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PNF技术肩胛模式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2 09:31: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Pnf技术肩胛模式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均接收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采用Pnf技术肩胛模式强化训练,治疗6周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fMa)上肢功能评定量表、Wolf运动功能检查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经6周治疗后,两组fMa、WMft、MBi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肩胛骨强化训练可促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Pnf技术;肩胛模式;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何艳霞,齐成涛.PNF技术肩胛模式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65+67.

0引言

脑卒中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包括出血和缺血)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1],在中国,每年约240万人患有新中风[2],病后3-6个月仍有55%-75%的患者伴有上肢功能缺损[3]上肢运动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且恢复速度相对缓慢,可能因为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大约有1/3是用来控制上肢功能的,投影面积大,说明其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如何最大限度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成为每一个康复治疗师面临的难题。本文采用PNF技术肩胛模式强化训练对病人进行功能训练,探讨其疗效。

\

 
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入我院治疗5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且均为首次发病,无认知障碍。便利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12.60)岁,平均病程(21.95±3.40)d,其中脑梗死11例,脑出血14例。实验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11.40)岁,平均病程(20.21±2.15)d,其中脑梗死9例,脑出血16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训练方法

2.1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及功能训练,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积极配合,发病后7-14天介入。主要给予常规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等常规治疗。

2.2实验组。PNF肩胛模式的强化训练方式:①前方上提模式:仰卧位引导患者肩胛骨由后下到前上的运动,肩胛骨运动方向为向上、向前、向外旋转[5]。②后方下压模式:仰卧位引导患者肩胛骨由前上到后下的运动,肩胛骨运动方向为向下、向后、向内旋转。③后方上提模式:仰卧位引导患者肩胛骨由前下到后上的运动,肩胛骨运动方向为向上、向后、向外旋转。④前方下压模式:仰卧位引导患者肩胛骨由后上到前下的运动,肩胛骨运动方向为向下、向前、向内旋转。以上4种模式均结合PNF技术节律启动、重复待患者能够完成再给予等张组合训练;⑤侧卧位上肢D1F和D1E:前提完成①和‚的训练后;⑥侧卧位上肢D2F和D2E:前提完成③和④的训练后。上述训练30 min/次,1次/d,治疗6周。

3疗效观察

3.1评定方法。①参照上肢-FMA[6],共33项,最高分66分。②参照WMFT,共15项,最高分75分[7]。③参照MBI[8],共10项,最高分100分。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评定。

3.2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结果

两组FMA、WMFT、MBI评分比较,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
 

5讨论

PNF技术类似于日常生活的功能性活动,是在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基础上发展起来,整合运动学习和运动控制的原则;此技术主要通过本体感觉刺激促进神经肌肉发挥作用,输入多种感觉会促进患者动作的学习和掌握[9]。

Mitchell等人认为,经过PNF训练后,脑损伤同侧感觉运动皮质、脑损伤对侧运动皮质及损伤周围皮质的激活有明显改变[10]。此技术强调偏瘫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中应首先建立肩胛带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它是手恢复精细运动功能的前提[11]研究发现,胛骨强化可训练可改善“肩肱节律”后方上提和前方上提可促进肩胛骨向外旋转;后方下压和前方下压可促进肩胛骨向内旋转;利用蚓状抓握、牵张、阻力等基本手法结合节律性启动、重复、等张组合等技术,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远端灵活性取决于近端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符合人体发育学和运动控制的原理。

综上所述,PNF技术肩胛骨模强化训练进可有效改善近端稳定性与肩胛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上肢和日常生活能力,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9.
[2]Wang W,Jiang B,Sun H,et al.Prevalence.Incidence,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 clinical perspective;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f 480687 Adults[J].Circulation,2018,135(8):759.
[3]朱镛链.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2):721-722.
[4]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5]刘钦刚,译.实用PNF治疗(第四版)[M].华夏出版社,2018:73-82.
[6]聂鹏坤,杨华,赵晓峰,等.中风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一致性检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1827-1829.
[7]Wolf SL,Catlin PA,Ellis M,eta1.Assessing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as outcome measure for research in patients after stroke[J].Stroke,2001,32(7):1635-1639.
[8]Loewen Sc,Anderson BA.Predictors of stroke outcome using objective measurement scales[J].Stroke,1990,21(1):78-81.
[10]霍明,秋山纯和.康复治疗技术-神经肌肉促进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11]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2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6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