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系统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7 年 3 月至2018 年 3 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 100 例产妇,均为初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结果 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与常规护理及常规产科健康宣教相比增高,产后乳汁淤积的发生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系统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效果明显。
关键词:产后;系统;乳房护理;母乳喂养;乳汁淤积
本文引用格式:黄凤莲 . 产后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1):75-76.
0引言
母乳是婴儿成长最安全、最营养的食品,其中含有婴儿所需要的所有营养以及抗体,对于促进婴儿生长发育以及提升婴儿免疫力都具有重要价值 [1],同时通过母乳喂养,也更有利于培养亲子关系,使婴儿获得更多安全感的同时也促进心智更好地发育 [2]。但是很多初产妇会出现母乳喂养困难的情况,从而降低母乳喂养率,造成产后乳汁淤积等,这对于母婴健康都是不利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母乳喂养,预防产后乳汁淤积,加强产后乳房护理意义重大,本文以本院分娩的初产妇为例,对产后乳房护理措施及效果展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为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研究对象为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共计 100 例,均为初产妇,分娩方式均为经阴道自然分娩,产妇年龄 20-26 岁,平均(23.8±1.3)岁,学 历均为小学以上,均不存在严重的合并症,均为单胎足月分娩,排除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巨大儿,产妇乳房正常,且产妇均有母乳喂养意愿。采取随机方法将 100 例产妇平均分成两组, 即观察组、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显著,符合进行对照研究的标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产妇产后常规护理,内容包括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指导合理休息等。另外需要对产后阴道出血量加强观察,通过进行子宫按摩、督促产妇勤排尿等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告知产妇及家属产后饮食原则,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增加蛋白质以及热量的摄入等,另外给予产妇常规宣教,对母乳喂养方法以及技巧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产妇与婴儿早接触,使其早吸吮,从而达到顺利实施母乳喂养的目的。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产后护理措施基础上,在产后 24h 开始对产妇进行乳房按摩。按摩前应当向产妇讲解按摩的作用、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优点等,提升产妇配合依从性。
产后乳房疏通操作流程:
用物准备:乳胶手套、润肤油、毛巾。
评估:①环境评估:环境适宜、清洁、整齐、隐蔽性好、室温 26-28℃。②对产妇的评估 : 产妇的身体情况,乳房大小,是否充盈及充盈程度,有无硬块,评估乳头的情况,乳头大小、是否内陷等。③解释操作目的,取得产妇及家属的理解配合。
操作过程:①一般手法 : 产妇平卧,保持情绪放松,暴露乳房,护理人员用拧干水分的热毛巾对产妇双侧乳房实施热敷,时间为 5-10min, 在此期间询问产妇感受,毛巾应当温暖但不烫,在毛巾温度变冷之后再重新过温水热敷。但是乳胀感严重的应当避免进行热敷。②手法疏通:在产妇乳房滴润肤油 3-5 滴,用手的大小鱼际肌从乳房基底部进行 360°旋转按摩整个乳房, 上推、下推、侧推自乳房根部到乳头各 10 遍至数遍。③挤奶手法: 操作者双手洗净,容器靠近乳房,拇指、食指分别置于乳晕上下方相对应位置,其他手指托住乳房,用拇指及食指向胸壁轻轻下压,手指固定,不要在皮肤上移动,重复一压一挤一放,一侧乳房至少挤压 3-5min,沿着乳头依次挤压所有的乳窦,两侧乳房轮流反复多次挤压,持续 20-30min。要做到使乳房内每一个乳窦的乳汁都挤出,将挤出的乳汁接到清洁的杯子里,在容器外写明时间,便于喂哺,挤奶后,用一滴乳汁涂在乳头周围,并晾干。产后连续按摩 3d, 每天按摩 1-2 次, 每次 30-60min。
穴位点压:① 开奶法:檀中穴 - 乳根穴 - 合谷穴 - 少泽穴- 三阴交- 足背乳房反射区。②挤奶法:檀中穴 - 合谷穴- 曲池穴 - 足背反射区。
药敷法:严重充血水肿者,在保暖情况下,将仙人掌捣碎敷于双侧乳房(避开乳头),每日2 次,每次1-2h,症状好转即停止。
宣教内容:①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及挤奶手法。②饮食指导。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 3d 的乳汁淤积发生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即实现纯母乳喂养)。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处理使用 SPSS13.0 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为(n,%),检验方式为 2 检验,P<0.05 表示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产后 3d 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乳汁淤积发生率分别为8%、16%,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 1。
观察组 3d 后母乳喂养成功率为 100%, 对照组 3d 后母乳喂养成功率为 86%,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3讨论
3.1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是最适合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食物来源,可以说是为婴儿“量身定做”的,不但具备婴儿成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 同时更易于被婴儿所消化吸收,并且其中的免疫球蛋白能够增强婴儿的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尤其是初乳,其中所含有的丰富营养成分是任何其他乳制品都无法代替的,而坚持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身体发育以及心智发育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母乳中,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大量婴儿所需的抗感染、抗病毒成分,不但干净、安全,且营养价值高,其他任何食品均不能与之比拟,它是新妈妈与生俱来的“安全粮仓”。另外, 母乳喂养过程中通过母婴接触,可以使婴儿感到更加安全, 从而减少哭闹,并且还能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 [3-6]。
3.2系统产后乳房护理对母乳喂养的促进作用
发生产后乳汁淤积,可导致乳房胀痛等不适,从而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和积极性,而通过对产妇开展系统、规范的产后乳房护理,能够使乳汁淤积发生率下降,使母乳喂养成功率提升 [7]。同时也能使产妇增强坚持母乳喂养的信心和决心,消除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促进乳汁分泌,减少乳汁淤积造成的不适,促使产妇更好地实现对婴儿的母乳喂养, 保障母婴健康 [8]。
参考文献:
[1]孙芳 . 产后乳房胀痛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J]. 中国医药指南,2015(3):267-268.
[2]岳红 . 产后乳房肿胀的护理 [J].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0):85-86.
[3]李雪芳 .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肛门排气及早期泌乳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96-97.
[4]齐晓东,王玉荣,刘立华 . 系统产后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影响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81):219-220.
[5]郭金玲. 产后乳汁淤积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今日健康,2016,15(10):198.
[6]李荔 . 乳房精油穴位按摩治疗产后乳汁淤积效果观察 [J]. 中西医结合护理 ( 中英文 ),2016,2(9):64-65.
[7]蔡永雪 . 穴位按摩联合拔罐疗法治疗剖宫产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观察[J]. 中国临床护理 ,2018(1):18-20.
[8]丘驰 . 中医乳房按摩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乳汁淤积疗效观察 [J]. 中国基层医药 ,2016,23(21):3294-3297.
《产后乳房护理对促进母乳喂养及预防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017/2018101702174661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