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 及近期疗效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1:49: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丹阳市人民医院2019 年 7 月至 2023 年 5 月收治的 160 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多孔组(多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75 例)和单孔组(单孔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85 例) ,并持续随访 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术前与术后 3 d 免疫功能指标与肿瘤标志物水平, 以及术 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单孔组患者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多孔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多孔组;切口长 度短于多孔组(均 P<0.05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术前比,术后 3 d 两组患者外周血 CD4+ 、自然 杀伤细胞(NK)百分比及血清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水平均降低, 但单孔组均高于多孔组(均 P<0.05 );与术前 比,术后 3 d 两组患者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癌胚抗原( CEA )、糖类抗原 125(CA125 )水 平均降低, 且单孔组均低于多孔组(均 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肺癌患者以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优化手术相关指标, 减轻免疫功能损伤, 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且安全可靠, 近期疗效显著。

  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 瘤,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其虽无传染性,但具有 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咳嗽、痰中带血、咯 血、喘鸣及胸痛是其主要临床症状,而早期发现与治疗是 改善预后的最佳手段。胸腔镜是一项具备检查和治疗功能 的内镜操作技术,其通过在胸部切开的小孔将胸腔镜置入 人体胸腔内,在直视的情况下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 进行肺叶切除,相较于传统开胸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 快且安全指数更高。目前,临床常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多 选取常规三孔术式,其所造成手术创伤虽符合微创理念, 但仍存在组织损伤风险,引发免疫抑制,增加癌症复发转 移可能 [1]。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即是临床对于微创理念 的进一步追求,该术式仅以一个操作孔进行全程手术,以 进一步降低术后切口疼痛,缓解胸壁麻木,且其所具有的 独特视野能够更好地还原开胸下视角,方便临床医师进行 手术操作 [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 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与近期疗效的影响,现对本 次研究结果进行详细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丹阳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7 月 至 2023 年 5 月收治的 160 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多孔组(75 例)和单孔组(85 例)。多 孔组患者中 40 例腺癌, 33 例鳞癌,2 例小细胞肺癌;年龄 48~72 岁,平均(62.56±4.25)岁;TNM 分期 [3] :48 例 Ⅰ期,27 例Ⅱ期;男性 40 例,女性 35 例。单孔组患者 中 52 例腺癌,30 例鳞癌,3 例小细胞肺癌;年龄 49~73 岁, 平均(62.16±4.67)岁;TNM 分期: 62 例Ⅰ期,23 例Ⅱ 期;男性 48 例,女性 3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符 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 (2018 版 )》[4] 中的相 关诊断标准;⑵既往未曾接受过放化疗;⑶符合手术指 征,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⑴癌症发生远端转移;⑵既 往有重大胸腔手术经历;⑶心、肺功能不全;⑷预计生存 期=3 个月;⑸合并其他肺部疾病。本研究经丹阳市人民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手术方法 多孔组患者采用多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患者健侧侧卧,消毒铺巾并进行麻醉,全麻生效后开始 手术,选择腋中线第 7 或第 8 肋间 2 cm切口作为观察孔, 腋前线第 4 或第 5 肋间作 3~5 cm 切口为主操作孔,腋后 线第 6 或第 7 肋间 2~3 cm 切口为辅操作孔,将切口保护 套放置于孔内,胸腔镜下完成所有手术操作,放置卵圆 钳、分离钳、主操作孔器械进行肺叶切除,游离肺血管、 肺门及支气管,对肺部静脉进行切断,以对肺叶支气管进行处理,分离肺动脉后处理肺组织,对病变肺叶进行切 除,完毕后常规行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后于观察孔 与操作孔各放置胸管 1 根进行引流。单孔组患者采用单 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健侧侧卧,消毒铺巾并进行 麻醉,全麻生效后开始手术,根据肺叶切除位置作切口, 上、中肺叶选择第 4 肋间前侧,下肺叶选取第 5 肋间前 侧,长度为 3~5 cm,将切口保护套放置于孔内,后续肺 叶切除手术步骤同多孔组,术毕,于切口处放置闭式胸腔 引流管进行引流。所有患者术后均静脉自控镇痛,并持续 随访 3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⑴手术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用 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 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总引流量。⑵免疫功能:术 前及术后 3 d,取患者 6 mL 血液,其中 3 mL 以流式细胞 仪(深圳唯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EasyCell 103A0) 检测 CD4+、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剩余 3 mL 分离 血清(时间标准为 10~15 min,离心速率为 3 000 r/min), 完毕后取血清标本,以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 A (IgA)、免疫球蛋白 M(IgM)水平。⑶肿瘤标志物:血 液采集及血清制备同⑵,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以放射免疫法检测癌胚抗原(CEA)、糖 类抗原 125(CA125)水平。⑷并发症:记录术后 3 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不张、肺感染、切口感染、 心律失常、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各并发症发生 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使 用 S-W 法检验证实服从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组间 比较采用独立 t 检验,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单孔组术后引流时间、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多孔组;术中出 血量低于多孔组;切口长度短于多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3 d 两组外 周血 CD4+、NK 百分比及血清 IgA、IgM 水平均降低,但单 孔组高于多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见 表 2.

  2.3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3 d 两 组血清 EGFR、VEGF、CEA、CA125 水平均降低,且单孔 组低于多孔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见 表 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 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 瘤,早期患者多无明显或无任何症状,易错失治疗时机。 外科治疗手术作为肺癌治疗首选及最主要的方法,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外科理念的流行使得以胸腔镜进行 病灶切除的外科手术成为了肺癌手术治疗的主流趋势。胸 腔镜肺叶切除术主要以“三孔法”为主,除观察孔外,还 需另作两个切口以进行手术操作,而副操作孔需通过背部 肌群,该处肌群层次较多且血供丰富,因此在借助副操作 孔进行操作时易引发出血,且难以止血,且后肋间隙相对 而言更为细小,因此在进行手术操作时易损伤肋间神经及 血管,对预后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5]。
 

\

  早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衰退会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 展,且手术创伤会促进促炎、抗炎因子释放,引起人体全 身免疫环境改变,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表现为 CD4+、 NK 百分比 IgA、IgM 水平降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与传统三孔法进行比较,能够避免对病变肺叶周围血管和 肋间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创伤,从而减轻机体高应激状 态,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从而使术后免疫功 能恢复更快;同时该术式手术创伤较小,可明显减少术中 出血量,术后恢复更快 [6]。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孔组术后 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多孔 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多孔组,切口长度短于多孔组,术后 3 d 多孔组血清 CD4+、NK 百分比及血清 IgA、IgM 水平均 高于多孔组,表明早期肺癌患者以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优化手术相关指标,并减少免疫功能 损伤。

  EGFR 是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膜表面传感器, 普遍表达于人体表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且在多种恶性肿瘤 中均呈现高表达;VEGF 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糖蛋 白,但由于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均与血管生成息息相关,其 也是肿瘤的一种异常蛋白;CEA 属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结构 抗原,在细胞浆中形成,是临床常用肿瘤标记物;CA125 是一个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多分布于腹膜、胸膜等部位, 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上述指标均可作为早期肺癌近期疗效、转移及复发判断的重要指标 [7-8]。单孔胸腔镜肺 叶切除术取消副操作孔,有效减少对于肌肉、血管及胸膜 的破坏与肋间神经的损伤,对于机体创伤更小,同时有效 降低手术损伤对于免疫功能的影响,因而更有助于对肿瘤 细胞的清除,从而达到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目的 [9]。同 时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机体的创伤更小,可大大降低 对患者神经、肌肉、血管的损伤,有效减轻炎性刺激,术 后并发症更少 [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 3 d 单孔组血清 EGFR、VEGF、CEA、CA125 水平低于多孔组;两组并发 症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早期肺癌患者 以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更有助于调节肿瘤标志 物水平,且安全可靠。

  综上,早期肺癌患者以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进行治 疗能够进一步优化手术相关指标,降低手术创伤,并减少 免疫功能损伤,调节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更好的近期疗 效,且安全可靠。但本研究并未进一步对其长期治疗效果 进行跟踪随访,有待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邱琼香 , 李彩莲 , 冯雪花 , 等 . 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对周围型肺癌患者炎症因子、T 淋巴细胞亚群和生活质量的影 响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21, 21(9): 1767-1771.
       [2]    潘雪峰 , 武文斌 , 韩亮 , 等 .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 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J]. 河北医学 , 2021, 27(11): 1826-1830.
       [3]    张用 ,  毕建平 , 皮国良 , 等 .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第八版国际肺癌 TNM 分期修订稿解读 [J]. 肿瘤防治研究 , 2016, 43(4): 313-318.
       [4]    中华医学会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  中 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 (2018 版 )[J].  中华肿瘤杂志 , 2018,40(12): 935-964.
       [5]    李东涛 , 高军 , 刘成昌 ,  等 . 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单孔胸腔 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J]. 实用癌症杂志 ,2019, 34(6): 944-947.
        [6]    罗亮 , 杨力宝 , 池万忠 . 单孔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在非小细胞肺 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J]. 中外医疗 , 2023, 42(16): 52-55.
       [7]    程宇 , 尹晓清 , 程良昊 ,  等 . 单孔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 期肺癌的效果及对血清EGFR、VEGF 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18, 18(4): 725-728,782.
       [8]    张建军 , 孙宇 , 李古益 . 单孔胸腔镜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 早期肺癌的疗效比较 [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 2022, 50(2): 184-187.
       [9]    伍治强 , 综述 , 唐小军 , 等 . 单孔胸腔镜手术应用进展 [J].  中国微 创外科杂志 , 2020, 26(6): 553-556.
       [10]  李晓亮 , 姚益 , 刘蔡杨 ,  等 .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患 者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 [J]. 局解手术学杂志 , 2021, 30(8):723-7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74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