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办学功能日趋多样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尝试厘清应用型人才定义,明确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讨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训
本文引用格式:杨岩涛,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校内实训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9,6(45):4-5.
Constructing Intramural Practica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YANG Yan-tao,YANG Yan,ZHANG Hong-gang,YANG Song,LU Man-xia,DENG Lan-qing,HUANG Li,QIN Yan
(College of Pharmac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 universities.It is also a need for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definition of applied talents,clarify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pplied Talent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and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 for applied talents provides support.
Key words:Applied talents;Educational objectives;Practical training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办学功能亦随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教育部亦明确提出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从而为应用型高校建设及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时代需要应用型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如何构建教学体系以满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而使所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已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应达到30%以上,同时亦应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1]。该指导意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然而目前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脱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对高校而言,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尝试分析校内实训教学体系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厘清应用型人才定义
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厘清应用型人才定义,才有可能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才能培养出适合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尚无权威性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有定义为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的“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2];也有其他多种定义[3],但多数是对应于学术型人才定义应用型人才的,但实际上所谓“应用”除包含有对纯粹操作性技术的熟练应用外,还包括对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开发应用等,其与学术绝非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应体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重基础、宽口径的本科生培养而言,更应该是学术与应用兼而有之,在“学术”的指导下完成“应用”,方能使高等教育更加系统和完善,才能够为后续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相匹配并奠定基础,也能更准确地区分职业院校教育与本科院校教育,避免走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任务与本科院校无关的误区。
二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近年来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本科生培养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本科院校逐渐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过渡[4],高等教育办学功能呈现多样化态势,而随之而来的“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在走‘职业院校化’的道路”、“是迫于就业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说法尘嚣日上。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必然要转方式调结构。当前,国家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要把“中国创造”发扬光大,也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厘清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异同,构建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必须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决非仅仅是职业院校的任务,而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决非是与职业院校竞争。
事实上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也被区分为技术操作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前者更重视对具体岗位操作的熟练性,强调按岗位进行培养,具有非常显著的针对岗位的特征;后者则要求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应用或从事某一职业、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能力,强调按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2]。而本科高校所培养的则主要是知识应用型人才,不再单纯面向具体职业及岗位,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更强调其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重视其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在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都与职业院校有着明显的区别。
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目标定位高而培养口径窄;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强调纵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科领域、行业趋势及发展动态的培养和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片段化教学现象严重;囿于教学条件,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脱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目前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等。针对于此,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训教学体系的强化极为必要,以通过实训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构建本科生教学体系中以仿真-设计-综合实验为主线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完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交叉融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 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国家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已尝试逐步打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壁垒,并不断强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但限于教学条件、硬件设施等,实际执行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应用性、技能训练性培养训练环节所占比重仍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并且教师教学思路转变也不充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嫌不够。目前的培养体系中,多数采用的是各课程的实验课程构成校内实践教学,再配合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校内教学内容与校外实习需求相对脱节,校内学到的知识未能充分指导实践过程,未构成系统的实践环节。因此需要在现有条件下搭建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的桥梁,构建校内生产实训教学体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通过校内生产实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及技能操作等一系列能力,进而可形成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缩短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期,真正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构建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是高校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驱动创新发展能力的需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秀红.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向“应用型”[N].中国教育报,2015-11-17(1).
[2]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83.
[3]阎妍.应用型幼儿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18):153.
[4]徐珊.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08):213-214.
[5]朱茂兰,胡志彪,黄田富.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以龙岩学院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37(06):72-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