者和谐关系的纽带就是良好的医德。医德教育就是医学品德方面的教育,是医学院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医学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近几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社会民众热议的话题,医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医德教育已经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医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郭红梅.浅谈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医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52):255-256,261.
一 思政教育重视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学科的特殊性
医学是建立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人类与疾病、大自然作斗争实践的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特点、规模和理论体系。而且医疗卫生事业也是一个时刻面对病人的特殊行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很强的爱心、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
(二)患者需求
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不仅仅要求医院的医疗技术先进安全,还看重医护人员的态度和服务。如果缺乏过硬的医疗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细心的人性化照顾,就不能治愈患者疾病,甚至还会产生医患纠纷,为医院和患者双方带来巨大的困扰。在过去的一年中,相关资料显示,大多数的医患纠纷都涉及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所以医护人员的医德是关键问题,提升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是重中之重[1]。
(三)高等医学院校的关键地位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国家医护人员的基地和摇篮,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全面扎实地掌握医学知识以外,还要认真学习思政课程,提升自己的医德意识和修养。如今的思政课程的普遍性对高校学生的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这对医学生来说是不足够的,他们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医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在思政课程方面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医德教育体系。
(四)良好的医德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
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医学生在大学时期的思想有很强的可塑性,整体上心理是积极向上的,只要学校加以积极地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重视医学修养和医学道德,培养高尚的医者品格,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 我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
(一)尊重生命,不分贵贱
医者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作为医学生也要将这个理念牢记在心。医者救人,不分高低贵贱,不歧视疑难杂症的患者,最大程度地发挥医者救死扶伤的作用,科学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耐心为患者解决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将救人放在第一位,做一名有职业操守的医疗卫生工作者。
(二)重义轻利,医德为先
如今的医疗卫生水平发达,医疗器械先进,与此同时也为民众带来了医疗费用的烦恼。很多家庭因为高昂的治疗费用负债累累,不得已拖欠医院的医疗费用。我们看到过许多患者因为床位问题在医院走廊里接受治疗,还有许多患者因为无法继续支付医疗费用,无奈选择出院。急诊科的故事让我们的心一次次地揪起又放下。医院里每天都在发生医生和患者互相理解和帮助的事情,着实让人泪目。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人为先,利益抛在脑后,所以才会有不想同流合污的走廊医生,淡泊名利,对自己的患者说实话,报实情,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日常。
(三)“大医精诚”的理念
这是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额度医德医风建设理论。“大”重点指出了医者的高远的思想境界,关注的是医护人员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强调的是医务工作者的医术,医者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和过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诚”强调的是真诚、诚心诚意地服务病患,为病人解决问题,维护病患的身体健康。他指出,优秀的医者要心平气和,净心专一,心无杂念。这一论断体现了对医德和医术两者同等的重视程度、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后来的医者们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中国医者优良的品德。
(四)“医乃仁术”的宗旨
这是儒家的仁义思想和医学本质的巧妙结合,被我国历代医者奉为行医的宗旨和原则。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尊重生命。人的生命是一切的基础;二,常怀恻隐之心,医者要对病患常怀恻隐之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有利于治疗的进度和疗效;三,尊重病人,这也就要求医者精通医术,对患者负责,对患者的疑问要认真诚实地解答;四,勿贪慕名利。“仁”也强调了仁义道德,警示医者,想要做一名良医,就不要贪慕名利,专心钻研医术才是正道。
(五)“普同一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顾名思义就是医者对病患要一视同仁,“有医无类”,孙思邈也认为医者在救助医患的时候,不应该区别对待。医者的基本职责是为病患解除病痛,无论患者的身份如何,家境如何无论种族民族,恩怨情仇,都要尽医者的本分,将自己的病患当成自己的至亲一样对待。
三 具体举措
(一)切实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思想、政治、道德三个方面的教育,开展这类课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也就为学生以后的医德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医学院学生的素质事关今后医护人员团队的整体素质,对今后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医患和谐健康关系的建立都至关重要。
医学院学生在高校求学期间是三观建立的重要时期,学校要认识到这一阶段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观念的重要性。让医学生在学校就形成良好的医德观念,养成高尚的品质,未来当他们真正走向岗位时,才能秉承优良的医德品质,在医务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人员[2]。
(二)明确学习目的
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病患解决病痛,维护其生命健康。医务工作者只有明确树立行业服务意识,了解医务行业的特殊地位,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人们摆脱疾病的困扰,重获健康[3]。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将自身的努力紧紧地和民众的身体健康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重视专业化的思想教育
学生只有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医德医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向学生介绍其专业的性质、从业要求、特点和重要性,以丰富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的认识。教师还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忠诚和热爱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键作用。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就会更加重视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更加细心和自信,努力成为光荣的国家医疗卫生工作者中的一员。
(四)在实践中提高医德修养
医德修养是进行自我锻炼、教育医德品质和意识的过程,它包含了医护人员需要遵循的医德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医德的理解。如何让学生切实地规范自己行为举止,在医德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改进,不断进步,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培养良好的医德的基础。学生在日常和同学老师交往时,要先做到尊重他人、谦虚耐心,做事认真负责,对待知识要一丝不苟,勤学好问,尽好学生的本分。先做好人再做好一个合格的医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教育功能
学校重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关乎学生思想层面的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发展到现在欣欣向荣的阶段,关键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我们依照我国国情,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4]。在医学院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时,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放在重要地位,让医学生深刻地感受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复兴智慧,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合格公民,进而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工作者,与其它各行各业的人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四 总结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引导,也是培养高尚医德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不断富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各大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进思政教育的模式,更加重视医德教育,将医德教育时刻融入到日常的思政课程学习中去,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个人在医务一线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小飞.论医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J].领导科学论坛,2018(13):92-93.
[2]张忠弘,李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34-35.
[3]张希亮.新媒体时代医德建设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3):2884-2886.
[4]周玲,何田.传统医德与医护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J].科技风,2018(33):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