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31 14:14: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比较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 该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 高频组给予 10 Hz rTMS治疗, 低频组给予 1 Hz rTMS治疗, 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睡眠质量 [ 阿森斯失眠评定量表(AIS) ]、脑电图指标 [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P300 与失匹配负波(MMN)的潜伏期、波幅 ] 水平,以及不良 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 两组 HAMD、A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 P300 和 MMN 的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P300、MMN 的波幅均大于治疗前,且高频组的 P300、MMN 潜伏期短于低频组,波 幅大于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频和低频 rTMS 均 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失眠症状,但高频 rTMS 更有利于改善认知功能,临床可根据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灵活选择最佳 治疗方式。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高频,低频,抑郁症,失眠,睡眠质量,认知功能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HUANG Baihua1. LIU Xiang1. XIE Genying2

  (Ji’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1. Outpatient Department, 2. Psychology Department, Ji’an 3430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compare effec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patients with insomnia.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January 2022 were selected for the prospective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high frequency group and low frequency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On this basis, the high frequenc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10 Hz rTMS, while the low frequenc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1 Hz rTMS.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4 weeks.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the sleep quality [Asens insomnia scale (AIS)], the EEG indicator levels [latencies of 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 P300 and mismatch negativity (MMN), amplitud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HAMD and AI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latencies of P300 and MMN in the two groups was short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the amplitudes of P300 and MMN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latencies of P300 and MMN in the high frequenc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frequency group, and the amplitude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frequency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Both high-frequency and low-frequency rTM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symptoms in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but high-frequency rTMS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gnitive function . Clinically, the best treatment can be flexib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dysfunction conditions.

  【Keyword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High frequency; Low frequency; Depression; Insomnia; Sleep quality; Cognitive function

\
 

  抑郁症作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临床表现包括 持续而明显的心情低落、自杀意念及行为等,同时 可合并失眠、认知障碍等并发症 [1-2] 。抑郁症继发失眠不仅会导致患者神经衰弱、免疫功能下降,还 会加重抑郁,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 量 [3]。临床针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通常采用抗抑郁 药联合镇静催眠药治疗,但效果欠佳,且停药后易 复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是治疗神经、心理 疾病的新兴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无创、无痛等特点,但临床对于rTMS的一些治疗参数尚存在争议[4]。 本文比较高频与低频 rTMS 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 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本 院收治的 80 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 的诊断标准 [5]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分 >17 分;抑郁症病程 ≥ 1 年;经 2 种及以上 抗抑郁药物治疗 6 周以上而抑郁症状未见缓解;并 发失眠,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 南》 [6] 。排除标准:伴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其他 精神疾病;体内有心脏起搏器或金属植入物;有酒 精或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头颅CT、心电图明显异常。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 伦审(2021) 第 L0042501 号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高频 组、低频组各 40 例。其中高频组男 18 例, 女 22 例; 年龄 22~50 岁, 平均(36.75±6.37) 岁; 抑郁症 病程 1~12 年, 平均(7.62±3.74) 年。 低频组男 19例,女21例;年龄25~46岁,平均(37.44±4.56) 岁; 病程 1~10 年, 平均(8.31±4.22) 年。两组一 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 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口服氟 哌 噻 吨美利 曲辛 片(H. Lundbeck A/S, 国药 准字 HJ20171104. 氟哌噻吨0.5mg 和美利曲辛 10mg/ 片), 1 片 / 次,2 次 /d; 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 药业集 团股份有 限公 司, 国药准字 H20100074. 3 mg),3 mg/ 次,1 次 /d,连续治疗 4 周。

  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采用 rTMS 治疗,仪 器选择 YD-MT900 型磁刺激治疗系统(河南优德 医疗设备, 豫械注准 20142260086), 使用直径 9 cm 的“8”字形线圈,平行于患者头皮进行磁刺 激治疗。高频组刺激频率为 10 Hz,线圈置于患者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 ,低频组刺激频 率为 1 Hz,线圈置于患者右侧 DLPFC 区域。刺激 强度 80%~120% 运动阈值(单脉冲模式刺激患者 大脑皮层 10 次,以 5 次以上引起对侧拇指外展肌 运动诱发电位波幅 >50 μV 的最小刺激强度作为运 动阈值 [7] ) ,刺激时间 3 s,间隔时间 2 s,每个序列 30 个脉冲,每次治疗 40 个序列,单次治疗时间 25 min 左右。两组均于每日固定时间进行 rTMS 治 疗,5 次 / 周,共治疗 4 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 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 若出现头痛、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结束 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 和睡眠质量。应用 17 项版 HAMD评价抑郁程度, >7 分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应 用阿森斯失眠评定量表(AIS)评估睡眠质量,共 7个方面, 总分0~24分, 分值越高睡眠障碍越严重。 (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指标水平。应用肌 电图诱发电位检测仪(德国 Nicolet EDX, 国械注进 20172070596),按国际脑电图 10/20 标准放置电极, 中心电极置于 Pz,参考电极置于耳垂(A1、A2) , 使用耳机给予患者 80 dB 音量的听觉刺激,标准刺 激 20%, 偏差刺激 80%, 偏差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 位波形中潜伏期 250~450 ms 内最大正相波为 P300. 偏差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位减去标准刺激诱发事 件相关电位的波形在刺激后 100~250 ms 内最大负 相波为失匹配负波(MMN) ,记录 P300 和 MMN 的潜伏期及波幅。(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 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 数据,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 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比较 治 疗前,两组 HAMD、A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 HAMD、AIS 评 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和 MMN 的潜伏期、 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 后,两组 P300 和 MMN 的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 P300、MMN 的波幅均大于治疗前,且高频组的 P300、MMN 潜伏期短于低频组,波幅大于低频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 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失眠是抑郁症常见的并发症,常被认为是抑郁 症的临床表现之一,多数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治 疗后,仍存在睡眠紊乱,而且抑郁与失眠症状相互 影响,需要同时治疗 [8] 。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氟哌 噻吨美利曲辛或其他抗抑郁药物联合右佐匹克隆或 其他安眠药物,但药物治疗存在起效慢、停药反跳 的缺陷 [9] 。因此,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式 是临床研究的方向。

  rTMS 是一种非侵入性脑电刺激技术,在精神分 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中 取得较好实践成果 [10]。rTMS 主要通过能产生脉冲电 流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穿过颅骨在大脑皮质产生 感应电流,促使神经细胞电位活动发生改变,从而 改善神经功能 [11]。有研究报道,高频 rTMS 刺激大 脑左侧 DLPFC 区域和低频电流刺激右侧 DLPFC 区 域可发挥类似作用,但对于最佳频率尚无定论 [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 HAMD、AI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高频和低频 rTMS 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失 眠症状。分析原因为人脑 DLPFC 区域与情绪反馈、 认知功能相关,其中左侧 DLPFC 区域与正向情绪相关,右侧 LPFC 区域与负性情绪调节相关,低频 (≤ 1 Hz)rTMS 可抑制神经元活动, 而高频(>1 Hz) rTMS 则能兴奋神经元活动。使用高频 rTMS 刺激左侧 DLPFC 区域可对正向情绪发挥促进作用, 而利用低频 rTMS 刺激右侧 LPFC 区域可抑制负性 情绪, 两者均能改善抑郁症状, 且效果相当 [13]。此 外,高频 rTMS 可增高脑内 5- 羟色胺水平,低频 rTMS 则可增加脑内 γ- 氨基丁酸释放,促进局部 神经元自我修复,调节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从而改 善患者睡眠障碍 [14]。

\
 

  已知抑郁症伴失眠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病因 可能与大脑部分区域血流量不足、胆碱能神经元 受损有关 [15]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两 组 P300 和 MMN 的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P300、 MMN 的波 幅均大于治疗前,且高频组 的 P300、 MMN 潜伏期短于低频组,波幅大于低频组。分析 原因为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 P300、MMN 是量化认 知功能的脑电指标,治疗后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 均提示认知功能改善。高频 rTMS 能够增加大脑局 部血流量,促进胆碱能神经元修复,从而改善认知 功能 [16]。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频和低频 rTMS 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 全性。

  综上所述,高频和低频 rTMS 均能有效改善抑 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失眠症状,但高频 rTMS 更 有利于改善认知功能,临床可根据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灵活选择最佳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知源, 刘立波, 宁卫东, 等 . 抑郁症残留症状的研究进展 [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11):113-116.

  [2] 邓佳慧,李素霞,董问天,等 . 难治性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40(2):123-126.

  [3] 邓怀丽,张润琴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老年抑郁伴失眠的对照研究 [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4):2373-2374.

  [4] 李冬, 强静, 刘惠苗, 等 . 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2):155-157.

  [5] 世界卫生组织 .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 [M]. 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译 . 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93:97-104.

  [6] 中国睡眠研究会 .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56.

  [7] 徐武平,熊莉君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观察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 44(4):348-352.

  [8] 张利娜,王厹东,庄国芳,等 . 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事件相关电位评估 [J]. 脑与神经疾病杂 志,2014.22(6):432-436.

  [9] 谢洪燕 . 右佐匹克隆联合氟哌噻吨治疗抑郁并发失眠的临床疗效 [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3):353-355.

  [10] 牛玉莲,王红星,王玉平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31):2470-2472.

  [11] 邱虹,周保,薛永合,等 . rTMS 联合药物治疗青少年首发重度抑郁发作临床研究 [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3(10):1017-1020.

  [12] 汪正华,阚博,阳中明 . 帕罗西汀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 27(3):203-205.

  [13] Berlow YA,Zandvakili A, Philip NS. Low frequency right-sidedand high frequency left-sid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depression: The evidence of equivalence[J]. Brain Stimul,2020.13(6):1793-1795.

  [14] 安影丹,李令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癫痫合并焦虑抑郁共病病人去甲肾上腺素及 5- 羟色胺的调节作用 [J]. 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9):2889-2891.

  [15] 范勇,梁静,孟祥军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睡眠障碍效果 [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52(6):704-706.

  [16] 黄步哲,廖亮华,高丽君,等 . 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41(5):329-3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69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