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4 11:48: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独立学院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培养的人才既要比普通高校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比职技院校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面临此发展形势,独立学院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并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获得良好的就业前途,成为独立学院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康家树,等.基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1):95-96.

一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与宽泛知识结构的全副武装,也要拥有个性化思维与外部环境的良好融合。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如何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提高其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此形势下,独立学院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1],以适应社会需求,也变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完成高等教育主要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重心集中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各大高校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存在理解性偏差,导致当下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学习重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全面发展”的正确理解,人才培养成果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毕业后面临实操能力差的就业危机。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不断改革,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成为完成高等教育主要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理论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如何通过高等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有很多[2],而创新能力培养已被逐步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有效结合,真正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

 
(三)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采用公办与民办“一主多元”模式,具有公办教育为主,多种教育体制并存的特点。因此,如何培养出优化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各大高校发展过程中极具竞争性的共同目标。在此形势下,独立学院如何依赖自身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独立学院建立校内助管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独立学院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完成高等教育主要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增强教育实力,促进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独立学院办学机制新颖,办学模式相对灵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通过建立校内助管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下则是基于校内助管机制与创新实践模式科学结合、教学改革及创新实践平台创建三方面对校内助管机制建立进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立校内助管机制与创新实践模式的科学结合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标杆,也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此形势下,各高校不断探索并建立创新实践模式,在建立实训平台、打造创新意识培养师资团队、成立创新能力培养教研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型活动、建立有效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初步取得成效。

         在高校创新实践模式初步建立的基础上,独立学院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应将校内助管机制的建立与各类创新实践模式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校内助管机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突出作用,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不单停留在生活校园学习与生活中,应在岗位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健全“助管”工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助管”工作水平,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高校办学成本节约双赢的最终目标。

(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伴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课堂模式已不再适应人才发展需要,各大高校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教学改革活动,在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革。高校整体教学理念的变化,将教学重点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实践能力培养层面,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主动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已将提升自身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一种需求,促进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助管活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校内助管机制的建立提供支持。

(三)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理论能力向实践能力转换的关键。面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各高校或多或少都会建立与学科、专业挂钩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载体。

        创新实践平台坚持小制作、大发明的发展思路,积极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将学生兴趣吸引至创新实践方面,帮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3]。在此前提下,校内助管机制的建立可以借助创新实践平台,制定统一目标,扩大合作范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实现同步锻炼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判断能力与工作能力。

三 推进校内助管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各大高校近年来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及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多方面为校内助管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因此,通过建立一定措施推进校内助管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首先,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学生助管工作规范性文件,让高校学生助管工作开展有据可依。只有制定并完善学生助管工作管理规范,独立学院才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助管工作,在校内各个岗位中科学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现节约办学成本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双赢的发展目标[4]。

        其次,提高独立学院对于学生助管机制建立的经费支持,增强学生参与助管工作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在助管岗位中的实际工作情况,给予报酬分配。对于加班加点及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应额外给予补助奖励。

\

 
        最后,独立学院应建立健全学生助管工作考评奖励机制,科学合理进行岗位设置。在充分分析独立学院管理部门用人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保障学生助管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要根据岗位特点确立评估指标,建立工作等级考核制度和等级奖励制度,对工作胜任、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不胜任工作或工作成效低下的学生进行调换、淘汰[5]。通过建立评估标准、及时进行问题反馈和公平开展奖惩措施等环节,逐步健全校内助管机制,提高助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欣,张辉蓉,宋乃庆.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1-4.
[2]高秀珍,刘娜.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教学刊,2016(03):44-45.
[3]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01):83-87.
[4]张艳,范诚梅,李景阳,等.精细化管理视野下的独立学院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方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4):182-184.
[5]周湘林,李爱民.一致性建构: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创新之举[J].中国高校科技,2017(03):14-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8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