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5 14:40: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该院收治的 80 例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两 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中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PNF 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 床痉挛指数(CSI) 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 评分、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MA-LE) 评分和改良 Barthel 指数(MBI) 评分。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治疗后,两组 CSI 评分均低于治疗 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 治疗后, 两组 BBS、FMA-LE、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 结论: PNF 技术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 BBS、FMA-LE、 MBI 评分,降低 CSI 评分,效果优于单纯中频电刺激治疗。

  【关键词】 中频电刺激,PNF技术,踝关节功能,卒中

  Effects ofPNF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stimulationintreatment ofpatients with ankle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XIONG Yun, HU Dengfe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of Yife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Yichun 3363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effects of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nkle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Methods: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80 patients with ankle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3.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is basi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 stimula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NF technique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the 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 (CSI) score, the Berg balance scale (BBS) score, the Fugl-Meyer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FMA-LE) score, and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2.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CSI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0.05). Further,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BBS, FMA-LE and MBI in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0.05). Conclusions:PNF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ankle joint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can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and the BBS, FMA-LE, MBI scores, and reduce the CSI score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 stimulation.

  【Keywords】 Medium frequency electric stimulation; PNF technique; Ankle function; Stroke

  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 点 [1]。踝关节功能障碍以足内翻、足下垂等为主要 表现,影响患者步行能力 [2]。中频电刺激可促进血 运,解除痉挛,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显著疗效 [3]。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为卒中康复技 术,可通过对本体感觉的刺激改善肢体功能。本文观察 PNF 技术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踝关节 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 本院收治的 80 例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 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 碍诊断标准 [4] ;首次发病;年龄 >18 岁;踝关节功 能障碍病程 <12 个月; 下肢 Brunnstrom 分期 2 期及 以上;患侧踝关节背屈受限;Berg 平衡量表(BBS)得分 0~20 分。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导致的踝关节 功能障碍;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不全;合并其他骨 关节及神经肌肉疾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治疗部 位皮损、红肿、皮下植入金属医疗装置;合并其他 脑血管疾病;小脑受损导致平衡障碍;认知障碍。 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 书,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照随机数 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男 21 例,女19例;年龄40~73岁,平均(56.10±4.20)岁; 踝关节功能障碍病程 3~7 个月, 平均(4.50±1.90) 个月;卒中类型:出血性 7 例,缺血性 33 例;踝 关节功能障碍患侧:左侧 25 例,右侧 15 例。对 照 组 男 22 例, 女 18 例; 年 龄 41~68 岁, 平 均 (54.70±3.60)岁;踝关节功能障碍病程 2~7 个月, 平均(4.30±2.10) 个月; 卒中类型: 出血性 5 例, 缺血性 35 例;踝关节功能障碍患侧:左侧 21 例, 右侧 1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内容包括 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负重悬链、站立训练、走步 训练等,30 min/ 次,2 次 /d。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中频电刺激治疗。采 用中频电疗仪(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型号: BA2008- Ⅲ型)治疗,将两个电极片分别置于患侧 踝关节两侧,用绷带或沙袋固定防止脱落,电流输 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且无不适或刺痛为宜, 20 min/次, 1 次 /d,5 次 /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PNF 技术治疗。 PNF 技术操作:(1)保持 - 放松。在下肢 D2 模 式下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托举足底,根据患者情 况牵拉至踝关节背屈最大,指导患者收缩小腿后侧 三头肌,保持紧绷 6 s,舒展后牵拉腓肠肌至背屈 最大, 保持紧绷6 s后放松, 再次牵拉, 牵拉-紧绷- 放松为 1 组,3 组 / 次, 组 间 间歇 10 s。(2) 等 张组合。患者取仰卧位, 引导患者完成 D2-F 动作, 完成后向心收缩持续 5 s 到达终末自身后保持 10 s, 随后以终末姿势返回至起始,完成 D2-F 动作后离 心收缩持续 5 s,来回为 1 组,10 组 / 次,组间间 歇 60 s。(3)稳定性反转。患者取仰卧位,同等 张组合动作,在完成第 2 次 D2-F 动作离心 5 s 后 不停留,调整阻力反转至对侧,进行 D2 伸展,同 时向心收缩 5 s,还原后换侧再次动作,2 个方向为 1 组, 10 组 / 次, 组间间歇 60 s。(4) 节律性稳定。

  患者坐于床缘,下肢自然下垂,对足跟内侧及足背 外侧施力,引导患者进行 D2-F 动作,稳定性收缩 10 s,完成后反转方向对足跟外侧及足底内侧施力, 引导患者进行 D2-E 动作,稳定性收缩 10 s,2 个 动作为 1 组,10 组 / 次, 组间间歇 60 s。上述 PNF 技术动作 1 次 /d,5 次 / 周。两组均持续治疗 6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测量治 疗前后踝背屈角度,根据变化幅度判定疗效,治疗 后角度提高 >4°为显效;提高 2° ~4°为有效;提 高 <2°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痉挛 指数(CSI) 评分。CSI 包括腱反射(0~4 分)、肌 张力(0~8 分)和阵挛(1~4 分)3 个维度, 满分 16 分,分数越高,踝关节痉挛状态越严重。(3) 比 较两组治疗前后 BBS 评分。BBS 总分 0~56 分, 得 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好。(4)比较两组治疗前 后 Fugl-Meyer 下 肢 运 动 功 能(FMA-LE) 评 分。 FMA-LE 总分 0~34 分, 分数越高, 运动功能越好。 (5)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 Barthel 指数(MBI) 评分。总分 0~100 分,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50%,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 CS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CS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 疗后,两组 CS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治疗前后 BBS、FMA-LE、MBI 评分 比 较 治 疗 前, 两 组 BBS、FMA-LE、MBI 评 分 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 组 BBS、FMA-LE、MB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 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

 
  3 讨论

  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是由卒中后神经功能缺 损导致,呈痉挛表现 [5]。常规康复训练刺激较弱, 见效较慢,效果欠佳 [6]。中频电刺激可解除肌肉痉挛,促进肢体恢复 [7]。PNF 技术通过专业手法,刺 激皮肤、肌肉、关节等各个部位的本体感受器,将 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以调节肌肉的张力, 从而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 [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 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CSI 评分 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 PNF 技术可通过刺激肌 肉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重塑,改善踝背屈的状态。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 BBS、 FMA-LE 和 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 PNF 技术治疗不仅仅针对某一肌群运动,而是将 躯干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因此可有效提升患 者对躯干和肢体协的调控制能力,从而提高 BBS、 FMA-LE 和 MBI 评分。

  综上所述,PNF 技术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卒 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 BBS、FMA-LE、MBI 评分, 降低 CSI 评分, 效果 优于单纯中频电刺激治疗。

  参考文献

  [1] 马玉萍,闫晓洁,李晓华,等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25-28.

  [2] 翟晓雪,潘钰,吴琼,等 . 踝关节智能牵伸训练对偏瘫患者 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及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 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1):25-29.

  [3] 彭凯,黄婷,余四海,等 . 中频电刺激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 颈肩腰腿痛患者疼痛、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J]. 实用 医院临床杂志,2021.18(5):14-17.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 病学组 .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2019[J]. 中华神经科 杂志,2019.52(9):710-715.

  [5] 牟谷萼,刘瑶杰,阮智利,等 . 低频 rTMS 对恢复早期脑卒 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康复,2021.36(8): 465-468.

  [6] 吴建贤,江炎,洪永锋,等 . 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脑瘫 足外翻的临床疗效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 (1):44-49.

  [7] 武永富,庞江娜,赵欣,等 . 经椎间孔入路神经根封闭与神 经电刺激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评分、介质及下 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J]. 临床误诊误治,2022.35(7): 86-91.

  [8] 辛玉甫,张晓鸽,赵智伟,等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 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12):1071-10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90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