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基底节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21 11:30: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血肿清除情况,及对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神经 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沭阳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68 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 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34 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 3 个 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3 个月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 7 d 的血浆内皮素( ET ) 、血清 C- 反应蛋白( CRP ) 、肿瘤坏死因子 -α ( TNF-α ) 水平,术前与术后 3 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以及术后血肿清除率、并发 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 7 d 两组患者血浆 ET 、血清 CRP 、TNF-α 水平及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均降低, 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术后 3 个月两组患者 GCS 评分均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 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中疗效 确切,血肿清除更彻底,可减轻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利于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基底节脑出血;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神经功能;  炎症反应
 
  基底节脑出血是指发生于基底节区的脑出血,包括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脑桥出血及脑干出血,具有发病急、预后差等特点。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通过术前检查确定颅内血肿位置,根据血肿定位确定手术皮瓣和骨窗的区域与大小, 采取开骨瓣的方式,通过最短路径,清除颅内的血肿,快 速止血,达到手术治疗目的 [1] 。随着当前微创技术的进一 步完善、改进,神经内镜技术在临床中受到广泛运用,内 镜下血肿清除术逐渐成为治疗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的治疗 手段 [2] 。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皮层切口位于额叶,避免功能 区的二次损伤,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减压充分且残留较 少,术中脑组织暴露较少、皮层切口小、对血管的牵拉程 度较低,从而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利于患者预后 的改善 [3] 。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小骨 窗血肿清除术在基底节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沭阳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68 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 34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 20 例,女性
 
  14 例;年龄 32~75 岁,平均(49.89±10.27 )岁;血肿量 33~76 mL,平均(52.57±10.23) mL。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 例,女性 15 例;年龄 33~75 岁,平均(50.61±11.45 ) 岁;血肿量 34~76 mL,平均(53.19±10.15) mL。两组患 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脑出血诊断与治疗》[4]  中 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影像学检查(MRI、颅脑 CT 等)确 诊为基底节脑出血者;发病至手术时间 <48 h 者;无精神 疾病或心脏病病史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心理疾患、脑部 占位性病变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他 原因导致的脑出血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 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入院后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检查(血尿常 规、心电图、凝血四项、颅脑 CT 等),排除其他疾病, 制定手术方案;安排同一组医师进行操作。对照组患者进 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选择血肿对侧卧位,常规消毒、全 身麻醉;于血肿同侧额颞部作切口,呈弧形,逐层切开皮 肤组织,分离帽状腱膜,将皮瓣翻向颅底侧,继续依次 切开骨膜、颞肌,剥离颞肌并将其向颅底侧翻;显露颅 骨钻孔,作 3 cm×3 cm 的小骨窗,游离骨瓣,骨窗周边悬 吊硬膜,以“H”型剪开硬膜,可见脑组织,镜下分离侧 裂,切开岛叶;部分患者经侧裂入路完成血肿清除术,即 颧弓中点上 4~5 cm 作直切口,切开颞肌、骨膜,显露颅 骨并钻孔,再用咬骨钳咬出 3 cm×3 cm 的小骨窗,切开硬 脑膜,显露侧裂前中段,充分止血,分离侧裂,进入额叶 岛盖部,暴露岛叶;进入血肿腔,清除血块,显露正常脑 组织,电凝止血周围脑组织;压迫止血,无出血点,即可 冲洗术腔至清亮;颞肌减张缝合硬膜,缝补人工硬脑膜,常规留置引流管,关闭、包扎切口。部分患者经皮层入路  完成血肿清除术,即血肿区进行改良翼点入路弧形切口, 在颞上回偏下切开颞叶皮质,直接进入血肿腔,镜下抽吸  血肿,电凝止血,无活动性出血,即可逐层缝合。观察组  患者进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  毒,全身麻醉;以血肿同侧发髻内 2 cm 、中线旁 2.0 cm    为中心,作纵向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组织;牵开切口, 显露颅骨,于血肿同侧额部钻孔,游离骨瓣,制作骨窗  ( 3 cm×3 cm ),充分暴露硬膜,在骨窗周边悬吊硬膜,“十” 字形切开硬膜,取骨窗中心为穿刺点,由此置入导管扩张  器,导向棒穿刺至血肿方向,深度 7 cm 左右,拔除导向  棒内芯,置入外鞘进入血肿腔内,可见暗红色凝血块,用  肿瘤镊取出血凝块,后旋转内窥镜在血肿腔内沿血肿长轴  前进,用吸引器通过吸引孔道吸出周围疏松血肿,直至血  肿底部;若术中视野不清晰,可旋转不同镜面角度,避免  损伤正常的脑组织,血肿清除完后用纱布填塞血肿腔,确  认无活出血,即可撤出外鞘;缝合骨膜、硬脑膜,常规  留置引流管,缝合、包扎切口。部分患者经颞部取直切  口,钻孔,铣开骨瓣取小骨窗,四周悬吊并“十”字形切  开硬脑膜,于岛叶皮质无血管区取切口,清除血肿,电凝  止血,修补人工硬脑膜,留置引流管,骨瓣复位,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止血、抗感染等治疗,出院 后定期进行随访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于术后 3 个月采用格拉斯 哥预后量表(GOS ) [5] 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优:GOS 评分为 5 分,患者恢复良好,无缺陷;良: GOS 评分为4 分,患者轻度残疾,仍可独立生活;可: GOS 评分为3 分,患者重度残疾;差: GOS 评分为 2 分,患者植物 生存;死亡: GOS 评分为 1 分。总优良率 =(优+ 良)例 数 / 总例数 ×100%。②血浆内皮素(ET)与炎症因子水 平。分别于术前与术后 7 d 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约5 mL,取其中 3 mL 置于预先盛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离心 (转速 3 000 r/min,时间 10 min)后取血浆,经酶联免疫 吸附实验法测定患者血浆 ET水平;剩余 2 mL 离心(转 速 3 000 r/min,时间 10 min)后取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 实验法检测血清 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 - α ( TNF-α )水平。③血肿清除率与预后情况。计算两组患者 血肿清除率并进行比较,血肿清除率 =(术前血肿量 - 术 后血肿量)/ 术前血肿量 ×100%。分别于术前与术后 3 个 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6] 评分与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7] 评分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NIHSS 评分总分 42 分,分值与神经缺损情况呈正相关; GCS 评分总分 15 分,分值越高,意识状态越好。④并发 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尿路感染、颅内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使用 S-W 法检 验计量资料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 计量资料以 (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患者总 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见 表 1。
 
  2.2    两组患者血浆 ET 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术前 比,术后 7 d 两组患者血浆 ET 及血清 CRP、TNF- α 水平 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与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 术后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 3 个月两组 患者 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 者 GCS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 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5.88%,低于对照组的 26.47%,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

\
 
  3    讨论
 
  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 与血肿体积存在直接关系。脑出血后导致的颅内占位效应 使颅内压迅速上升,造成脑细胞缺血缺氧,脑内的血肿分解 物将引发周围正常脑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并诱导神经细胞凋 亡,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性伤害,及时有效地清除血 肿是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外科手术是治疗 基底节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其中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可有效 清除血肿,减少对脑组织的压迫,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但由于该术式的皮质切开范围较小,视野有限,难以清除 位置较深的血肿,并且术中操作对脑组织的牵拉较严重, 容易二次损伤正常的脑组织,导致继发出血,造成不良 预后 [8]。
 
\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兼并了血肿腔穿刺、直视下血 肿清除技术的优点,且具有微创、损伤小、视野广阔等特 点,能够通过神经内镜的多角度旋转清除位置较深的血肿,尽可能地避免对脑功能区、外侧裂血管区等重要脑组织造 成创伤,同时该术式对出血时间无特别要求,因此利于患 者术后恢复 [9] 。血浆 ET 为一种调节激素,具有收缩冠状 动脉、抑制肾素释放等一系列作用;CRP 为一种急性时相 蛋白,可反映机体炎症损伤状态;TNF-α 可刺激急性期蛋 白的分泌,并诱导其他炎症因子表达,在机体感染、组织 损伤时急剧上升, 其水平均与组织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10] 。 本研究结果中,术后 3 个月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高于对照 组,术后 7d 观察组患者血浆 ET 及血清 CRP、TNF-α 水平 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基底节脑出 血的临床应用中疗效确切,且能够有效抑制患者机体炎症 反应。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可规避传统手术中的开颅、 关颅等操作,进而减少对脑组织的应激刺激,以保护脑组 织,减轻炎症因子对其产生的病理损害,控制机体炎症反 应,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11]。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通过小切口穿刺建立手术通 道,大幅度减轻了手术对机体所造成的创伤,减少术中失血 量,且术中视野清晰,可通过对内镜方向与角度的调整, 直接对血肿腔各个角度进行探查,辨别血肿死角,对正常 组织的损伤较小;能够清晰显示出深部脑神经和颅内血管 间的关系,降低手术对患者颅内血管与神经元的损伤,明 确血肿范围并快速清除血肿,防止血肿降解产物对脑组织 产生毒性作用,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风险 [12]。本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 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 3 个月观 察组患者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 提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侵袭性更低,血肿清除更彻 底,可减轻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 恢复,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具有以下优势:①获取较小皮 质切口, 由此经穿刺通道完成手术, 可保护正常脑组织, 减 少牵拉所造成的损伤;②术野清晰, 且光源充足, 使术者可 在直视下操作, 尤其是完成吸引、冲洗等操作, 进而降低寻 找出血点、责任血管的难度,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③结 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内镜的角度及方向,即可直接探查血 肿腔,以明确血肿的清除情况及范围 [13] 。同时,神经内镜 下血肿清除术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①“鱼眼 效应”可导致错觉, 难以真实体现实际解剖情况, 尤其是真 实的方位、大小, 进而增加操作难度;②手术切口较小, 且 手术通道狭窄, 容易限制操作空间, 为此需要操作者具备较 高的业务能力,并熟练掌握神经内镜操作步骤;③需要进 行去骨瓣减压患者不可进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④术 中出血量较多时较小操作空间、单手操作无法快速止血,为此结合实际情况转行开颅手术,以保证手术效果 [14]
 
  综上,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 应用中疗效确切,血肿清除更彻底,可减轻手术对脑组织 的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能够有效抑制机体 炎症反应,利于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鑫 , 张刚中 , 王占伟 , 等 .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临床医生杂 志 , 2021, 49(3): 335-337.
 
  [2]   柳羲 , 薛鹏 , 刘利 .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进展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2016, 15(4): 429-432.
 
  [3]    黄进能 , 范学政 , 朱寿鸿 , 等 . 神经内镜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止血技术的探讨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2016, 21(11): 481- 483.
 
  [4]   宋晓南 , 蔺勇 . 脑出血诊断与治疗 [M].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78.
 
  [5]   宋旭敏 , 任青 , 程忠平 .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预测肿瘤的临床价值 [J]. 医学综述 , 2017, 23(12): 2354-2358.
 
  [6]   谈颂 , 常思远 , 宋波 , 等 . 早期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作用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3): 154- 157.
 
  [7]   何国军 , 杜亚辉 , 李旭东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脑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及对 Glasgow 预后评分的影响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1): 113- 115.
 
  [8]    叶建忠 , 张宏伟 , 王守利 , 等 .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疗效 [J]. 中华老 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9, 21(5): 530-533.
 
  [9]    卫润斐 , 曹付强 , 孙鹏 , 等 . 神经内镜微创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J]. 实用医药杂志 , 2020,37(9): 788-790, 800.
 
  [10]  张锐 . 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 平的影响 [J]. 医学临床研究 , 2019, 36(4): 781-783.
 
  [11]  张洋 , 李孝伟 . 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 2021,6(9): 59-61.
 
  [12] 邓如明 , 张鹏 . 经侧裂- 岛叶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 压性基底核脑出血疗效分析 [J]. 安徽医学 , 2021, 42(7): 770-773.
 
  [13]  杨利超 , 王冠军 , 赵中甫 , 等 . 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 颅显微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J]. 华夏医学 , 2020, 33(4): 25-28.
 
  [14]  张立 , 刘惠祥 , 马超 , 等 . 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相关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循证医学杂 志 , 2020, 20(12): 1379- 13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49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