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采取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对比两组康复相关指标、喂养耐受情况、吮吸能力及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每次残留奶量低于对照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喂养过渡时间、达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喂养效率、吮吸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14天体重增长、头围增长、身长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以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改善吮吸能力,减少喂养不耐受,促进身体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母乳,嗅觉刺激,味觉刺激,非营养性吸吮,喂养耐受性,吮吸能力,发育情况
合理喂养是早产儿救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早产儿身体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神经反射不健全,吸吮、吞咽失调,多伴有吸吮吞咽困难,增加经口喂养难度[1-2]。同时,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差,胃肠动力不足、蠕动缓慢,喂养期间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导致呕吐、腹胀等情况,影响营养吸收,不利于身体发育[2]。因此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对促进身体发育尤为重要。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口腔刺激方法,在缩短早产儿经口喂养、促进体重增长等方面有重要作用[3]。嗅觉由感官感受的知觉、味觉是受到直接化学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使用母乳对早产儿进行嗅觉、味觉刺激,可以促进正常消化反应建立,增进食欲,提高经口喂养效率。但关于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有关报道不多,具体应用效果还需进一步的探究。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早产儿,通过分组对照,探究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喂养耐受性及发育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出生体重≥1 000 g,吸吮反应差;产检资料齐全;新生儿Apgar评分[4]>7分。排除标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消化道畸形;嗅觉、味觉异常;存有窒息、感染者等。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
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胎龄28~35周,平均胎龄(31.31±0.47)周;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7~9分,平均新生儿5 minApgar评分(8.23±0.20)分;体重0.9~2.4 kg,平均体重(1.59±0.27)kg。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胎龄27~36周,平均胎龄(31.43±0.50)周;新生儿5 minApgar评分7~9分,平均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8.28±0.17)分;体重0.8~2.3 kg,平均体重(1.61±0.30)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将早产儿放入暖箱,遵医嘱经口置胃管,开奶后喂养;根据早产儿消化程度、体重计算每次喂养奶量,间隔3 h喂1次;每次喂养前均用奶嘴测试吸吮情况,如出现吞咽反射,则经口喂养5~10 min,剩余奶量经胃管喂养。喂养期间控制暖箱温度32℃,双拇指按摩早产儿眼窝、眉头、人中、下巴等处,配合按摩胸部、腹部、胳膊、脚踝等地方,注意力度适中。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持续干预完全经口喂养,并观察随访至出院1个月后。
1.2.2观察组采取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1)母乳嗅觉、味觉刺激。①首先向早产儿母亲说明母乳嗅觉、味觉刺激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嘱咐其配合;收集母乳,经巴氏杀菌后标记姓名、时间,放置冰箱保存。②每次喂养前取适量母乳加热至40。左右,注射器抽取3 mL母乳滴至无菌纱布,护士佩戴无菌手套后将纱布放在早产儿鼻腔上方2 cm处2 min。③以无菌棉签充分蘸取母乳,然后擦拭早产儿口腔、舌头、嘴唇等位置。(2)非营养性吸吮。无孔橡皮奶嘴放入早产儿口腔,产生吸吮后轻微拉奶嘴,适当增加阻力,5次/组,3组/次,锻炼5~8次/d。持续干预完全经口喂养,并观察随访至出院1个月后。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康复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每次残留奶量、胎粪排尽时间、每日排便次数、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喂养过渡时间,并记录两组早产儿达出生体重(即达新生儿标准体重3.27 kg)时间。
(2)喂养耐受情况:统计胃潴留、明显血便、腹部膨胀或变色、呕吐或胆汁反流3次/d以上等发生情况。(3)吸吮能力: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喂养效率(每分钟摄入奶量)、吮奶速率(每分钟吸吮次数)。
(4)发育情况:软尺测量早产儿出生14 d体重、头围、身长增长水平(出生14 d各指标数据减去出生时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康复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每次残留奶量低于对照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胃管拔除时间、喂养过渡时间及达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喂养耐受情况比较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吸吮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喂养效率、吸吮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喂养效率、吸吮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生14天体重、头围、身长增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早产儿是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近年来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推行,每年出生的新生儿越来越多,存活的早产儿也逐年增多[5]。营养充足与均衡是早产儿发育的关键,其能增强免疫,促进身体各项功能发育[6]。早产儿在不能经口进食前需多通过管饲喂养以满足营养需求,但长时间管饲使口腔刺激减少,敏感性下降,加之早产儿本身吞咽反射较足月儿差,导致经口喂养难度增大,延长达经口进食时间[7-8]。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每次残留奶量更低,每日排便次数更多,胎粪排尽、达全肠道喂养、胃管拔除、喂养过渡及达出生体重时间更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更低,喂养效率、吸吮速率更高,出生第14天的体重、头围、身长增长更高,提示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价值高,可改善康复相关指标,提高喂养效率,促进身体发育。胎儿的味觉在宫内15周左右发育成熟,嗅觉则在32周左右发育好,新生儿的嗅觉、味觉反应出生后持续积累,激活生理反应,增加消化酶的产生,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使用母乳刺激早产儿嗅觉与味觉,母乳的气味信息从嗅球传到初级嗅皮层,然后传递到眶额皮质,最后经边缘系统传到下丘脑,开启身体食欲反应,利于胃肠蠕动。同时,持续嗅觉、味觉刺激还可影响胃肠激素,加快胃肠动力、胃肠黏膜生长发育,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加快胃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9]。此外,早产儿在嗅觉和味觉的刺激下会下意识地锻炼吞咽,促进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的发育,以加快吸吮能力恢复,提高喂养效率,使早产儿尽快经口进食。通过增加消化吸收、营养吸收能力,从而缩短管饲喂养,加快全肠道喂养,利于生长发育。非营养性吸吮是感觉运动刺激,可以刺激口腔感觉神经纤维,促进胃受容性扩展,增加胃收缩能力,改善胃泌素分泌水平,加速胃排空,减少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的发生[10-11]。且通过口腔肌肉锻炼还能改善早产儿吸吮、吞咽协调,完善吸吮反射,加快全肠道喂养,促进营养吸收,利于身体发育[12]。非营养性吸吮期间配合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进一步利于神经肌肉增和,促进早产儿吞咽、消化、吸收等能力的恢复,加快经口进食,增加喂养耐受性,改善发育水平。
综上所述,母乳嗅觉、味觉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增强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缩短达全肠道喂养、胃管拔除等时间,提升喂养效率,增强身体发育水平。
参考文献
[1]HAMILL G S,REMY K E,SLAIN K N,et al.Association of interventions with outcomes in children at-risk for 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cidence and epidemiology study[J].Pediatr Crit Care Med,2023,24(7):574-583.
[2]程秀.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腹部抚触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和行为状态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17):3165-3168.
[3]孙梅,冷燕,李晓玲.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啼哭和母乳喂养情况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9):2090-2094.
[4]杨洁,朱建幸.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诊断价值的再评价[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11):721-723.
[5]SARKAR M,DAS B,MAHAPATRA M K,et al.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2019 infection in children[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22,26(3):331-338.
[6]张旭,方园,叶黎霞,等.母乳嗅觉刺激联合体位转换对足月新生儿足跟采血唾液皮质醇水平及新生儿疼痛评分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23):4393-4397.
[7]乐琼,陈永红,吴丽芬,等.嗅味觉刺激对管饲喂养早产儿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1,36(19):32-34.
[8]孙梅,冷燕,李晓玲.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啼哭和母乳喂养情况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9):2090-2094.
[9]黄美源,羊玲,王惠芳,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格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8):978-981.
[10]陈娜,任月红,刘晓恩,等.非营养性吸吮、糖水吸吮在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中的效果[J].河北医药,2023,45(9):1380-1383.
[11]杨严政,周玉娥,李团,等.五音疗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疗效[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43(6):171-176.
[12]宋霜,陈芳,符月花.口腔运动训练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婴儿吞咽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5):1093-109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