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0 10:16: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风是整个学校的灵魂,主要包括外在显现的风气与内在蕴含的思想,它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为深入探究学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笔者以《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为课题,从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主题的原因入手,对当前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学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校;思政教育;永恒主题;原因;问题;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罗一村.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J].教育现代化,2019,6(34):234-235.

一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主题的原因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高校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所以用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得并不成熟,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做出改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是当代大学生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如果能够在高校形成良好的学风,那么必然可以让学生受到学风的影响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创建良好学风的一份子。相反,如果学生学习意识薄弱,一门心思地想娱乐,放松自我,那么他们就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那么良好的学风将是一种奢求。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学习意识薄弱,一方面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松懈,学生学习压力小,所以也就没有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社会责任感,不知道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人生目标模糊。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什么艰难的时期,在家多数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所以根本就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总是认为凭借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必然可以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只要能够顺利毕业并且把文凭拿到手就行了,至于自己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则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他们的这种狭隘、错误的思想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埋下非常大的隐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只有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才能在人才竞争市场站稳脚跟,至于那些企图用一张文凭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纸老虎”,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处处碰壁,到时候他们也会为自己当初无知的思想和行为后悔不已。所以,如果想在高校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积极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明确他们的发展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并且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实质性的努力,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只有把学风建设工作做好,高校教育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作用,才能使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的人才是保质保量的[1]。很多时候,学习并不是非要有非常好的结果,因为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每个人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资源不同,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也是不同的,所以有时候学习只是一种态度,只要学生为学习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坚持不懈,那么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对这些学生予以肯定,这也是学风建设的真谛。换句话说,有时候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和过程,学习就是如此。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学习。因此,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当前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风建设对于推动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加强学风建设不仅是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优越学习环境的基本途径[2]。学风建设是很多高校在不断开展的工作,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却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很多高校在积极地开展学风建设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风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

(一)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

        学风建设不单单是高校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广大师生的努力,良好的学风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同时还可以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然而,很多时候学风建设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上都是来得快,去得更快,根本就不会带来实质上的改变。学风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有所成效,所以需要有耐心、恒心、信心来完成这样的一个工作。学风建设工作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管理,比如要求他们按时休息,不能通宵打游戏等,让他们有充足的睡眠,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上有精力学习,否则课堂将会是他们睡觉的战场。还要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管理,对于上课睡觉、打游戏的学生要予以批评教育,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予以相应的处分,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把每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而不能只做一些表面工作,让学生嗤之以鼻。

(二)脱离高校思政教育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的主题,而思政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基本保障,没有思政教育作为基础,学风建设工作很难取得成绩。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脱离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所以很难保证学风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只有当学生接受完思政教育,他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学习,才能有效推动学风建设工作。如果学生学习意识薄弱,或者说对学习根本就感兴趣,那么来自学校、家长、教师的“外力”就很难发挥出作用,学生学习有效性就得不到保证,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心理。

\

 
(三)未能将学风建设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风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督促学生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园内形成一个“人人想学习、人人比学习”的氛围。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将学风建设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让学风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学风建设与各科课堂教学紧密连接在一起,不仅没有将学风建设的特点和作用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对学风建设的看法,不利于后续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 学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策略

        实现学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目标,不仅能够使学风建设是思政教育永恒主题的寓意更深刻,同时还可以保证两者能够同步发展,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3]。对于高校而言,其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书效果与学风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而育人效果则基本上取决于思政教育。因此,实现学风建设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让高校教书与育人的功能都体现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提高高校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一)在思政教育中重点突出学风建设

        思政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涌入大学校园,给他们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如果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我行我素,忽略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培养,那么就容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迷失自我,失去学习的动力,安于享受,变成一个行尸走肉。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突出学风建设,并加强对学生课堂的管理,约束学生不端正的学习行为,那么必然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进而产生学习动力,为学风建设提供最初的动力。在开展思政教育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突出学风建设,把学风建设当成是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学风建设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能够使学风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并且主动参与到学风建设活动当中。学生是享受教学服务的主体,他们能否在学风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作用,直接决定了学风建设能否真正地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沦为一种形象工程。所以,无论在哪个环节都要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进来,提出他们的看法,发挥出他们的作用。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加强课堂互动,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思政教师可以把体验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实现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考察学生对学风建设工作的看法,并且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上报学校,保证学风建设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实现将学风建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目标。

\

 
四 结束语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弥补思政教育的不足,强化思政教育的作用,还能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由此可知,《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樊红兰.用百色起义精神促进老区高校学风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6,3(24):228-229+232.
[2]郝文佳.浅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学风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8,5(42):144-145.
[3]李健,夏俊,朱海燕.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03):40-4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1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