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高校参与社会科普、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纽带,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具有天然优势,也存在活动组织松散、缺乏导向机制等明显问题,可以从队伍专业化、活动品牌化、过程激励化、机制协同化、管理国际化等五个方向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
关键词:高素质;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胡丽,胡文斌.高素质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47):1-2+4.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科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
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科普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聆听来获取新知识的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备的科普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我国开展科技传播与普及事业、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力量,加之大学生志愿者的科学素质较高,实践意愿充足,服务热情饱满,是亟待开发和挖掘的科普人才宝库。
一 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特点
高校不仅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职能,还有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社会功能,充分调动和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提供专业知识和科学指导,符合高校的定位和需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发挥优秀青年学子在传播和弘扬科学知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大学生参与到科普推广活动中来,从而提升科普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普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普工作水平的高低和科普活动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组织水平和科普团队素质。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是指热心从事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公益活动的高校大学生,是科普推广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科普志愿服务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具有引领性。
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既与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适应当前形势下人们追求主体自觉和自我实现的道德需求,在服务性实践中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文化根源实现价值滋养,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科普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社会、认知社会的一种主要渠道和实践形式。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打造三观培育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1]、引领大学生培育奉献意识都起着课堂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服务中唤醒价值认知、形成价值认同,实现价值内化;另一方面实践形式融合课堂所学,让专业知识及时获得输出,也是促进大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的使命感、创新意识都有所提升,形成内化推动。
此外,在时间分配上,高校大学生业余时间较多,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服务公益事业;规模上,高校大学生数目庞大,每一个有志于科普推广的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管理上,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科普协会等学生组织作为平台支撑,形成固定的团队;专业上,能够得到专业师资队伍的支持和指导。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具有规模庞大、管理规范、专业突出等特点。
二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科普力量和志愿服务力量,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对于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等都有积极作用。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在专业指导、人员数量、实践热情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社会对高校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视程度高,均持有尊重和赞赏的态度,但也存在志愿者招募机制不规范、科普推广活动的覆盖面受局限、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科普志愿服务成为了科学知识流动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有学者把科学技术比喻成一只智慧之鸟,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传播,就好像鸟的两只翅膀,只有展开这双翅,才能高高飞翔,把人类引向更高的境界[2]。目前,某些高校依托现有学科优势建立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组建科普志愿服务队伍,让高校科普志愿者成为科学技术及理论知识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力军,对整个社会而言,有利于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流动性,缓解科普志愿者的匮乏,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科普志愿服务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科普活动需要学生能针对不同人群、围绕不同主题学会撰写科普宣传手册、开展科普宣教活动,能够自发自主地在网络上、图书馆中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自学进一步消化之后,形成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科普形式,广泛地被一般民众吸收和认可,对于学生而言,能加深其对课本和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拓展科学知识的宽度,提升已有的知识层次,同时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让科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学会统筹和协调时间、人员、物资等事务,提高其科学应用水平。
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从内部管理机制来看,活动缺乏长远规划,活动品质参差不齐,活动内容缺乏有效分类引导,活动覆盖面有一定局限,活动组织显得松散、临时,对科普志愿服务的激励和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导向作用;从学生志愿者层面来看,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位计划性指令或组织统一安排,缺乏内在动力,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在服务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难以将实践中的收获与科学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转化相结合,缺乏对实践中所学理论的检验与反思[3]。
三 建立高素质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的方向
多渠道、高标准地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搭建完备的科普推广平台,形成正面导向性强的科普志愿服务品牌,对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而言有利于其巩固专业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对社会团体而言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流动。构建高素质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向实现。
(一)队伍专业化,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科普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的科学知识储备和将其趣味化、普及化的转化能力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吸纳青年学生尤其是具备相应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具有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饱满志愿服务精神,拥有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科普梦想的优秀学生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4],通过定期招募与志愿参与多种形式选拔人才,邀请专业教师参与科技传播和担任指导老师等,以保证志愿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活动品牌化,加快建设校内科普基地
科普志愿服务能否长期开展和良性循环,平台和活动是关键。校内科普基地的建立可以确保志愿者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而优质的品牌化活动则能够提升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深入,科普平台对科普资源的整合和对科普活动的推广都极大地扩大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外延和影响,推动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长期化、阵地化、整体化。
(三)过程激励化,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需求和动机是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服务热情,确保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的过程激励化就是通过建立过程激励系统,结合激发内发性需求和借助外在刺激激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实践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推动大学生实践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机制协同化,建立健全社会支持机制
社会是大学生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对象,高素质的志愿服务团队需要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保障。如加强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教育管理、规范培训和交流活动、为科普工作制定制完备行动预案、提高团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积极寻求社会科普资源共享、形成法律援助支持、安全保障和权益保障机制等[5]。
(五)管理国际化,借鉴他国成功经验
构建高素质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既要立足当下,实事求是,也要取长补短,在充分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提升科普志愿服务的理念,对标国际社会的优秀方案,如欧洲的科学商店、美国的科普场馆等,吸纳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我国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琦.国家认同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及发展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64-169.
[2]马丽萍,王海波.以科普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J].科技视界,2015(14):37+61.
[3]朱琨.高素质理工科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09):74-75.
[4]何荧居,潘文彬,李红宾等.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6):226-227.
[5]梁皑莹.美国科普场馆志愿者服务对我国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之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257-278,1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