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06 14:20: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至 2021 年 6 月该院收 治的 101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50 例和观察组 51 例。对照组采用同步放化疗,观察组在对 照组基础上采用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 [ 糖类抗原 125(CA125) 、癌胚抗原(CEA)、  CA19-9] 水平、 血清学指标 [ 细胞角质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1(CYFRA2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水平,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疾 病控制率为 92.16%(47/51)  ,高于对照组的 78.00%(39/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 CA125、CEA、CA19-9、 CYFRA21-1 和 VEGF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肿瘤标志物和血清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放化疗。

【关键词】   阿帕替尼;放疗;化疗;非小细胞肺癌;肿瘤标志物;血清指标;不良反应

Effects of Apatinib combined with chemoradi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ZHENG Lifen, YOU Meilan, LI Fei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Therapy of THE 73rd Group Military Hospital of PLA Army, Xiamen 361003 Fujian, 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Apatinib combined with chemoradi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1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June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51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hemoradiotherap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patinib on the basis of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s, the tumor markers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CA125),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CA19-9] levels, the serological indexes [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 (CYFRA21-1), 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 (CYFRA21-1),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levels,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16% (47/51),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8.00% (39/5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CA125, CEA, CA19-9, CYFRA21-1 and VEG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Apatinib combined with chemoradiotherapy for the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an improve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and reduce the tumor marker levels and the serological index levels. Moreover, it is superior to single chemotherapy.

【Key words】  Apatinib;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umor marker; Serum index; Adverse reaction

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以咳嗽、咳血、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患者主要采用放化疗[1]。放疗主要通过高能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而化疗主要通过细胞毒性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二者联合可延缓疾病进展,但长期放化疗可损伤患者正常细胞,且疗效会下降 [2] 。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靶向药,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治疗效果,对正常细胞伤害小 [3] 。本文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至 2021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101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 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2005 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南》中非小 细胞肺癌诊断标准 [4] ;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卡氏评 分 >70分;肿瘤分期Ⅲ A~ Ⅳ A 期;首次接受放化 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 预计生存期 <3 个月者; 伴有脑转移者;无法耐受放化疗者;合并其他恶性 肿瘤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 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 。对照组男27 例,女 23例;年龄 51~85 岁, 平均(64.64±9.31) 岁;病理类型:腺癌 14 例,鳞癌 17 例,腺鳞癌15 例,其他 4例;肿瘤分期:Ⅲ A 期 21 例,Ⅲ B 期 17 例,Ⅳ A 期 12 例。观察组男 25 例,  女 26 例;年龄 52~86 岁,平均( 64.57±9.21)岁;病理 类型:腺癌 15 例,鳞癌 16 例,腺鳞癌 17 例,  其 他 3 例;肿瘤分期:Ⅲ A 期 19 例,  Ⅲ B 期 17 例,Ⅳ A 15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纠正电解质紊乱、镇吐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放化疗。放疗:采用 2.1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  通过增强 CT 扫描确定照射野,利用常规分割法进行放疗,2.0 Gy/ 次,5 次 / 周,总剂量 60~70 Gy。化疗:采用 TP 方案,第 1 天取紫杉醇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3787,  5 mL  ∶ 30 mg)135 mg/m2 溶于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3 h;第 1~3 天取注射用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7021358,10 mg) 30 mg/m2 溶于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 次 /d,  3 周为 1 个化疗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03,  0.25 g/ 片)治疗,餐后半小时口服,4 片 / 次,  1 次 /d 。两组均以 3 周为 1 个疗程,  持续治疗 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5] 。完全缓解:病灶完全消失时间 >4 周,且无新发病灶;部分缓解:病灶直径缩小 >50%,但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维持 4周及以上,且无新发病灶;疾病进展:病灶直径增加 >25% 或有新病灶出现;稳定:病灶直径缩小未达部分缓解标准,且病灶直径增加未达疾病进展标准。疾病控制率 =(完全缓解 + 部分缓解 + 稳定)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 2 个疗程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 3 mL,常规离心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糖类抗原 125(CA125) 、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 19-9(CA19-9)水平。(3)比较两组治疗前和 治疗 2 个疗程后血清学指标水平。采集患者晨起空 腹静脉血 3 mL,常规离心取血清,用 ELISA 测定 细胞角质蛋白 19 片段抗原 21-(CYFRA2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4)  比较两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2.16%(47/51),  高于对照组的 78.00%(39/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
组别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疾病进展 疾病控制率
观察组( n=51) 27(52.94) 12(23.53) 8(15.69) 4(7.84) 47(92.16)
对照组( n=50) 24(48.00) 9(18.00) 6(12.00) 11(22.00) 39(78.00)
χ2 值         4.001
P 值         0.04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CA125、CEA 和 CA19-9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 CA125、CEA 和 CA19-9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x ±s )
CA125
组别
治疗前
(U/mL) CEA (ng/mL) CA19-9 (U/mL)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n=51 54.38±9.41 21.41±3.23* 73.46±14.31 44.17±9.43* 51.23±5.74 19.34±2.75*
对照组( n=50 55.19±8.35 27.53±4.15* 72.66±15.93 54.43±10.35* 52.16±5.31 25.42±3.58*
t 值   0.457 8.280 0.266 5.209 0.845 9.583
P 值   0.324 0.000 0.396 0.000 0.200 0.00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 CYFRA21-1 、  VEGF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 CYFRA21-1、VEGF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x ±s )
CYFRA21-1
组别
治疗前
(ng/mL) VEGF (ng/L)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n=51 7.57±0.85 3.23±0.27* 745.14±57.65 369.23±37.15*
对照组( n=50 7.71±0.45 5.26±0.14* 746.82±56.25 386.34±36.21*
t 值   1.031 47.292 0.148 2.343
P 值   0.152 0.000 0.441 0.01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9.80%(5/51)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00%(7/5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
组别 白细胞减少 血红蛋白减少 胃肠道反应 肝功能损伤 发生率
观察组( n=51) 1 1.96 1 1.96 2( 3.92 1 1.96 5 ( 9.80)
对照组( n=50) 1 2.00 2 4.00 3( 6.00 1 2.00 7 ( 14.00)
χ2 值                                 0.425
P 值                                 0.515

3  讨论

我国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因其临床表现不明显,导致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治疗难度增加 [6] 。放疗可通过释放高能电子线杀死癌细胞,消除原发灶;化疗药物顺铂可以水合阳离子的形式与细胞内 DNA 结合形成链间、链内或蛋白质 DNA 交联,从而破坏DNA 的结构和功能,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紫杉醇是一种抗微管药,可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其解聚,维持微管蛋白的稳定性,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7-8]。

\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 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CA125、CEA、CA19-9、 CYFRA21-1 和 VEGF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 因为阿帕替尼为一种小分子血管 VEGF 受体 -2 酪 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通过干扰酪氨酸激酶活性来增 加放化疗敏感性,并利用其强空间分散特点,激活 细胞信号,减轻药物毒性反应;而减少酪氨酸激酶 的过度激活还可阻断下游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减少 VEGF、CYFRA21-1 的生成,进而改善肿瘤微环境 的乏氧状态,有效阻止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 管生成,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 平 [9-11]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用阿帕替尼未增 加安全风险。分析原因为阿帕替尼为靶向抗癌药, 主要作用于新生血管丰富的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损 伤较小 [12]。

综上所述,  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用于非小细胞 肺癌患者可提高疾病控制率,降低肿瘤标志物和血清 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放化疗,且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     马丽敏,倪军,陈淑琴 . 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J]. 实用癌症杂志,  2020,  35(10):1660-1663.
[2]    谢彦,王保庆 . 阿帕替尼联合顺铂及紫杉醇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国际感染杂志(电子版), 2019,  8(2):  120.
[3]    蔡鹏 . 同步放化疗与放疗同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Ⅲ期不能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J]. 实用癌症杂志,  2018, 33(3):  454-457.
[4]    周清华,王瑾,许峰 . 2005 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 (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南 [J]. 中国肺癌杂志,  2005,  8(4):332-346.
[5]    孙燕,石远凯 . 临床肿瘤内科手册 [M]. 5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147-156.
[6]    吴莹莹,周江云 . 阿帕替尼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J]. 中国医师杂志,  2020,  22(2):  289-292.
[7]    徐道静 .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紫杉醇注射剂和顺铂注射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J]. 世界复合医学,  2021,  7 ( 1):  123-125.
[8]    尹雪,胡宗涛,徐秀理,等 . 阿帕替尼联合放化疗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 [J]. 中国肿瘤生物 治疗杂志,  2020,  27(6):  658-663.
[9]    翟立广,胡东霞 . 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及卡铂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J]. 肿瘤基础与临 床,  2018,  31(6):  507-509.
[10]   李哲,  高敬华,  李永生,  等 . 非小细胞肺癌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与联合放化疗的疗效比较及对患者血清 CEA 及Cyfra21-1 水平的影响 [J]. 实用癌症杂志,  2020,  35(5):  732-734.
[11]   杨想想,  刘俊启,  顾浩,  等 . 同步放化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1):  30-32.
[12]   王春雷 . 阿帕替尼联合顺铂及紫杉醇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北方药学,  2019,  16(1):  124-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87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