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家规定大学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这是祖国的需要、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社会进步的开拓者,“中国梦”的实践者。新时期认真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着力点,是让大学生注重道德修养与传承、掌握法律知识、弘扬中国精神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日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中国梦
本文引用格式:史良.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着力点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9):168-
170.
新时代,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和奋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活跃,接触新鲜事物广,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对其思想观念的影响极大。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自由与纪律,工作与学习,国家、集体与个人,爱情与友谊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都需要教育者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者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使命,应该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着力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转换教学着力点,实现教学方式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
莘莘学子,满怀远大理想和美好憧憬,告别中学时代,迈入大学校门,开始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新入学的大学生为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水平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如何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摆在当今学校和教育者面前的重要教育难题[1]。在此基础上,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日益凸显。
第一,重塑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风尚,弘扬中国精神。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第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民众追求“向钱看”、“道德滑坡”严重、“帮不帮”、“扶不扶”、“追星”、“网红”等多样盛行的不良的社会现象,影响着大学生对价值观正确的反应和判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准则、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这有利于帮助他们不断追求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努力奋进,为“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实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三,刚迈入大学的大学生,还沉浸在中学时代的书山题海中,不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安全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他们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才能正确树立并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妥善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解决侵犯自己权益的问题,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法律素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帮助大学生树雄心、立壮志,让青春承担责任,让责任引领人生。
二 新时代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新时代,中国人民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班子的周围,继续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向着蓬勃发展的新中国迈进。大学生正是这些民众中最重要、最坚挺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夯实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建设意义非凡。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新时代给了大学生更广阔的舞台,这同时意味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在新时代成长成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2]。
第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支撑和引领。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一批时代需要的专门型人才,在这些人才的思想培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非常重要。在这种状态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和不懈的追求。
三 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着力点探析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要随时代变化不断转换教学着力点,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展。
(一)认真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
刚迈入大学的学生,有的并不适应大学生活,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有的认为自己终于从高中的书山题海中解放了,不听课、不认真听课、不去听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因为种种诱惑放纵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极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更偏离国家、社会办大学、培养人才的教育方针。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责任共同努力一道改变这一弊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注重“大一”新生,自入学开始就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学业、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努力。
(二)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教育客体的接受力
长久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教育,轻接收”的现象。毋庸置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课时为标准,而应该是以学生接受了多少为依据。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既要研究教学方法,又要研究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只有让学生真正接受了教学内容,才是真正塑造了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这一问题,过去我们强调的是服从,学生无条件服从老师的授课,非常不现实。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上一定要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得更灵活、更有成效。在探讨问题时,不回避现实,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鼓励大学生努力学文化、科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三)积极探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大学生的教育结合点,扩大教学覆盖面,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创新,要具有新时代特色。当代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修“学分”,而忽略修“思想道德”。众所周知,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多在校园之内,因此,我们需要在课堂范围之外,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园区、法律知识普及园区,强化大学生在校园内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能力,配合课堂教学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
(四)弘扬中国精神,注重道德传承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人民都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全面系统地讲授“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让大学生知国情、懂家风、熟悉中国精神发展史并为之发扬光大。中国精神是国家发展的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弘扬和传承。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段重要历程。在校期间让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自身良好的品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非常有必要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人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更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要尽快成长成才,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注重道德传承。
(五)掌握法律知识,培养责任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布局之一。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一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让大学生学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常识、懂法用法是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国家建设需要大学生懂法用法;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中一部分人不懂法律知识,面对“校园贷”“校园传销”之类的违法行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的更不知道远离违法犯罪。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要让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治思维,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3]。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注重培养责任意识。“中国梦”是一代代人民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贯穿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全过程,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梦”建设的行动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让大学生深深认识以下三点:首先,责任既是使命又是义务。中华民族每一分子都要时刻牢记使命、责任和担当。其次,大学生要深刻理解、全面认识责任的内涵,尽快把责任转化为责任意识。大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定使命,他们走向社会后就会形成一股正能量,在周围产生一股无形精神动力,让人们获得一种美好的精神感受,推动社会发展。最后,一旦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会带动和引领广大民众一道前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真正让学生接受,必须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要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付诸行动[4]。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选树道德模范活动,完成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社会普法等活动,完成法律基础方面的实践。大学生要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七)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一名优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既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又要有娴熟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既要教授好书本知识,又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教师要运用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当前抓住学生信息技术较强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网站,开辟网络论坛,和大学生展开广泛交流,拓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途径,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尝试,提高教学效果。
四 结语
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大学生是主力军,他们将从老一辈祖国建设者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大学时期是他们发展自己、充实自己的最佳时期。高校要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既要注重提高教育客体的接受力,又要注重教育和实践的结合点;既要建立覆盖面更广、更有效的传播途径,又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既要教授学生知识,又要教授学生“做人”。在此基础上,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勇于奋进、勇于开拓、勇于奉献,担当起历史责任,为人类、为社会书写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纪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筑[J].长春大学学报,2016(06):117-120.
[2]周济.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N].光明日报,2006-03-18.
[3]付晓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2-34.
[4]刘洪波.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及其特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9-71.
[5]杜溯.关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33):188-189.
[6]龙银.互联网+教育时代高职生新型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5):15-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