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对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推动其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树立先进的理念,培养互联网思维,创新课程管理模式和考核方式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何玲.“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1):79-81.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都在尝试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当代,互联网方兴未艾,“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对接,其具有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的特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这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融合。所谓“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有效促进“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推动课程创新发展,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更应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创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我校近两年在引入新媒体技术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效果较为理想。
一 传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开放性、连接性特征正在推动着全球性知识库的形成,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想要了解的资源,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而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信息传播方式使无数个传播主体被侵蚀和吞没了,传统的权威逐渐被“颠覆”或“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也难以逃离这一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容易被激进言论吸引,对一些有害信息缺乏警惕性和辨别能力,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实践。[3]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艰巨。
其次,传统授课模式受到挑战。现有的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已经应用10多年,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相比略显陈旧。传统授课方式和大学生的生活日渐疏远。一本教材、一张书桌、一个教室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00后大学生的需求,课堂对他们的吸引力并不强烈。当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学生网上交流的诉求更加强烈。他们喜欢在互联网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探讨,做知识的主动探寻者。互联网的数据共享、共通有无的特点使知识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和多元,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很可能更多、更快、更新。显而易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供给不足。高校思政课要实现其育人的功能和作用,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引导外,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能把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思政课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重课内,轻课外、重说教,轻养成”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也是难题之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没有实现中小班授课。近百人甚至更多人数的课堂,天然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这就更加需要在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否则很难达到思政教育的预期效果。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思政教育的课后供给。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出现带来了人们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的变革,随之而来人们的社交模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华东师范大学针对271名本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76%的大学生是微信用户,其中68.5%的人基本每天都会登录微信。[4]笔者认为,如今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及其微信等功能的使用高于这一比例。青年人对新事物的出现十分敏感,适应能力也比较快。“互联网+”背景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大学生基本上每人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同时,高校大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通过手机进行查找资料、观看视频、录音录像、交流信息、参与讨论等活动成为了常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灵活使用移动互联网工具作为教学媒介。我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课堂派”管理平台,这一软件可以辅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同时提供了课件分享、在线讨论、成绩分析汇总等服务。教师可以在PPT中插入互动试题,讨论题目,将学生“听课”与“参与互动”两种状态无缝融合,同时大屏幕实时统计学生参与互动的数据。“课堂派”在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思政课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了课外延展性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交流方式。移动互联新媒体技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也将突破原有课堂的边界。近几年来,“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广泛使用,就体现了课程的延展性。“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小题的小课程。[“5]
翻转课堂”是与传统的“教师课上上课,学生课后作业”相反的教学形式。[6]思政课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微课堂”、“翻转课堂”等软件开辟第二课堂。教师把课程相关的小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放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和讨论,有效延伸了课堂,方便学生课后学习。
(三)网络的共享性丰富了课程内容
互联网为人们便捷的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渠道。而其呈现出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也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十分广泛。“互联网+”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资源库已经形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越来越充实。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便捷的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效率得到提高,获取知识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7]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深化和完善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使其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其中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适应时代变化,运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思政课教学形式,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树立课程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的理念
现代人们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不断拓展的过程,对信息技术的定位经历了从“辅助性”到“充分利用”,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度融合”。[8]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把其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工具。现代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诸多领域互联网技术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了高度融合,如果思政课教师没有足够重视这一问题,无疑会使思政课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互联网思维素养
要加强思政教师的相关学习,建立思政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互联网+”带来了新理论新知识,使人们的传统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所涉及的技术、平台及理念对广大思政教师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只有通过相关学习、培训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一平台,使其助力于思政课教学。同时,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程、精品课程的学习,提升课堂魅力,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可以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以及选择的多样性提供尝试。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上并不逊色于老师,有些甚至比老师更能更熟练掌握新技术。但是学生使用多媒体的兴趣点往往不在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鼓励。有些学校在探索过程中把在线学习、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把学生在线互动和课堂互动共同视为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并作为申请免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的话题讨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创新课程教学管理模式
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引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微信、QQ等软件应用到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共享与交流。通过编辑微信公众号,把教学内容精编改制成便于移动互联传播的内容,同学、老师、专家们可以一起在网络社区交流和研讨。我校思政课教师在应用“课堂派”平台过程中,使用效率较高的板块是学生签到功能和互动功能。这些功能对改善课堂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五)创新课程考核制度
建立课堂考核与网络考核双轨制。创设学生实名网络在线、网络提问、网络答题、网络互动等考核机制。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状态进行及时追踪,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动态。我校思政课“一化六制”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申请免考的弹性考核制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率。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考核进行扩展是对我校现行考核制度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背景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要改变“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教师应注重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开展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还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感悟人生、提升品格。使课程“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为学生真心喜欢且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王铮、徐志远.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4(12):122-124.
[4]李浩.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于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2014(5):127-131.
[5]李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7):70-73.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0.
[7]邵西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陕西行政学院学院,2016(12):116-117.
[8]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5):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