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网络育人”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新方式。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汇集人才、知识、服务的综合机构,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社会职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地将网络育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本文简述了网络育人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探讨了网络育人的必要性,并概括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育人的开展现状以及对网络育人工作的如何开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
本文引用格式:师梦雅,郭斌,王福鑫,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背景下的网络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7):183-184.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网络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通讯工具,不断与各行业、各领域密切结合,它与教育的密切结合使得网络育人这一新的育人形式得以出现。网络育人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图文声色并茂的表现形式、飞快的传播速度、广阔的覆盖面、不拘泥于课堂上面对面的教育形式、“多对多”的互动方式以及立体的育人模式等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目前,虽已有部分高校展示了自己在网络育人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高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背景下对网络育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背景下开展网络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育人的科学化水平,是高校育人成才的关键。
一 网络育人的时代背景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这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育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自此,网络育人成为十大育人体系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 网络育人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育人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结论。有学者单纯地认为网络育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徐仕丽对网络育人的理解比较全面:“网络育人是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上,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对网民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式[2]。”网络育人的得以发展在于对传统育人方式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新,网络育人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相融合。
三 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育人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学生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20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为31.2%[3],大学生上网人数较多,且思想较为活跃,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然而,有些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网站技术含量较低,网络育人平台不够完善,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充分,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知晓度较低,网络内容偏于政治理论宣传和思想道德教化,真正迎合大学生实际的不多,致使大学生参与度低,点击率不够高,并缺乏师生互动。大部分高校没有从事网络育人工作的专门队伍,专门从事网络育人工作的教师也较少,且现有的从事网络育人工作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的网络技术和主动宣传能力有待提高。此外,网络法制建设有一定滞后性,网络道德教育有所缺失,网络信息监管力度不够等等。
四 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育人的实践研究
(一)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和规定,高校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成立新媒体联盟,推进网络资源共享,形成学校《网络育人纲要》,并按纲要开展网络育人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是基层网络育人工作展示的平台,是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的建设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宣传理论的同时,还要积极展现基层典型工作经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方面加强共建以及互享资源。
(二)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公共平台,它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师生树立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的综合能力,加强高校师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通过学术讲座、微视频、微课堂、微言论等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网络相关知识,一方面要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师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网络不良行为的危害,积极开展“文明上网”活动,净化网络环境,从而正确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三)拓展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单一的网络平台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因此要建设多个网络平台,包括研究性网络平台、教育性网络平台、传播互动性网络平台等,且这些网络平台必须具备安全、和谐、健康的特点,以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据研究,当前微博或微信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高达96.5%,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实现全覆盖[4],高校应很好的通过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平台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爱情观进行引导;易班平台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先进平台,它具有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等优点;中国大学生在线着力打造五大平台,即: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络资讯平台、功能齐全的网络社区互动平台、实用完备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便捷高效的辅导员工作平台。高校应抓住“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这一契机开展思想政治网络育人工作,并定期推选展示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
(四)丰富网络内容,创新网络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学生关心的国内外时政要闻、校园新闻以及校园生活等角度切入,抓住招生、开学、实习、毕业等重要时间节点制作微电影、微视频、微课堂等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并通过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加强典型宣传引领,组织开展“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杰出网络育人工作者”等网络评选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
(五)优化成果评价
网络育人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积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有效调动高校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设立网络育人专项,划拨专项资金,对网络育人平台、网络育人相关研究课题以及网络育人工作者等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将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的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的依据[5]。
(六)培养网络力量,建强网络工作队伍
网络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决定高校网络育人成败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光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鉴于此,高校应积极建立由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心理教师、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等群体组成的网络工作队伍,号召他们利用网络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练就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甄别网络流言、引导舆论走向、主动宣传的能力和提升话语自信的能力。
五 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渠道以及新的工作平台,网络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抓住此时代机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网络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牢牢把握网络思政育人的主导权,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2]徐仕丽.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育人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4]王晓霞.当代大学生网络运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02)
[5]王亚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中国高教研究,2019(0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