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模式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6 17:07: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文章以“三全育人”理念作为研究思路,对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方位工作职责、全过程工作规律、全员共同体的育人模式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了若干工作方法,为辅导员工作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辅导员;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李璟璐等.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模式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J].教育现代化,2019,6(28):235-237.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形象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因此,培育优良学风应是新时代高等学校坚持不懈的奋斗方向。

         学风问题的实质是人的价值观在学习方面的具体表现,具体到高校学风而言,就是高校学生如何看待学习做出的价值判断,学校开展学风建设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过程[1]。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把“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将“三全育人”理念作为研究思路,研究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中的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方位工作职责

(一)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本科教育应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岗位遍布于学校各院系,虽然同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但由于工作所处院系的学科背景不一致,故所带学生在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学涯规划等诸多方面上都具有专业差异与特色性。辅导员的工作绝非游离在学生专业学习之外,而应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对于所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生涯发展、就业市场、行业趋势均应有所涉猎,努力做到精通,这样才能在以本为本的大环境中更加地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生学习动机整合模型,描绘了激发学习动力的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对于学生个体因素分为需要、情绪状态、信念与目标定向四个维度[2]。辅导员在工作开展应全方位考虑这样四个方面:一是在学生需求,对于学生的需求层次应做到详细的了解,才能做到精准施教,研究发现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需要主要包括亲和需要、权利需要、自我决定的需要和成就需要。二是学生情绪状态,让学生怀有适度的“焦虑感”,是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源源动力,告别“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大学生活,所以辅导员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可以设置一些特定的焦虑唤醒事件,如定期的模拟考试、严苛的学业预警、频繁的家校互动等。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辅导员应为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的同学搭建朋友圈,以朋辈教育的形式带领学生们比学赶帮超。三是在学习信念上,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强化。四是在学习目标上,尽早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梳理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告别迷茫的心理状态,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办法。

(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风究其实质也是一种文化[3],故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上辅导员主要靠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辅导员应重点关注课堂、寝室两大学习阵地,以及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形成爱学习、善学习、勤学习的好氛围。而学习氛围的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辅导员应利用好各种班团会、谈心谈话、网络思政平台,不断地传递学习重要性的信念。对于那些勤于学习的同学,结合评价评优等奖励方式,给予正面强化与表扬,在学生中形成不学习就焦虑的惜时奋斗精神。同时不断寻找更高的学业目标,制定严格的学风制度,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组建良性的学习团队。

二 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过程工作规律

(一)大一阶段重视严格管理,扎实学业基础


          首先在思想引领上,辅导员要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生中谣传的“等到大学就轻松了”的错误认知,以主题班团会、经验交流、网络等方式传递大学成长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其次在学生管理上,以习惯养成为重点,大一新生在入校后的第一学期基本延续着高中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应坚持不懈继续严格实施每日早晚自习学习方案,在学生课堂管理上,重点关注手机对于课堂听课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告别手机回归课堂,比如实行手机入袋等管理措施。再次,在学生学业规划上,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制定高分学习目标,搭建多元化的榜样教育平台,树立近期与远期学习愿景。

(二)大二阶段狠抓自律教育,培养专业兴趣

         大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强制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强制性为自觉性开辟道路,强制的目的是实现自觉[4]。经历过强制性管理的大一生活,大二开始要对学生重点输入“自律给我自由”意识,辅导员也从大一拉着学生学到扶着学生学的角色状态进行转变,在具体操作上,辅导员可多做一些关于学生自律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定量分析,强化学生的自律行为。同时,在大一升入大二阶段,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分流趋势,网络沉迷学生易在大二阶段突显。辅导员应以学期为单位及时总结分析各专业各班级学业情况,开展学业预警工作,锁定重点关注人群,加大此类学生的查课查寝力度与家校交流工作。在学习兴趣上,学生们在大二阶段易出现学习倦怠与迷茫等常见状况,辅导员可梳理收集院系教师最新研究项目与团队,动员学生加入专业兴趣学习小组,同时加大优秀校友与学长的互动交流,带领学生开展企业走访认知实践,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三)大三阶段合理分类培养,推进专业创新

        学生此时的专业目标进一步明确,同时在学业上的优劣差异也更加明显,有的学生处于对于未来方向的焦虑期与抉择期,有些甚至是逃避与回避期。此时辅导员在教育引导上,需更加地分化与细化。通过全覆盖调研,了解学生专业方向与就业预期。对于学业较好学生应积极鼓励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或比赛,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与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大力搭建丰富平台树立各类优秀学生典型。对于学业困难与逃避型的学生,则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毕业方案与职业规划。

(四)大四阶段注重精准帮扶,树立优秀典型

         辅导员及时清查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对于毕业与就业困难学生在大四上学期阶段应开始重点预警,并设计一对一工作方案,同时发动班导师、专业教师、学生骨干、校友对后进生的共同帮扶。同时,学生在大四下学期阶段应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开花结果阶段,大批个性鲜明、发展多元的学生成长案例应及时形成文字或多媒体案例资料,供后续学生模仿学习,优秀毕业生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也应在每年上半年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并通过加大宣传工作营造学风建设良好氛围。

三 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全员共同体

(一)调动朋辈群体在学风建中的榜样教育作用


         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进一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符合全国教育大会“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精神要求,因为只有学生们的主体性越强,他们参与学风建设的自觉性才越高。朋辈中的优秀分子是对高校管理工作队伍的有效补充,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果体现,是学生为之奋斗的前进方向。他们中的大部分就是学生的身边人,他们深入至学风建设可对广大学生起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隐性教育效果。

(二)发挥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监督表率作用

          辅导员应做好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与激励工作,指导学生骨干走入学风建设的第一线,学生们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过程中不断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那课堂、寝室、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积极典型。同时对于学生骨干在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应加大惩罚与教育力度,培养好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与学业水平同样重要,那些学业优秀的学生骨干在开展工作中更具为影响力与公信力。

\

 
(三)构建辅导员与班导师、专业教师的协同联动机制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两大主体,二者之间的工作相辅相成。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以专职为主,而班主任则多是兼职,辅导员在与班导师的工作中不仅仅是停止在工作布置与落实上,应积极与班导师形成工作联盟,增进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及时交换学生信息,积极建立高效的协作团队。而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专业导师,对学生学业发展起到重要教育与引导作用,辅导员应承担起学生与专业教师间的桥梁纽带,综合教师与学生需求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专业发展提供渠道。

(四)密切辅导员与学生家长间的家校双向合作

         千禧一代的家长多为70后群体,这部分家长对于网络的接受程度较好,辅导员在开展家校互动工作中可通过网络平台定期分享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偏远较贫困落后地区的学生家长,还应保持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同时结合邀请家长到校、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或者是参加一些学生在校期间的关键活动,加深家长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活的认知,增进学生家长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2.
[3]余会春.大学文化之于学风培育的影响路径探究——兼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学风建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9-163.
[4]刘建清,唐铸文,程远志.关于加强地方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59-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