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褪黑素( N- 乙酰基 -5- 甲氧基色胺)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受昼夜节律调节的神经内分泌激素, 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SCN )调 控,主要于夜间呈脉冲式分泌,使生物体的功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调节生殖系统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褪黑素可通过影响下丘脑促 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介导的神经元的功能活动、直接抑制性腺组织等途径对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起负性调节作用, 从而抑制性腺 发育。褪黑素在人体中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其次是肾脏,主要代谢产物从尿液排出。其中,尿 6 - 羟基硫酸褪黑素可较准确地反映循环中 褪黑素水平。因采样方便、无创可重复性强且不受昼夜激素变化的影响,检测尿 6 - 羟基硫酸褪黑素逐渐被应用于探索中枢性性早熟的诊 断方法的研究中。现结合既往研究情况,就褪黑素对下丘脑 - 垂体- 性腺轴( HPG axis)及生殖系统的作用做一综述,并探讨检测尿代谢 物 6- 羟基硫酸褪黑素这一无创检查辅助诊断中枢性性早熟( CPP )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为进一步简化中枢性性早熟诊断流程及提高患 者及家属依从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 褪黑素; 尿代谢产物; 中枢性性早熟; 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 儿童
褪黑素( melatonin, MT)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不 仅限于哺乳动物,在非哺乳动物中一些脊椎动物及无脊椎 动物,甚至许多植物也有分泌。其生物作用广泛,包括调节生殖系统、调节内源性节律、增强免疫、抗氧化防 御、抗肿瘤及改善睡眠障碍等,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注 [1] 。褪黑素的作用方式既包括受体依赖型,即由细胞膜 的 G蛋白偶联受体(初黑素 MT1、MT2 受体)及细胞核 孤儿受体( RORα1、RORα2 和 RZRβ)介导;也可通过 受体非依赖性的途径与细胞内蛋白(钙调蛋白、微观蛋白 相关蛋白等)作用产生 [2] 。研究证据表明,褪黑素可通过 对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 HPG axis)不同水平的抑制作用来调节哺乳动物的 季节性生殖功能。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人类生殖亦受褪 黑素影响。人类松果体褪黑素分泌量具有时序特点,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人在出生后数月即可分泌褪黑素, 3~6 岁时达到最高峰, 7~10 岁起松果体开始逐渐出现退 化,青春期时褪黑素分泌降至成人水平,正好与青春期启 动的年龄相吻合,老年期最低。对褪黑素及其尿代谢产物 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探究性早熟发病机制、诊断中枢性性 早熟(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 提供新的方法和 参考。
1 褪黑素对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的抑制作用
1.1 下丘脑及垂体水平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是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的中 心成分, 控制垂体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 ) 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分泌, 进而调节性腺的功能活动。褪黑素的抗性腺作用是通过 负性调节 GnRH 介导的神经元活动影响下丘脑 GnRH 的 脉冲频率及释放,从而调节生殖轴活动 [3]。Roy 等 [4] 发 现,在哺乳动物中,褪黑素可以通过激活其下丘脑神经 元受体使 GnRH 表达下调,从而抑制 GnRH 分泌,这一 过程可能涉及蛋白激酶 C( PKC)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 酶 1/2 ( ERK1/2)途径参与。此外,褪黑素可促进下丘脑 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 , GnIH)转录和分泌,对性腺有抑制作用。Chowdhury 等 [5] 发现 2 种重要的调控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殖的抑制性下丘 脑神经肽,即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和 RFRP-3 (哺乳动物 的 GnIH 同源物)。在鸟类中,褪黑素在体外可增加下 丘脑释放 GnIH,抑制 LH 血浆浓度,而在哺乳动物中控 制 RFRP-3 释放的机制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同 时,褪黑素的合成与分泌节律由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 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的昼夜节律脉冲器产生,受到光照的抑制,过度光照暴露可抑制大鼠褪黑素分泌, 对性腺有促进作用并引起性发育提前 [6]。
1.2 性腺水平 在性腺水平上,褪黑素对外周组织睾丸、 卵巢有直接抑制作用。李涛等 [7] 研究发现男性生殖系统 如睾丸、精子等也存在褪黑素膜受体,同时田素民等 [8] 发现褪黑素可使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减少,导致前列腺 组织萎缩,说明褪黑素对男性 HPG 轴的性腺水平有直接 调节作用。在女性中,辜荣飞等 [9] 研究结果表明,给予 外源性的褪黑素可能直接通过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的 褪黑素受体,对女性生殖系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 表明,褪黑素通过在人卵巢中表达的 MT1 和 MT2 受体起 作用,其对卵巢中卵泡细胞的作用与对睾丸中间质细胞 作用类似,卵泡内的褪黑素水平干扰了人类生殖功能的 调节 [10] 。动物实验收集的数据也证实了褪黑素对卵泡发 育起到抑制作用 [11] 。另外,褪黑素的抗氧化及抗凋亡作 用可以改善间质细胞和卵泡细胞的质量。褪黑素对性腺 类固醇的调节作用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包括 cAMP 信号 通路降低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 steroidogenesis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AR)及 PKC 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的胞内 钙离子浓度升高等途径,这些转导途径调节睾丸支持细胞 的生理功能,从而调节精子生成,也调节雌激素和孕酮的 产生。目前的研究表明褪黑素与性类固醇激素之间存在相 互作用,褪黑素的作用不但影响性类固醇,而且还受性类 固醇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这种交流取决于褪 黑素水平、年龄、激素状况、组织和环境条件 [12] 。此外, 所涉及的直接或间接机制途径也给这种相互作用带来了高 度的复杂性。目前所获得的知识仍不能够揭示褪黑素和性 类固醇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13]。
2 褪黑素与儿童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的关系
对新生儿促性腺激素的研究发现,褪黑素通过抑制 GnRH 诱导的钙信号及促性腺激素分泌使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处于静止状态。褪黑素抑制 HPG 轴, 其机制可能包 括环磷酸腺苷(cAMP) 、环磷酸鸟苷(cGMP) 和细胞内 Ca2+ 途径, 刺激 GnRH 神经元后减少 GnRH 分泌, 从而抑 制卵泡刺激素(FSH) 和黄体生成素(LH) 释放来影响生 殖和性功能 [14]。当褪黑素抑制作用减弱时, GnRH 脉冲式 分泌的幅度和频率增加而再次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 启动青春期 [15]。性早熟或青春期延迟通常与褪黑激素水平 异常有密切关联,尽管没有足够的数据表明褪黑激素在青 春期中的重要作用 [16] 。综上所述,褪黑素对 HPG 轴启动 引发的青春期成熟有抑制作用。
中枢性性早熟儿童的夜间血清褪黑素水平明显低于同 年龄青春期前儿童 [17]。临床发现青春期推迟儿童夜间褪黑 素处于高水平,说明褪黑素能够抑制青春期发育,而褪黑素水平降低有助于青春期启动。此外,通过检测不同形式 的性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清褪黑素浓度, Kumanov 等 [18] 研究 发现,促性腺激素和褪黑素释放之间呈明显负相关。已有 研究证明血褪黑素与青春期提前启动具有相关性,褪黑素 分泌下降发生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发生器去抑制的 发育阶段 [19]。这与在儿童时期促性腺激素水平较低时, 褪 黑素水平较高;而在老年时期促性腺激素水平较高时,褪 黑素分泌减少的观点相一致。此外,一项睡眠评估的先导 性研究发现, 对褪黑素 - 睡眠 - 青春期三者的联系的探究, 进一步理解褪黑素与中枢性性早熟之间的关联机制 [20]。
3 血褪黑素及其尿代谢产物应用于诊断中枢性性早熟的 前景
褪黑素主要在松果体中合成,虽然也存在于身体的其 他部位,包括胃肠道、视网膜、皮肤、骨髓和淋巴细胞, 但松果体以外部位的褪黑素甚少。褪黑素呈昼夜节律分泌, 夜间血清褪黑素水平最高。褪黑素一旦合成,就会迅速被 释放到血液和脑脊液中,然后分布到机体大多数组织中, 如唾液、胆汁、精液和羊水 [21]。褪黑素体内的主要代谢部 位在肝脏,其次在肾脏中代谢,代谢产物大部分由尿中排 泄,尿 6- 羟基硫酸褪黑素能可靠反应循环中褪黑素水平, 从而避免了直接测量低水平血清褪黑素的挑战 [22]。
根据我国最新《中枢性性早熟诊治指南(2015)》相 关定义 [23],促性腺激素基础值和 GnRH 激发试验对中枢性 性早熟的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观察具有重要意义。但该 试验需要反复多次抽血,增加患儿痛苦,降低了患儿及家 属的依从性。张文杰等 [24] 认为通过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 夜间 12 h 尿促性腺激素可能对儿童 HPG 轴启动的判断具 有很大帮助。由于褪黑素的脉冲式释放,单次抽血标本的 褪黑素水平不能代表循环水平,需多次抽血减小误差,在 临床上具有难操作性。最新一项荟萃分析提示,检测晨尿 中褪黑素主要代谢产物尿 6- 羟基硫酸褪黑素并通过尿肌 酐值进行校正是正确评估夜间褪黑素总量最简单可靠的方 法 [25]。同时随着放射免疫分析(radio immunoassay, RIA )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技术的不断进步, 应用尿 6- 羟基硫酸褪黑素水平 来辅助诊断儿童中枢性性早熟具有可行性且易于推广。另 外,它可结合尿促黄体生成素、尿卵泡刺激素提高诊断的 可靠性, 但目前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研究证实尿 6- 羟基硫酸 褪黑素水平在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的作用 价值。
4 讨论
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及家庭开始关注儿童性早熟造成的身高及心理等不良影响。然而,目前性早熟的病因仍不清 楚,中枢性性早熟是女童性早熟最常见的原因。褪黑素在夜间且呈脉冲式释放,由于受到光线的强烈抑制,白天在静脉 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褪黑素,大约凌晨 3点褪黑素分泌量 迅速上升达到高峰;同时,由于褪黑素停止产生后很快从 循环中清除, 所以血浆测定褪黑素水平存在诸多局限 [26] 。 虽然测量唾液褪黑素可有效揭示循环褪黑素 24h 节律性, 但它仅代表循环褪黑素的游离部分,因而不适宜用来推断 生物体褪黑素的绝对水平。尿 6- 羟基硫酸褪黑素是褪黑素 主要的代谢产物, 可代替血浆褪黑素水平反映下丘脑 - 垂 体 - 性腺轴启动情况。因此, 尿代谢产物 6- 羟基硫酸褪黑 素有望成为诊断中枢性性早熟的可靠指标 [27]。此检测具有 无创性,可多次采样,并可通过在夜间无额外光线暴露情 况下采集分析, 从而判断儿童 HPG 轴是否提前启动。故检 测褪黑素水平有望成为诊断中枢性性早熟的新方法,并为 性早熟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尽管关于褪黑素水平在儿童 及青春期的变化仍存在争议,有部分研究认为性成熟期间 循环中褪黑素水平降低是由体重增加引起的,而不是与松 果体分泌减少有关 [28-29] 。但目前可获得的关于褪黑素与性 发育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及 21 世 纪初,且样本量小,结合褪黑素水平存在种族间差异及中 枢性性早熟发病机制不明等因素,褪黑素在性早熟发病机 制中的作用和对性早熟诊断的意义尚不明确。
褪黑素在细胞及分子水平如何对 HPG 轴及性腺产生 抑制作用;除了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如 cAMP、cGMP 和细胞内 Ca2+ 途径,是否存在跨细胞膜作用或 RORα1、 RORα2 和 RZRβ 核受体通路抑制 GnRH 转录, 这些问题需 要后续研究进一步阐明。在将来,褪黑素在性早熟发病机 制和临床应用方面仍需多中心及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CLAUSTRAT B, LESTON J. Melatonin: Physiological effects in humans[J]. Neurochirurgie, 2015, 61(2-3): 77-84.
[2] LIU J, CLOUGH S J, HUTCHINSON A J, et al. MT1 and MT2 melatonin receptors: A therapeutic perspective[J].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16, 56: 361-383.
[3] REVEL F G, SABOUREAU M, MASSON-PÉVET M, et al .Kisspeptin mediates the photoperiodic control of reproduction in hamsters[J]. Current Biology, 2006, 16(17): 1730- 1735.
[4] ROY D, BELSHAM D D. Melatonin receptor activation regulates GnRH gene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in GT1–7 GnRH neurons: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s[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2, 277(1): 251-258.
[5] CHOWDHURY V S, YAMAMOTO K, UBUKA T, et al. Melatonin stimulates the release of 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 by the avian hypothalamus[J]. Endocrinology, 2010, 151(1): 271-280.
[6] 陈文俊 , 谈勇 . 持续光照对雌性大鼠青春期启动的影响 [J]. 临床儿科杂志 , 2015, 33(12): 1053- 1056.
[7] 李涛 , 范好 , 刘芳 . 褪黑素对男性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的调节作用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 2006, 6(10): 119- 121.
[8] 田素民 , 李国营 , 李银生 , 等 . 褪黑素对小鼠前列腺组织及血液中FSH、LH 和睾酮的影响 [J]. 新乡医学院学报 , 2001, 18(3): 153-154.
[9] 辜荣飞 , 邹俊杰 , 刘志民 , 等 . 褪黑素对性激素及排卵的调节作用研究 [J]. 解放军医学杂志 , 2003, 28(3): 236-237.
[10] RAI S, GHOSH H . Modulation of human ovarian function by melatonin[J]. Front Biosci (Elite Ed), 2021, 13: 140- 157.
[11] KARAKAŞ A, KAYA A, GÜNDÜZ B. The effect of pinealectomy, melatonin and leptin hormones on ovarian follicular development in female Syrian hamsters (Mesocricetus auratus)[J]. Acta Biologica Hungarica, 2010, 61(4): 380-390.
[12] 堵吉 , 谈勇 . 松果腺褪黑素及其受体对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作 用的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 , 2012, 18(11): 1620- 1623.
[13] CIPOLLA-NETO J, AMARAL F G, SOARES J R J M, et al . The crosstalk between melatonin and sex steroid hormones[J]. Neuroendocrinology, 2022, 112(2): 115- 129.
[14] SHI L, LI N, BO L, et al. Melatonin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 gonadal axis[J].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13, 20(15): 2017-2031.
[15] BALIK A, KRETSCHMANNOVA K, MAZNA P, et al. Melatonin action in neonatal gonadotrophs[J]. Physiological research, 2004, 53(Suppl 1): S153-S166.
[16] CAVALLO A. Melatonin and human puberty: Current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1993, 15(3): 115- 121.
[17] WALDHAUSER F, BOEPPLE P A, SCHEMPER M, et al. Serum Melatonin in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s lower than in age-matched prepubertal children[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1991, 73(4): 793-796.
[18] KUMANOV P, TOMOVA A, ISIDORI A, et al. Altered Melatonin secretion in hypogonadal men: Clinical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ndrology, 2005, 28(4): 234-240.
[19] CAVALLO A, DOLAN L M. 6 ‐Hydroxymelatonin sulfate excretion in human puberty[J].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1996, 21(4): 225-230.
[20] HOLANDA F S, TUFIK S, BIGNOTTO M, et al. Evaluation of melatonin on the precocious puberty: A pilot study[J]. 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 2011, 27(8): 519-523.
[21] KARASEK M, WINCZYK K. Melatonin in humans[J]. J Physiol Pharmacol, 2006, 57(5):19-39.
[22] 付爱玲 , 李经才 , 杨红英 . 褪黑素的体内过程 [J]. 医药导报 , 1999,18(3): 191- 192.
[23] 梁雁 , 杜敏联 , 罗小平 .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 (2015)[J].中华儿科杂志 , 2015, 53(6): 412-418.
[24] 张文杰, 徐庄剑, 林士霞, 等. 夜尿促性腺激素与儿童下丘脑-垂体 - 性腺轴启动的关系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2010, 25(8): 561-563.
[25] BRAAM W, SPRUYT K. Reference intervals for 6-Sulfatoxymelatonin in urine: A meta-analysis[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22: 101614.
[26] KENNAWAY D J. Measuring Melatonin by immunoassay[J].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2020, 69(1): e12657.
[27] KENNAWAY D J. A critical review of Melatonin assays: Past and present[J].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2019, 67(1): e12572.
[28] GRIEFAHN B, BRÖDE P, BLASZKEWICZ M, et al. Melatonin product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excretion of urinary 6‐hydroxymelatonin sulfate[J].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2003, 34(1): 26-31.
[29] YOUNG I M, FRANCIS P L, LEONE A M, et al. Constant pineal output and increasing body mass account for declining melatonin levels during human growth and sexual maturation[J].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1988, 5(1): 71-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