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程力学是大学很多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涵盖了较多的理论概念和复杂公式,本文打破传统重点讲理论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如民族精神、工程伦理等,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教学设计
本文引用格式:李占芳,等.《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5):248-24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时代担当、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1]。工程力学是我部机械工程、采矿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繁多、难度较大等特点。我部在籍学生全部为二学位学生,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普遍感到该课程抽象枯燥,缺乏兴趣[2]。因此,从“专业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进行转变,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不仅能够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领略中国智慧:激发学生前行的动力
《工程力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或机械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对这些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原理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以保障工程对象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并以此方法指导现代建筑工程和机械工程的设计。在《工程力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力学方面的智慧。比如中国著名的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的冲刷和洪水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就蕴含了很多现代力学原理的知识[3]。还有,中国很多的古房屋建筑,无论是在构造还是选材、布局等无不运用到力学知识。同时这些古建筑也与中国文化、宗教信仰、礼制文明、儒道之学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解一些力学概念和公式之外,还要让学生们领略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因何而生、为何而建,以及这些建筑对于人的生活和文化形成的影响,如何建造更符合人性的建筑空间,使人保持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现代化的设计从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都融入物境、情境、意境,即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性、社会性、知识性”三性和谐地表达出来。要培养新工科人才,首先要引领广大学生对中国智慧真听、真懂、真信,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深刻理解,才能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二厚植工程伦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工程力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懂理论会应用的工程师,肩负着一个国家建设发展的巨大责任,同时工程师的决策对社会环境,文化,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意识与责任教育”,推动“负责任的创新”。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其沉船的原因除了当时船速太快以外,据科学家调查分析这艘船的铆钉质量太差也是是导致这场海难的主要原因[4]。当时冰山不是直接撞在船体上的,而是与船壳钢板相擦。当船体受到挤压时,船体钢板间的铆钉受到了极大的剪切应力,发生了断裂进而造成了船体裂缝,从而使6个船舱浸满海水而沉入了大西洋底。这就是工程师在选择船体的零部件时缺乏责任意识所造成的。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工程伦理学、工程哲学的一些经典知识。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塑造未来工程师“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尊重公平正义”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共享、和谐发展。
三倡导人文融通: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工程力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大部分的内容是力学定理、公理和公式,理工“味”很浓[5],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穿插一些说文解字、国学经典、哲学理论等人文素材,顺其自然而不牵强附会,便能更好地做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比如:好多例题的求解过程都分为几个步骤,各个步骤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这其中就蕴含着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还比如对立统一的规律贯穿于材料力学研究的始终:构件设计的安全与经济问题,这是一对矛盾,考虑安全就需要多用材料,用高强度材料;考虑经济,则要求少用材料,用较差的材料,这一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何协调呢?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公式给出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经济与安全这一对矛盾统一了起来。还比如材料力学的研究始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某一杆件的力学现象,科学家应用理论推导出力学公式,最后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认识规律[6]。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人文教育真正“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培育创新人格提供丰厚滋养。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用不着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而且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建设刻不容缓。《工程力学》虽然是一门理工专业课程,但课程中存在的一些思政元素可以给他们很好的启发。比如“装配应力”这个知识点,装配就像班级同学之间的配合关系一样,如果同学之间配合得好,整个班级就会积极蓬勃地发展,如果配合得不好,班级内部“应力”太大,自身会很容易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共同发展;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应用一些小事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提醒学生下课时要关灯,关风扇,节约用电;不带食物进教室避免影响他人听课;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手带走,不留在课桌上;教师教学中应注意板书工整,节约粉笔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大学生只有具有以上良好品质,才能担任祖国建设生力军的重任。
五结论
《工程力学》是一门工科基础课,本文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渗透在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这些元素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使得课堂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数字公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不仅加强了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而且对其他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
[2]严春杰,段平,李珍,等.材料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35):56-57.
[3]钱秀清,吴宝平,张昆亚,等.结合《材料力学》内容发挥课程育人功能[J].医学教育管理,2018(4):4-6.
[4]宁民霞,邹彩凤,闫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兴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39.
[5]文良起.基于人文素养培育的《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45):362-363.
[6]庞显志.运用哲学观点指导材料力学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9-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