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后疫情时代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的融入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11 11:47: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医德的本质属性,然后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融入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融入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后疫情时代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医护人员站在最前线,用血汗和生命展示了当代医学人的医德医风和责任担当,是难得的思政课“活素材”。在这一情势下,医学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医务工作者的主要阵地,要打造高品质的思政课,以便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医学品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教师应思考:如何通过此次疫情,从传统和新的时代的角度,将医德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

  一、医德的本质属性

  医德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德是指传统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儒家思想主导下建构和发展起来的以德性为基础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从业准则[1]。传统医家秉持忠恕、仁爱、济世的原则,从患者角度出发提倡以人为本,正如《黄帝内经》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药王孙思邈也认为医生应当立志济世救人,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且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医德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对“精”“诚”二字做了解释,他认为苍生大医必须具有两个条件:一是“精”,即技术的精湛;二是“诚”,即品德的高尚。“精”与“诚”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筑了“大医”的完美与和谐。另外,孙思邈还提出对于富贵之家不能“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清代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这些都说明医者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有仁爱之心[2]。

\

  在这样的“医乃仁术”思想指导下,我国传统医德已不局限于依据医学水平和医疗手段而提出的医德思想,而是将儒家伦理思想的“仁爱仁术”规范化和专业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传统医德强调医学可以上升到齐家治国的高度,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可以说,传统医德的本质属性是基于人性的美德伦理和医家规训

  自我、鞭策奋进的道德自律[3]。灿烂辉煌的中医药学为华夏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学院校大学生增添了文化自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4]。历史和现实已经多次证明,只有坚持对传统医德的追求,医学院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人才。对此,医学院校要依托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并接受医德教育,自觉将医德传承下去,增强医学院校大学生投身医疗建设事业和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医学院校还要体现出医德教育的办学特色、医药内涵,为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源源不断的健康动力。

  二、后疫情时代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融入的现实意义

  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指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仍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5]。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医德教育仍然不可或缺。我国传统医学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代医德教育奠定了基础,重温传统医德教育,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德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这说明在党的教育体系中,德育一直居于首要地位,同时这也为高校思政工作明确了工作重心、指明了前进方向。

  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学栋梁,医生的德行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因此传统医德中的“仁心仁术”思想仍然适用于现在。传统医德对发展现代医学教育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将传统医德和现代医学教育相融合,是建立健全卫生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必由之路,对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净化医学领域的风气、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如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新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德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6]医德教育需要教师用“医德”让专业课变成有温度、有感染力的课程。医学专业课往往给人曲高和寡之感,但是医学本身是一门有“温度”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医学院校每一门课程都是对生命、健康、卫生等问题的思考,包含一种普世关怀。这就更需要加强医德教育,以引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另外,医学院校要不断拓展医院相关资源,为学生创造进行医德课程相关研究的机会,并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把握医德教育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影响力和思政育人水平。在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展现出的舍生忘死、治病救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医德精神的生动写照;而后疫情时代,在大家都回归正常生活时,各地医护人员仍然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迅速集结,奔赴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勇敢逆行、奋不顾身为人民健康而战,正是医生职业道德的充分展示。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将医德教育融入思政课,有益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坚定医学生心中对医德的崇高信仰和理想信念,在传承医德精神和医生使命的同时,还对医学生形成职业追求和职业精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后疫情时代,医德教育是夺取疫情防控斗争最终胜利的精神动力,其深邃的精神内涵不仅要体现在战“疫”过程中,也要融入医德教育全过程,体现在日常医疗工作中[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8]。爱国主义投射到医疗卫生行业中,既是一种情感力量,更是一种道德力量[9],各地零星暴发的疫情对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爱国情操都是极大的考验,这时候更需要将医德教育作为医护人员的精神支柱,以激励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打好疫情防控的持久战。在后疫情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只有将普通公民和国家社会之间的利益融入日常的抗疫活动,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才能得到具体体现。对于普通医疗卫生活动来说,有了医德教育,医学职业活动才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这种价值趋向经过疫情的发酵又会被上升到一定的社会政治高度,而在政治高度之下,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有益于使学生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理想之魂,有益于继承传统医家的医德精神和职业使命,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升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非辨别能力,并使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另外,随着现代医学职业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医德精神在与传统医德精神相适应的同时,还会逐渐与社会医疗发展水平接轨,并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德教育事业产生极大的助力,这既是对传统医德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又是现代医学精神必将产生的文明硕果。

  三、后疫情时代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融入的有效路径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场大考,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答卷人,他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展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人文关怀精神。全民抗疫的伟大社会实践对医德教育来说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了许多负重逆行的英雄模范,涌现出了大批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在后疫情时代,各地的疫情防控也没有放松,仍然有大批医护人员战斗在抗疫前线。这些都为思政课深化改革和精准施策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育人素材和重要契机[10]。

  (一)搜集全体国民抗疫的感人事迹,作为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素材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抗击疫情阻击战。在疫情发生后,时年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第一时间奔赴抗疫前线。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医护人员衣不解带奋战在抗疫前线,科研人员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基层普通人民自觉坚守防控岗位,企业家慷慨解囊,无数中华儿女用爱心与责任铸就了战“疫”的坚强堡垒。这些故事激励着当代医学生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健康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医学事业而奋斗,为彻底战胜疫情而奋斗,也让各大医学院校看到了关键时刻医护人员职业信仰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使其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医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和护理经验,还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习态度,即医护人员在面对疫情时坚持用科学精神指导医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可以作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会使更多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1]。

\

  疫情防控工作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我们一无所知的“敌人”,任何的操作或决策失误,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应用先进的医护技术和层层防护,才能将伤害减到最低。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采用科学的隔离方法、雷霆之势的诊断步骤,在与病毒赛跑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从CT影像纳入诊断标准到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从中西医结合治疗到疫苗的开发使用、从对病毒一无所知到毒株分离,最终实现了抗疫战争的阶段性胜利。而在后疫情时代,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及医疗事业进步的关键需求和动力。在思政课中,教师要从抗疫时期的创新精神出发,将科学创新精神融入医德教育,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添砖加瓦,不断推进医学教育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教师要把在抗击疫情中提炼出的科学创新精神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今天的在校学生、明天的医护人员从勇于创新、报效国家的医学前辈身上汲取营养,使其在抗疫英雄的身上感受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寻求真理的不朽精神。

  (二)利用疫情防控初步胜利彰显的制度优越性,向医学生普及制度自信

  这次疫情防控很好地彰显了坚持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13]。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次大考。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了印证,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很快成立,在安排部署抗疫工作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加大政策协调和物资调配力度,有效支援了地方各级的抗疫行动;各地区党政领导班子牵头,成立了党政挂帅的领导小组,他们冲锋在前,与死神赛跑,在短时间内修建了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对口帮扶,星夜兼程驰援湖北各市;短时间内动员全体居民居家抗疫,防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稳步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它不仅能够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当代医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进一步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对国家的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进而弥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的缺失。

  (三)通过疫情暴发以来的社会热点事件和舆论案例,提高医学生的思辨能力

  疫情暴发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这两年多里社会热点事件此起彼伏。暴发初期,随着死亡人数和确诊比例逐日攀升,社会各界都弥漫着焦虑、悲观的情绪。医学生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学业压力、成长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部分医学生信仰不坚定、意志动摇,岗位胜任能力和应急判断能力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党的科学领导和全民抗疫的相关事例,用鲜活的案例帮助医学生认清当前形势,判断是非曲直,明确在这场疫情当中应该继续听党话,跟党走的宗旨,让医学生学会辨别消极情绪及其危害,保证医学生思想的纯洁和独立,使其不被这种消极情绪带偏。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推动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让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理论的比较和竞争进一步激化。针对这些负面思潮,我国外交部门、主流媒体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维护了民族尊严,并进一步展示了当前时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思政课上,教师以此为案例进行讲解,可以给当代医学生上一堂生动的逻辑思维能力课,也可以维护国家形象,进而增强当代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认同感。

  (四)借助疫情防控的磨炼,为医学生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疫情暴发以来,已有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大部分医学生在疫情影响之下仍然不会动摇信念。廖伟苹等[14]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学校内或在医院实习的医学生进行从医意愿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疫情之后医学生仍然愿意从事医疗事业,仍然坚持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刘言祎等[15]的研究表明,有90%的医学生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疫情期间能积极向周边的亲戚朋友宣传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并愿意积极参加社区和街道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受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前辈的影响,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明白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身兼救死扶伤及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重任。教师通过抗疫英雄的事迹将医学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培养紧紧依靠在“理想信念”这一意识形态的总开关上,稳固了医学生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传承了医德精神和医生使命,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了这一层的认识,教师在以后的思政课上实施医德教育时,就不会只是进行空洞的说教,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医德相关的知识。

  (五)经过疫情防控的洗礼,促进医学生医防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在极度考验医疗技术之余,对公共卫生意识也是一场极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专业分科越来越明确,多数临床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精通,而对公共卫生预防专业的知识技能掌握较少[16]。许多医学生对医防意识的理解还是来自课本,并没有实际接触过。疫情初期,由于预防不及时和防疫知识的缺乏,导致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而在疫情稳定控制之后,社会各界的预防意识都空前提高。作为医学生,更应该走在医防意识提升的前沿,掌握医防结合相关的知识。这次应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公共卫生体系是国家卫生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进行医防相结合的公共卫生教育势在必行且要加大力度。在今后的卫生防疫工作中,公共卫生工作将会是最主流的民生话题和社会事业,故相关部门应从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认真细致地筹划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而要想突出规划先行这一前提,须把公共卫生与医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纳入国民健康发展规划、国家人才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医德教育时要更有针对性,不仅重视德育,还要结合医学院校的特色,强调学生要有医防意识,重视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后疫情时代,各地不断暴发的小规模疫情也使这项教育具有一定实效性,故在各种社会热点的刺激之下,医防意识的培养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开展下去。

  四、结语

  医德思想是基于我国医学传统文化和人性的道德伦理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其对现代医疗卫生产业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医学生想要成长为合格的医护人员,离不开对医德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医护人员的具体操作实践也离不开医德的理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体中国人民同疫情的殊死搏斗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抗疫精神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17]。作为大学生,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将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护人才的专业院校,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责任,开展好医德教育是其立身之本、立德之基。在后疫情时代,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抗疫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先锋。在思政课上,教师以伟大的抗疫精神作为案例,讲述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既可以在医学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增强其思想性和理论性,也可以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好医防意识的宣传和普及,这对医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方.传统医德在当代医德教育中的价值启示及实现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4):520-524,530.

  [2]陈海华,张秋生.古代中医文献敬业观探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1):37-39,43.

  [3]张明霞.“继承”与“创新”:传统医德向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发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36(6):571-573.

  [4]朱晓楠.习近平青年修德观视域下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0.

  [5]丁玲.后疫情时代: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5):3,53-54.

  [6]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EB/OL].(2021-03-06)[2022-03-13].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306/c-64094-32044476.html.

  [7]辛娟,刘昌,余奕津,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与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5):626-629,656.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2022-03-13].http://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

  [9]刘健,李怀珍,邵路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医德培育路径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8,38(5):685-688.

  [10]陈慧棋.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精准施教路径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2):57-59,67.

  [11]池莉莎,林丽,金剑锋,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医学道德情感的探讨:以温州某医学院校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6):68-69.

  [12]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在大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N].经济日报,2020-03-10(11).

  [13]一图读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EB/OL].(2019-10-31)[2022-03-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31/c_1125178447.htm.

  [14]廖伟苹,王齐,邓雪华,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从医意愿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123-125.

  [15]刘言祎,阎红,郭斌,等.218名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责任认知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8):949-953.

  [16]范亚慧,李昭芳,张鲍明,等.加强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培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196-198,204.

  [17]邹绍清,杨敏.抗疫精神的硬核要义、时代价值及世界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15-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2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