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风,即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学生学习风貌、思想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的综合体现。优良的学风不仅关系在校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关系到优良班风、校风的培育,加强学风建设更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围绕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大学生思政教育引领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思政教育教育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索三个方面展开,力求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着力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育人;思政教育;学风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童彦,等.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的学风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1):170-171,1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以思政工作的大局观统筹高校各项工作,并把学风建设作为其中的关键节点需要始终如一地坚决贯彻下去[1]。
一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首先,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基本范畴相一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范畴对象是思想和行为,[2]即是人们通过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影响的范畴,简单来说也就是知行意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学风建设正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风气的营造改良等手段实现在校学生学习风气的改良和学习效果的提升,这一过程也是“情投意合”的逐步提升。
其次,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基本内容部分重合。其中新时代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于大学生理念信念的教育,也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青年时代远大理想,并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而学风建设最本质的要求在于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立志、博学、修身、报国四者之间的有机统一,通过扎实专业学习实现个人理想,竭力奉献社会,完成报效祖国等一系列梦想与担当。完成刻苦治学、优良作风、态度科学、理想远大等多重角色与使命的完美统一,最终实现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不辱时代使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基本目标相一致。[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贯穿与高校育人的全方面。在这其中立德树人的要求和深入细致的思政工作方法是全方位和多多角度的,这既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工作抓手,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个人发展目标,实现“三全育人”;又需要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成才规律,实现“思政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成效。这一目标与学风建设的目标相比不谋而合,学风建设正是通过外部的有效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持学习探索的热情,使得读书向学的风尚与教书育人的习气在校园里长久流传,不断传承,最终成为一所学校内在气质与主打品牌。
(二)思政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动力支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4],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政治觉悟意识、法治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素质,最终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思政工作在不仅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通过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助推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养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并具有勇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创新的现代化人才,使学生把热爱祖国、敢于担当、追求真理、探索科学融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学风建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学风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创建和培育优良的院风、校风,简单来说即是一种不甘堕落、积极向学、勇于进取的良好氛围营造,这种无形的力量,对于塑造大学生高尚人格、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学风建设的主要抓手在于抓日常行为规范,抓专业兴趣需求,抓品牌特色活动,抓先进突出典型,抓学习风气营造等等,而在这其中思政教育始终是活动开展的主线和基调,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把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以学风建设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感召力,使学生能够愿意学,主动学,正确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现实的需要、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和良好的习惯。
二 大学生思政教育引领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前提
当今多数大学生在经历“魔鬼高三”之后迈入大学校门,面临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教育教学机制、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他们往往迫切需要挣脱以往来自家庭、老师、学校等方面的束缚和压力,因此他们在此时可能会由于想法的不成熟和思维的局限产生例如适应危机、学习危机、心理危机、信仰危机等多重危机。而如果在此时,学校能够开展以思政教育为引领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和时代要求,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同时加强新生的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学生专业认知和归属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进而规划合理的个人学习发展方向和明晰个人生涯规划,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品质,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稳定发展的总目标,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追求,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航向。总而言之,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于教书和育人,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思政引领、学风担当的育人模式一方面可以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评价方式更加贴近当前总体形势要求和适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可以将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节做的更实更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亲身实地地感受到时代主旋律的召唤,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奠基
一所学校的学风、校风是往往是多年办学过程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无形文化和巨大精神力量,并最终凝练成为学校的内在气质和重要标识,良好的学风、校风不仅是一所学校的软环境更一所学校的软实力,一位大学生从入校之时到大四毕业无时无刻的都会感受到一所学校的学风、校风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体验渗透在课堂学习、课外研讨、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考研创业等涵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于个人价值选择、道德情操、行为规范、意志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反对于学校而言优良学风的培育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激励学校的创新发展。
三 大学生思政教育引领学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搭建学风建设体系
高校学风建设过程绝不在于一朝一夕,一顾一盼,而必须将学风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系统性工作来常抓不懈、多方联动、全面部署,搭建科学有效的学风建设体系。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多方位和立体的,不仅涵盖学校众多职能及教辅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国际交流处及各二级学院等,更涵盖了任课教师、专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朋辈、后勤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全员育人主体。[5]因此需要构建一整套完整的学风建设保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明确各部门和各主体的责任,实现网格化管理与协作,推进形成凝聚多方智慧的学风建设体系。
(二)落实工作抓手,逐步推进,构建育人平台
由于学风建设的内容丰富、条目众多,因此必须落实好学风建设工作的抓手,必须要从多角度出发抓实、抓细,具体而言则需要开展纪律教育促学风、科技竞赛促学风、考研教育促学风、党建团建促学风、以教风促学风、榜样典型促学风、典型案例促学风等多重立体的方式覆盖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增强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同,并着重构建贯穿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育人平台,实现同向发力、相互协助,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创新实施载体,精准发力,打造学校亮点
高校学风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和个性化的,不仅体现在学风建设包含学校、教师、学生等多重主体,更体现在学风建设的本质在于做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学习、工作态度和作风,营造良好氛围。在这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因此需要有针对地根据各高校的现实情况和学生、教师专业特点,承接过往优良方式方法,以贴近学生现实需求和特点的方式开展实施学风建设,针对其中的痛点和难点,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去研讨分析,找准发力点,并加以重点打造,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组织、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王易,许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07):10-16.
[3]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23-24.
[4]韩娜.论学风建设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关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63-64.
[5]邵兵,张勇,彭飞.学风建设与学业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1):139-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